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无痕作为一种教育理论,最早由上海特级教师冯恩洪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教育无痕中的“痕”可理解为“痕迹”“轨迹”“伤痕”等意思,教育无痕大致有三层意思:一是教育目的被有意识地隐藏起来;二是教育过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三是教育效果显著而不留伤痕。教育无痕就是要淡化教育的痕迹,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不是没有教育意图,而是不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育意图,学生从老师隐藏了意图的教育中受到启发、感染,达到教育目的,实现教育意图。教育无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育方式。
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教育无痕?
一是匡正时弊的需要。现代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信息瞬间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人心浮躁,社会生活快餐化、家庭教育功利化、学校教育速效化,学校教育由原来的“少、慢、费”差变成现在追求“多、快、好、省”。教育目的要赤裸裸,教育手段要直接了当,教育效果要立竿见影;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厌学、逃学现象日益增多,教育质量相应下降。学校教育不能“流水线”式的标准化生产,学校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学校教育是传统农业式的个性化生产,学校教育需要化人润物般的无痕。
二是回归本质的需要。教育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服,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驯服;教育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人情信任基础上的交流,教育是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影响。古人所谓“信其师,听其道”“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层意思。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以正确的感性和理性的引导,这种引导不加任何外在的强迫、束缚,而应是和风细雨润万物的无痕教育。教育无痕是强调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具体事件中对受教育者施以正面的影响,让其情感上受感染、心灵上受熏陶、行为上潜移默化。
三是适应时势的需要。现代社会思想开放、价值多元、言论自由,尊重个性、讲求民主、追求公正、管理人本,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学校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教育行为不能一刀切,不能强制、强迫,教育要追求效率、效益,但千万不能以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教育工作者不能给学生留下任何的伤痕。教育需要无痕,需要因材施教,需要个性发展,需要自然和谐。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法而不说”。大自然蕴藏着万物之理,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感受,去感悟。
我们怎样实施教育无痕?
一是淡化教育目标。对教育组织者来说,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或目标,这样才能保障教育活动过程不会变形变味,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但对参与者来说,教育的目的太明确、太功利,反而使教育活动成了自己的思想负担,束缚了自己的思维,不利于全身心投入。例如,学校要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春游并进行野炊活动,目的是使学生体验大自然万物生长的景象,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习惯,并通过野炊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生存、合作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果组织者活动前就反复强调这些目标,并要求学生在参与活动后写多少个字的游记或感受,那么,学生思想就有了很重的负担,整个活动的过程或许就成了学生依据目标搜集资料、依据目的制造故事情节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很难得到自己真切的感受。凡事过犹不及,作为组织者、主办者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让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活动的主题,真切地领悟到活动的目标。作为参与者了解一下活动的要求、方式和目的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过程。所以,作为主办者或参与者都要淡化教育目标。
二是重视过程体验。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淡化,但教育活动的过程要重视。首先,组织者要想方设法让参与者全程参与活动过程;其次,组织者要鼓励参与者全身心参与活动过程;再次,组织者要指导参与者体验活动的每个细节。让其在参与中感知过程,在参与中了解特点,在参与中认识本质,在参与中与人交流,在参与中与人合作,在参与中纠正原有的认知,在参与中产生新的想法。参与面越广获取的感性认识就越多,参与度越深得到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例如,让学生去参与一次收割水稻的学农活动,让学生头戴草帽,双脚踩着柔软的泥巴,一手抓住水稻杆,一手拿着镰刀用力收割。这时学生就不但能真切地感知水稻生长的一般知识,能感知稻谷的颜色、形式、重量等,还能体现收割水稻时汗滴禾下土的艰辛,真切感受每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这是看书读报观视频无法获得的感受,这是教育无痕最重要也是最精华的部分,只有全身心参与整个过程,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感受。
三是强调自我感悟。开展教育活动,除重视参与活动过程外,还必须强调参与者的自我总结、自我感悟、经验分享。首先,活动设计要有“经验分享”环节,在时间和程序上作充分的保障。其次,要把“经验分享”环节作为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人人参与,积极参与。再次,组织者要作必要的引导和提升。例如,要组织一场班际篮球赛,班主任在赛前可以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作安排,但班主任必须观察、了解整个活动过程;甚至在比赛过程中,班主任也不作指导,只作旁观者,让学生自由发挥。因为比赛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能全身心参与整个过程,学生有了亲身的经历、真切的感受作基础,最后班主任才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工作,回顾整个过程的每个细节,畅谈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启发,并作必要的指导和提升,让学生自我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自我感悟篮球赛给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启示,让学生从中领悟人生的道理。总之,学生经验分享越充分,学生的情感、思想、心理就越受益,这样的教育是无痕的,也是真正有效的。
教育无痕是对现有某些教育行为的匡正和弥补,是高于普遍现实、又存在于个别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理想的教育方式。教育无痕的关键在于组织者不提教育目标,但活动过程又能时时处处体现教育目标,让参与者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认知上受到刺激,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
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教育无痕?
一是匡正时弊的需要。现代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信息瞬间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人心浮躁,社会生活快餐化、家庭教育功利化、学校教育速效化,学校教育由原来的“少、慢、费”差变成现在追求“多、快、好、省”。教育目的要赤裸裸,教育手段要直接了当,教育效果要立竿见影;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厌学、逃学现象日益增多,教育质量相应下降。学校教育不能“流水线”式的标准化生产,学校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学校教育是传统农业式的个性化生产,学校教育需要化人润物般的无痕。
二是回归本质的需要。教育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服,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驯服;教育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人情信任基础上的交流,教育是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影响。古人所谓“信其师,听其道”“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层意思。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以正确的感性和理性的引导,这种引导不加任何外在的强迫、束缚,而应是和风细雨润万物的无痕教育。教育无痕是强调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具体事件中对受教育者施以正面的影响,让其情感上受感染、心灵上受熏陶、行为上潜移默化。
三是适应时势的需要。现代社会思想开放、价值多元、言论自由,尊重个性、讲求民主、追求公正、管理人本,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学校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教育行为不能一刀切,不能强制、强迫,教育要追求效率、效益,但千万不能以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教育工作者不能给学生留下任何的伤痕。教育需要无痕,需要因材施教,需要个性发展,需要自然和谐。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法而不说”。大自然蕴藏着万物之理,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感受,去感悟。
我们怎样实施教育无痕?
一是淡化教育目标。对教育组织者来说,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或目标,这样才能保障教育活动过程不会变形变味,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但对参与者来说,教育的目的太明确、太功利,反而使教育活动成了自己的思想负担,束缚了自己的思维,不利于全身心投入。例如,学校要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春游并进行野炊活动,目的是使学生体验大自然万物生长的景象,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习惯,并通过野炊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生存、合作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果组织者活动前就反复强调这些目标,并要求学生在参与活动后写多少个字的游记或感受,那么,学生思想就有了很重的负担,整个活动的过程或许就成了学生依据目标搜集资料、依据目的制造故事情节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很难得到自己真切的感受。凡事过犹不及,作为组织者、主办者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让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活动的主题,真切地领悟到活动的目标。作为参与者了解一下活动的要求、方式和目的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过程。所以,作为主办者或参与者都要淡化教育目标。
二是重视过程体验。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淡化,但教育活动的过程要重视。首先,组织者要想方设法让参与者全程参与活动过程;其次,组织者要鼓励参与者全身心参与活动过程;再次,组织者要指导参与者体验活动的每个细节。让其在参与中感知过程,在参与中了解特点,在参与中认识本质,在参与中与人交流,在参与中与人合作,在参与中纠正原有的认知,在参与中产生新的想法。参与面越广获取的感性认识就越多,参与度越深得到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例如,让学生去参与一次收割水稻的学农活动,让学生头戴草帽,双脚踩着柔软的泥巴,一手抓住水稻杆,一手拿着镰刀用力收割。这时学生就不但能真切地感知水稻生长的一般知识,能感知稻谷的颜色、形式、重量等,还能体现收割水稻时汗滴禾下土的艰辛,真切感受每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这是看书读报观视频无法获得的感受,这是教育无痕最重要也是最精华的部分,只有全身心参与整个过程,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感受。
三是强调自我感悟。开展教育活动,除重视参与活动过程外,还必须强调参与者的自我总结、自我感悟、经验分享。首先,活动设计要有“经验分享”环节,在时间和程序上作充分的保障。其次,要把“经验分享”环节作为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人人参与,积极参与。再次,组织者要作必要的引导和提升。例如,要组织一场班际篮球赛,班主任在赛前可以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作安排,但班主任必须观察、了解整个活动过程;甚至在比赛过程中,班主任也不作指导,只作旁观者,让学生自由发挥。因为比赛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能全身心参与整个过程,学生有了亲身的经历、真切的感受作基础,最后班主任才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工作,回顾整个过程的每个细节,畅谈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启发,并作必要的指导和提升,让学生自我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自我感悟篮球赛给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启示,让学生从中领悟人生的道理。总之,学生经验分享越充分,学生的情感、思想、心理就越受益,这样的教育是无痕的,也是真正有效的。
教育无痕是对现有某些教育行为的匡正和弥补,是高于普遍现实、又存在于个别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理想的教育方式。教育无痕的关键在于组织者不提教育目标,但活动过程又能时时处处体现教育目标,让参与者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认知上受到刺激,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