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刘振华出生那年刚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至于个人的准确生辰,他或许并不知道是7月的哪一天了,但他认定7月1日就是自己的生日。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及命运,都和党紧紧联系在一起。
刘振华是山东泰安人,16岁高小毕业,考入滋阳乡村师范学校。七七事变后,学校停课。1938年4月参加八路军,在山东抗日游击队四支队司令部警卫连当战士,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他从士兵到师长,从山东抗日根据地到东北战场,再从海南岛到抗美援朝前线,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参加大小战役、战斗数百次,和战友们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高地,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那些峥嵘岁月中九死一生的經历,无论作为荣誉还是作为传奇,也许都不可能在他的生命中细数了,但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的那些故事,尤其让他难忘。电视剧《解放海南岛》的播出,让这位老将军在重重回忆中又回到了那难忘的战斗岁月。
二
当时的刘振华28岁,是一一八师政治部主任。
解放海南岛,是解放军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渡海作战。大海挡住了解放军的去路。国民党军海南岛防卫总司令薛岳拥有50多艘军舰,40多架飞机,纠集残敌约10万之众。而解放军一无海军、空军,二无海上作战經验。要使一支对大海完全陌生的陆军在短期内学会一套渡海作战的本领,并打破敌人的“海陆空立体防线”,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早打还是晚打?用木帆船还是购买登陆艇进行渡海作战?是完全采取小型偷渡还是經过一两次小偷渡后实施大规模渡海,一举解放海南岛?在这些问题上的争议和分歧,相当激烈。有人主张晚打,并提议去港澳买登陆艇和改装机器船。时任四野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四十军军长的韩先楚态度非常明朗,明确提出要早打、用木船打的主张,并陈述了晚打和买登陆艇的种种弊端,最后确定用木船去解放海南岛,决心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
关于渡海作战等问题,1949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访问期间,发回一份电报,明确指示:“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与3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随即独立攻进,而不要依靠后援。”显然,这是肯定和支持韩先楚的建议。
刘振华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况,那是1950年3月间,韩先楚根据上级指示和冯白驹的建议,指挥部队向海南岛进行了两次偷渡,都胜利了。这时,对下一步行动又出现了重大分歧:是万船齐发,大举登陆,还是继续组织小型偷渡?眼看南渡海峡最为有利的季风就要过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韩先楚焦虑万分。那天夜里,韩先楚给兵团、四野发了一份较长的电报,并转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陈述我海练已成熟和敌人防御情况、大规模渡海作战与继续小型偷渡的利弊关系及我之决心。
不久,继四十军、四十三军先锋营偷渡成功后,四十军组织一个加强团第二批偷渡。按照原来的计划,由一名团政委任加强团指挥员。韩先楚听了情况后,认为这次偷渡任务艰巨,困难很大,鉴于金门失利的教训,没有更高一级职务的人任登陆指挥员,他不放心。韩先楚赶到四十军一一八师,希望有师一级的干部出马。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干部,韩先楚并没有指派某一个人来担当这个职务,而是希望有人毛遂自荐。当时的师长邓岳、政委张玉华在会上也一再鼓动大家。
这时,刘振华站了起来:“我去。何况我是一名政工干部,还需要多一些实战锻炼。”
见站起来的是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这很出乎韩先楚的预料。本来,他是希望有一名军事干部站出来,毕竟这是要出任军事指挥员。但是,瞬间的惊奇在韩先楚的脸上掠过之后,他那一向严肃的脸颊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为刘振华高兴。韩先楚太了解刘振华了:他在抗日战争时就被誉为“能打仗的政工干部”。在东北战场上,他们与国民党新五军作战,在包围了陈达林所部后,二纵担任主攻,三纵负责打援和截击新五军突围。韩先楚派纵队侦察科长混入新五军军部驻的村子,摸清了底细,抢在二纵之前,发起攻击。当时担任主攻的是七师的主力二十团,而刘振华当时就是二十团的政委。二十团在战斗中打得很英勇,虽伤亡惨烈,其三营伤亡重大,九连生还不足一个班,二连伤亡近半,但二十团终于冲进新五军的指挥部,活捉了军长陈达林。面对一个政工干部要挑军事重担,韩先楚当然为之高兴,因为在解放军的历史上,很多战斗中,一向都是军政不分家的,团长牺牲了,政委指挥;反过来,很多军事干部做起政治工作也是一把好手。现在,韩先楚看刘振华站在自己面前主动请缨,就知道他已胸有成竹。
但战争毕竟不是儿戏,既要靠勇气,又要凭实力,更要靠智慧。这次登岛作战不同于陆战。当时,解放军一没有飞机、军舰,缺少“硬货”;二没有渡海經验,许多官兵是旱鸭子。在这么多的困难下,一个政工干部如何能担起如此重任?刘振华反复思考,认为“一个战役,指导思想是第一位的”。关键时刻,他想起了他的拿手本领“思想政治工作”。
当年刘振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七师二十团政委时,不少刚参军的新战士阶级观念模糊,經常有人开小差。他知道后,就在全团深入开展“吐苦水、算苦账、挖苦根”的诉苦教育,一下子就提高了战士们的思想觉悟。他的“三苦”教育經验得到罗荣桓的充分肯定,在东北部队全面推广,后发展成为“新式整军运动”。这就是闻名全军的“诉苦教育第一课”。
这一經验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被刘振华运用得炉火纯青。“战士要有解决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在战士中搞诉苦教育,坚定了他们的斗争信念。”于是,怕水的官兵学会了游泳,晕船的官兵不再畏惧海洋。回想起当年,刘振华一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这次登岛偷渡作战因水流变化而偏航了,由原定在临高改为在澄迈登陆,刘振华率部边打边进,击溃敌10个营的阻击,登陆成功。
天快亮时,依然看不清东西南北。突然,刘振华听到右前方远处传来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这才知道船队已經靠近海南岛了,是接应的部队与敌人接上火了。因海水流向转变,船队偏离登陆点临高20多公里。
“从当时船队所处的位置再到预计登陆点临高,至少还需要3个小时。而且就在这时,对岸的守敌发现了我们偷渡的船队,密集的火力向我们扫射过来。”漂散的船队不断用报话机请示登陆点。这时,刘振华果断下达命令:“向我靠拢,就近靠岸,强行登陆!”
刘振华带领周围4只船200多人先行登陆。在敌人猛烈的枪炮声中,有的船中弹下沉了,有的船体被打漏,有的机器被打坏,一名副团长和几名战士受伤。
“我的指挥船就中了几十发子弹,子弹从耳边穿过。我们的战士表现得非常英勇,一个水手负伤了,第二个马上接替他,第二个倒下了,第三个又接上来。看着倒在血泊中的战友,战士们打得更英勇,将仇恨的子弹射向敌人……”刘振华说,离海岸20多
刘振华出生那年刚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至于个人的准确生辰,他或许并不知道是7月的哪一天了,但他认定7月1日就是自己的生日。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及命运,都和党紧紧联系在一起。
刘振华是山东泰安人,16岁高小毕业,考入滋阳乡村师范学校。七七事变后,学校停课。1938年4月参加八路军,在山东抗日游击队四支队司令部警卫连当战士,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他从士兵到师长,从山东抗日根据地到东北战场,再从海南岛到抗美援朝前线,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参加大小战役、战斗数百次,和战友们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高地,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那些峥嵘岁月中九死一生的經历,无论作为荣誉还是作为传奇,也许都不可能在他的生命中细数了,但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的那些故事,尤其让他难忘。电视剧《解放海南岛》的播出,让这位老将军在重重回忆中又回到了那难忘的战斗岁月。
二
当时的刘振华28岁,是一一八师政治部主任。
解放海南岛,是解放军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渡海作战。大海挡住了解放军的去路。国民党军海南岛防卫总司令薛岳拥有50多艘军舰,40多架飞机,纠集残敌约10万之众。而解放军一无海军、空军,二无海上作战經验。要使一支对大海完全陌生的陆军在短期内学会一套渡海作战的本领,并打破敌人的“海陆空立体防线”,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早打还是晚打?用木帆船还是购买登陆艇进行渡海作战?是完全采取小型偷渡还是經过一两次小偷渡后实施大规模渡海,一举解放海南岛?在这些问题上的争议和分歧,相当激烈。有人主张晚打,并提议去港澳买登陆艇和改装机器船。时任四野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四十军军长的韩先楚态度非常明朗,明确提出要早打、用木船打的主张,并陈述了晚打和买登陆艇的种种弊端,最后确定用木船去解放海南岛,决心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
关于渡海作战等问题,1949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访问期间,发回一份电报,明确指示:“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与3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随即独立攻进,而不要依靠后援。”显然,这是肯定和支持韩先楚的建议。
刘振华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况,那是1950年3月间,韩先楚根据上级指示和冯白驹的建议,指挥部队向海南岛进行了两次偷渡,都胜利了。这时,对下一步行动又出现了重大分歧:是万船齐发,大举登陆,还是继续组织小型偷渡?眼看南渡海峡最为有利的季风就要过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韩先楚焦虑万分。那天夜里,韩先楚给兵团、四野发了一份较长的电报,并转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陈述我海练已成熟和敌人防御情况、大规模渡海作战与继续小型偷渡的利弊关系及我之决心。
不久,继四十军、四十三军先锋营偷渡成功后,四十军组织一个加强团第二批偷渡。按照原来的计划,由一名团政委任加强团指挥员。韩先楚听了情况后,认为这次偷渡任务艰巨,困难很大,鉴于金门失利的教训,没有更高一级职务的人任登陆指挥员,他不放心。韩先楚赶到四十军一一八师,希望有师一级的干部出马。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干部,韩先楚并没有指派某一个人来担当这个职务,而是希望有人毛遂自荐。当时的师长邓岳、政委张玉华在会上也一再鼓动大家。
这时,刘振华站了起来:“我去。何况我是一名政工干部,还需要多一些实战锻炼。”
见站起来的是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这很出乎韩先楚的预料。本来,他是希望有一名军事干部站出来,毕竟这是要出任军事指挥员。但是,瞬间的惊奇在韩先楚的脸上掠过之后,他那一向严肃的脸颊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为刘振华高兴。韩先楚太了解刘振华了:他在抗日战争时就被誉为“能打仗的政工干部”。在东北战场上,他们与国民党新五军作战,在包围了陈达林所部后,二纵担任主攻,三纵负责打援和截击新五军突围。韩先楚派纵队侦察科长混入新五军军部驻的村子,摸清了底细,抢在二纵之前,发起攻击。当时担任主攻的是七师的主力二十团,而刘振华当时就是二十团的政委。二十团在战斗中打得很英勇,虽伤亡惨烈,其三营伤亡重大,九连生还不足一个班,二连伤亡近半,但二十团终于冲进新五军的指挥部,活捉了军长陈达林。面对一个政工干部要挑军事重担,韩先楚当然为之高兴,因为在解放军的历史上,很多战斗中,一向都是军政不分家的,团长牺牲了,政委指挥;反过来,很多军事干部做起政治工作也是一把好手。现在,韩先楚看刘振华站在自己面前主动请缨,就知道他已胸有成竹。
但战争毕竟不是儿戏,既要靠勇气,又要凭实力,更要靠智慧。这次登岛作战不同于陆战。当时,解放军一没有飞机、军舰,缺少“硬货”;二没有渡海經验,许多官兵是旱鸭子。在这么多的困难下,一个政工干部如何能担起如此重任?刘振华反复思考,认为“一个战役,指导思想是第一位的”。关键时刻,他想起了他的拿手本领“思想政治工作”。
当年刘振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七师二十团政委时,不少刚参军的新战士阶级观念模糊,經常有人开小差。他知道后,就在全团深入开展“吐苦水、算苦账、挖苦根”的诉苦教育,一下子就提高了战士们的思想觉悟。他的“三苦”教育經验得到罗荣桓的充分肯定,在东北部队全面推广,后发展成为“新式整军运动”。这就是闻名全军的“诉苦教育第一课”。
这一經验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被刘振华运用得炉火纯青。“战士要有解决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在战士中搞诉苦教育,坚定了他们的斗争信念。”于是,怕水的官兵学会了游泳,晕船的官兵不再畏惧海洋。回想起当年,刘振华一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这次登岛偷渡作战因水流变化而偏航了,由原定在临高改为在澄迈登陆,刘振华率部边打边进,击溃敌10个营的阻击,登陆成功。
天快亮时,依然看不清东西南北。突然,刘振华听到右前方远处传来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这才知道船队已經靠近海南岛了,是接应的部队与敌人接上火了。因海水流向转变,船队偏离登陆点临高20多公里。
“从当时船队所处的位置再到预计登陆点临高,至少还需要3个小时。而且就在这时,对岸的守敌发现了我们偷渡的船队,密集的火力向我们扫射过来。”漂散的船队不断用报话机请示登陆点。这时,刘振华果断下达命令:“向我靠拢,就近靠岸,强行登陆!”
刘振华带领周围4只船200多人先行登陆。在敌人猛烈的枪炮声中,有的船中弹下沉了,有的船体被打漏,有的机器被打坏,一名副团长和几名战士受伤。
“我的指挥船就中了几十发子弹,子弹从耳边穿过。我们的战士表现得非常英勇,一个水手负伤了,第二个马上接替他,第二个倒下了,第三个又接上来。看着倒在血泊中的战友,战士们打得更英勇,将仇恨的子弹射向敌人……”刘振华说,离海岸2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