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渗透油田油藏渗流机理及储层开发特征方法研究

来源 :新疆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低渗油田储量丰富,将成为我国油气供应的主要资源基础,其有效开发技术是我国未来石油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特低渗油田天然弹性能量普遍偏小,开发的最大难点在于注水能力及原油流动能力不足,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通常采取注水保压或储层改造等增产措施来促进生产。《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渗流理论和方法》一书以特低渗油藏的地质及开发动态特征为基础,对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渗流机理、有效驱动渗流理论、非达西渗流理论、井网压裂优化理论及水平井开发适应性分析等进行了详细论述,结合实验及理论计算手段建立了低渗油田开发的渗流理论,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特征储层的有效增产开发方法,并应用于实践中,为我国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及技术支持。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已有百年历史,国外开采经验表明注水开发、压裂油层改造依然是较经济的手段,也是当前绝大多数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方式。据统计,前苏联有260多个油田采用注水开发,而英国及加拿大则有90%油田都是注水开发的。低渗透油藏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含油气盆地中,到2000年,我国已动用的低渗透油藏储量达26.66×108 t,且随着时间推移在我国油田储量中的比例不断增大,目前我国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长庆、大庆、吉林及新疆等地。经长期对低渗透油田开发方案的探索,针对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的非达西渗流规律及油层的弹塑性变等特性,发现超前注水方式可有效保持储层能量和强劲的生产力,使油井产量递减显著减缓,还可以防止原油物性变差。
  通过大量现场试验及理论计算,在低渗透油田开发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及技术成果,形成了适应于我国低渗油田的增产开发技术及储层改造工艺。主要包括储层压降缓解保压及能量补充技术;精细控水、井网优化工艺;不同储层改造技术,包括直井、水平井及分支井多级压裂优化技术。其中涉及渗流机理、非达西渗流理论、井网压裂基质-裂缝耦合流动理论及水驱开发井网整体压裂优化理论。
  特低渗透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低下,在其渗流规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基于连续介质基础上的宏观渗透力学规律,实验室内微观渗流机理。低渗透储层中的流体流动为非线性渗流,即流体流动与达西线性渗透之间存在临界压力点。同时,特低渗透油藏中与渗流相关的因素均会影响油藏产能,如微观孔隙结构、粘土矿物、石油胶质等。特低渗透油藏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外界额外补充能量才能得以生产,而储层压裂改造技术是较有效的增产方法之一,通过在生产井及注水井附近人工形成多道裂缝,以提高储层的导流能力,促进流体有效流动产出。与压裂技术结合较多的为水平井,因为其生产压差小,可有效取代多口直井,提高单井产能,同时节约生产成本,可相对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国内许多油田为了后期便于调整,在开采初期采用九点注水井網的方式,但从特低渗透裂缝储层的特性来看,此种方式仍存在不适应性。正方形井网通常很难适应储层的各向异性,致使对于裂缝发育的区块,如注采井附近渗透阻力小,有效驱动距离远小于井距,对于裂缝不发育的区块,则很难建立有效驱动体系。尽管在特低渗油田的开发技术及增产优化工艺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压力波传递梯度、传播范围及生产井控制范围较小,导致产量始终不高;油井或水井附近能损大,导致注水低效,油井见效慢;储层非均质特性影响注水效果,导致大量剩余油未能产出;对于裂缝性储层,不同方向上的油层水驱差异大,见水后产油量迅速降低。
  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渗流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吐哈、大庆、胜利等油田的现场增产开发应用评价验证了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井网整体压裂优化理论和模拟方法。未来在特低渗油田开发方面仍需不断深入研究,攻关克难,寻求新的技术及工艺,以提高低渗油田的高效开发,最大限度提高采收率。《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渗流理论和方法》一书提出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①整体评估油藏品质;②优化注采井网,合理部署开发方案;③有效利用先进前沿技术,准确分析评估开采方案的可行性;④将压裂增产、水质处理、能量补充及生产成本等有机结合。
其他文献
摘 要:苏里格气田苏东区开发中虽然其主力层盒8、山1突出,但大部分井2-4层合层生产,因此造成地质、生产研究中对单层产量的获取和指标计算存在困难。本文旨在寻找劈分单层产量的新方法,通过数理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单层产量进行劈分,分析合层开采的影响因素,进而通过计算得到单层产量,为单层技术指标评价及后续多层系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合层开采;产量劈分;丛式井  2015年底苏东A密井网试验区开
期刊
摘 要:依据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等资料,将新疆巴里坤一带的一套早泥盆世地层厘定为下泥盆统大南湖组,并可分为下上两部分:下部以沉积碎屑岩为主,上部以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从阿也尔苏剖面中采集到的Atrypa、Camarotoechia、Howellella、Megastrophia和Leptaenopyxis等腕足化石,可与准噶尔盆地西部下泥盆统顶部的芒克鲁组、东部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等地层对比,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一直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于美国、苏联等国,我国天然气及原油能构比例存在较大劣势,前两者的气油产比至少在600 m3/t以上,而我国仅20 m3/t左右。因此,探究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形成规律、赋存条件,加强勘探开发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既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优势条件,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一书针对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分析了天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东段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发现研究区发育一系列NE、NEE走向的走滑断裂及逆冲滑脱断裂。主要构造样式有花状构造、平行高陡断裂带、滑脱逆冲叠加走滑断裂等。主要有4期构造活动:加里东中期压扭走滑、 海西早期张扭走滑、海西晚期继承压扭走滑、喜山期继承活动。其中,加里东中期Ⅰ幕,开始形成NE走向的撕裂断层-调节断层。加里东中期Ⅲ幕,NE向走滑断裂大规模的沿先存NE向基底薄弱带
期刊
众所周知,石油始终在各国社会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进而石油工业也被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战略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3大石油公司也连续成功上市。然而关于石油储量如何评估,怎样使评估结果准确达到国际公认规则,满足国际标准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一书总结了国内外石油储量的经济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外石油储量分
期刊
石油天然气作为优质能源、化工原料及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储量及自主产能始终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国内不少油田多进入后期生产开发,复杂地质条件的油气藏相继增多,高含水油田的出现也更频繁,这愈加需要完善的油气田开发理论及更先进的科学技术,针对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尤为重要。《油气田开发地质》一书正是基于此,介绍了油藏中不同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重点阐述了油气成因、运移
期刊
摘 要:为了解马岭油田南二区延9油藏长期注水后储层特征的变化及产生机理,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结合矿场2口检查井取心分析结果,研究了注水前后储层物性、孔喉特征和渗流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注水后,由于注入水对储层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孔隙的喉道部分,储层渗透率明显增大,孔隙度增加较小;储层物性的增加主要与水洗后粘土矿物含量的降低、水洗程度、储层初始渗透率大小和裂缝的开启有关,其中裂缝开启对储层物性
期刊
摘 要:微测井是目前公认的精度最高的表层调查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宏观下的质控建模及静校正各方法应用精度的量化检验。在野外施工时,往往会遇到如电缆堆积等问题,使微测井的时深关系出现异常点,影响表层建模精度。本方法在不改变原微测井观测方式基础上,增加中远偏移距接收点记录,依据井中激发点之间的旅行时初至时差关系,准确判定出波阻抗界面位置,保证了微测井采集的可靠性。此方法在准噶尔盆地不同表层介质条件下进行测
期刊
随着石油探勘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提高,已探明的低渗透油田储量在我国石油储量中占比越来越大。相关数据表明,全国总体未动用石油储量中非稠油低渗油田储量可达一半以上。低渗油田赋存地质复杂多变,具有极大的开采技术难度,因此国内对低渗透油藏储量的准确评估、地质状况的分析及开发过程中油藏内多相渗流机理的探索研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技术》一书采取理论与实践生产工艺相结合的方式,论述了低渗透砂
期刊
长输管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广阔的地域面积导致管道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加之人类的施工生产活动日益频繁,更加剧了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一旦自然灾害发育,导致输送管道受损,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诱发灾难性的安全事故。《长输管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控制》一书以埋地长输油气管道为基础,详细阐释了国内长输管道沿线潜存的不同地质灾害类型、机理及成灾特点,结合实例分析了各地质风险可能引发的长输管道安全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