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受戒》中,汪曾祺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以及小英子小明子美好的爱情故事,力图给读者带来了超功利的审美体验,这种超功利的审美体验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一运用抒情性话语,淡化了故事情节;二远离政治话语,充分运用儿童话语;三展示吴越文化,远离中心文化圈。
关键词:受戒; 超功利; 审美体验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伴随着文学一体化进程的开展,文学逐渐成为政治的传声筒,文学的审美属性逐渐消失,而政治属性不断地加强。文革后,许多作家力求摆脱政治的束缚,回归文学本身,文学不再是政治性说教的工具,它表达了作家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一批青年作家主动探求民族文化中蘊涵的审美因素,寻找民族的“根”,由此产生了寻根文学。《受戒》是早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汪曾祺在《受戒》中表现了他远离政治功利性、追求超功利审美体验的美学主张。他用抒情性的话语叙述了小英子和小明子的懵懂的爱情故事。小说没有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只有小英子和小明子那平淡、自然、纯真的爱情故事;小说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只有一群尘世的和尚和勤劳质朴的英子一家;小说没有政治斗争,只有富有乡村味的南方小镇。他的“三有三无”能迅速把人们由现实世界带入了审美世界,从江南水乡的美景到人性的美好都给读者以强烈的美的情感体验。 这种超功利的审美体验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的。
一、采用抒情性话语,淡化故事情节
新时期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大都先从“脱政性”入手,他们反对“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具有强烈政治功利性口号。《受戒》也不例外。小说政治功利性需要依靠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命运体现出来。作者颇具匠心,使用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绘了江南小镇的风土人情,从庵赵庄的风俗人情到水乡美景的描绘都展现了浓郁的南方地域特色。大量的风俗风景的描写淡化了现实性的东西。作者说道《受戒》是“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梦”字体现的是一种疏离现实生活、寻找理想生活境界的一种向往。读者无法从小说中读出现实的丑恶和残酷。同样地,人物的命运并非小说的主线,这也体现在作者塑造的是儿童人物形象。小英子和小明子兩个小孩子,他们纯真、善良、质朴、勤劳,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属于人性的太多美好的东西,虽是如此,读者读起来却不会觉得这两个人物是很空洞,很虚假,毕竟小孩子是天生就具有这种人性的美好品质。在如诗如画的地域背景和天真无邪的儿童人物形象下,再加上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没有塑造反面人物,人物的情节矛盾冲突的缓和是必然的。《受戒》和大多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相比,明显平淡了许多,情节没有高潮迭起,小英子和小明子由相识相知再到相爱的过程、小明子由出家到受戒的过程都是很自然地铺开叙述的。故事情节的淡化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会轻易地把小说人物的命运与作者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受戒》借助特殊的散文化地写法,远离了政治功利性。
二、远离了政治话语,充分运用儿童话语
作者不仅塑造了小英子和小明子的儿童人物形象,并且作者深入了解儿童特性,多使用儿童话语。政治话语在新时期之前的文学表现明显,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多使用政治话语以证明自我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等字眼贯穿了整篇文章。政治话语的过多使用不仅使文学充斥着政治意识形态而且使文学丧失了基本的审美属性。作者用儿童性的话语使得文章的话语带有儿童率真、直白的色彩,儿童本身没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为了保持文学的超功利性,采用了儿童话语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在小说的结束部分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在小英子和小明子的对话中,我们没有看到很华丽的词语,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情窦初开的两个少年的纯真、美好。这样的话语从小孩子的口中说出来,总能轻易唤起引起人们心中很美好的情感体验,人们的思绪也能不自觉的偏离了现实政治生活,进入超功利的审美阅读状态。
三、展示吴越文化,远离中心文化圈
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原地带既是我国的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圈的政治敏感度往往比其他地域更强,作者选择了偏离中原文化圈的吴越地带,无形之中远离了政治文化中心。虽然汪曾祺在小说中没有明确指出小说发生的地点,但是从小说描写的江南美景以及汪曾祺的个人经历可以发现,小说发生地点的原型应当是他的故乡——江苏高邮。江苏是典型的吴越文化。而吴越文化是典型的南方地域文化,南方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最为突出的是“水”的文化,水一直都是南方的象征,南方的人民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江湖河畔边成长的人们的个性受到水的影响很大。南方人们更向往自由、无拘束的生活,包容世俗文化所不允许的东西的,主动大胆勇敢地追求幸福。《受戒》中多处出现河流的意象,且塑造了一个勇敢追求幸福的少女——小英子,她直率不隐藏自己对小明子的爱慕,颠覆了传统文化对女子的要求,包括矜持、羞涩等。无论是从选材的内容还是小说的结构都体现了作者力图冲破中心主流文化,带给人们全新的审美感受。
四、小结
文学一体化进程中,文学的内容形式被严格规范,人们阅读的范围非常狭小,评判作品的标准逐渐走向单一。文革以后,读者依旧习惯了政治意识形态性质的功利化的、阅读。对于超出了文学规范的范畴的作品,人们往往会持否定反对的态度,读者的审美体验十分匮乏,人们常常忽略了单纯的阅读享受和超功利的美学享受。《受戒》与跌宕起伏的小说带给读者的强烈的精神震撼有所不同,读者在阅读《受戒》时,最先感受到的是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和小英子小明子美好的爱情故事,读者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审美愉悦。当然,在这里我们并非否认文学的社会功用,文学应当既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又能带给人们审美上的愉悦。无疑,《受戒》能带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黄斯文. 从接受美学看《受戒》的解读困境[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1:72-73.
[2]杨学民,马金起. 《受戒》:新时期小说的真正开端[J]. 山东社会科学,2002,01:116-119.
[3]曹金合. 论汪曾祺的小说《受戒》的和谐美[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26-131.
关键词:受戒; 超功利; 审美体验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伴随着文学一体化进程的开展,文学逐渐成为政治的传声筒,文学的审美属性逐渐消失,而政治属性不断地加强。文革后,许多作家力求摆脱政治的束缚,回归文学本身,文学不再是政治性说教的工具,它表达了作家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一批青年作家主动探求民族文化中蘊涵的审美因素,寻找民族的“根”,由此产生了寻根文学。《受戒》是早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汪曾祺在《受戒》中表现了他远离政治功利性、追求超功利审美体验的美学主张。他用抒情性的话语叙述了小英子和小明子的懵懂的爱情故事。小说没有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只有小英子和小明子那平淡、自然、纯真的爱情故事;小说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只有一群尘世的和尚和勤劳质朴的英子一家;小说没有政治斗争,只有富有乡村味的南方小镇。他的“三有三无”能迅速把人们由现实世界带入了审美世界,从江南水乡的美景到人性的美好都给读者以强烈的美的情感体验。 这种超功利的审美体验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的。
一、采用抒情性话语,淡化故事情节
新时期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大都先从“脱政性”入手,他们反对“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具有强烈政治功利性口号。《受戒》也不例外。小说政治功利性需要依靠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命运体现出来。作者颇具匠心,使用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绘了江南小镇的风土人情,从庵赵庄的风俗人情到水乡美景的描绘都展现了浓郁的南方地域特色。大量的风俗风景的描写淡化了现实性的东西。作者说道《受戒》是“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梦”字体现的是一种疏离现实生活、寻找理想生活境界的一种向往。读者无法从小说中读出现实的丑恶和残酷。同样地,人物的命运并非小说的主线,这也体现在作者塑造的是儿童人物形象。小英子和小明子兩个小孩子,他们纯真、善良、质朴、勤劳,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属于人性的太多美好的东西,虽是如此,读者读起来却不会觉得这两个人物是很空洞,很虚假,毕竟小孩子是天生就具有这种人性的美好品质。在如诗如画的地域背景和天真无邪的儿童人物形象下,再加上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没有塑造反面人物,人物的情节矛盾冲突的缓和是必然的。《受戒》和大多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相比,明显平淡了许多,情节没有高潮迭起,小英子和小明子由相识相知再到相爱的过程、小明子由出家到受戒的过程都是很自然地铺开叙述的。故事情节的淡化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会轻易地把小说人物的命运与作者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受戒》借助特殊的散文化地写法,远离了政治功利性。
二、远离了政治话语,充分运用儿童话语
作者不仅塑造了小英子和小明子的儿童人物形象,并且作者深入了解儿童特性,多使用儿童话语。政治话语在新时期之前的文学表现明显,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多使用政治话语以证明自我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等字眼贯穿了整篇文章。政治话语的过多使用不仅使文学充斥着政治意识形态而且使文学丧失了基本的审美属性。作者用儿童性的话语使得文章的话语带有儿童率真、直白的色彩,儿童本身没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为了保持文学的超功利性,采用了儿童话语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在小说的结束部分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在小英子和小明子的对话中,我们没有看到很华丽的词语,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情窦初开的两个少年的纯真、美好。这样的话语从小孩子的口中说出来,总能轻易唤起引起人们心中很美好的情感体验,人们的思绪也能不自觉的偏离了现实政治生活,进入超功利的审美阅读状态。
三、展示吴越文化,远离中心文化圈
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原地带既是我国的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圈的政治敏感度往往比其他地域更强,作者选择了偏离中原文化圈的吴越地带,无形之中远离了政治文化中心。虽然汪曾祺在小说中没有明确指出小说发生的地点,但是从小说描写的江南美景以及汪曾祺的个人经历可以发现,小说发生地点的原型应当是他的故乡——江苏高邮。江苏是典型的吴越文化。而吴越文化是典型的南方地域文化,南方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最为突出的是“水”的文化,水一直都是南方的象征,南方的人民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江湖河畔边成长的人们的个性受到水的影响很大。南方人们更向往自由、无拘束的生活,包容世俗文化所不允许的东西的,主动大胆勇敢地追求幸福。《受戒》中多处出现河流的意象,且塑造了一个勇敢追求幸福的少女——小英子,她直率不隐藏自己对小明子的爱慕,颠覆了传统文化对女子的要求,包括矜持、羞涩等。无论是从选材的内容还是小说的结构都体现了作者力图冲破中心主流文化,带给人们全新的审美感受。
四、小结
文学一体化进程中,文学的内容形式被严格规范,人们阅读的范围非常狭小,评判作品的标准逐渐走向单一。文革以后,读者依旧习惯了政治意识形态性质的功利化的、阅读。对于超出了文学规范的范畴的作品,人们往往会持否定反对的态度,读者的审美体验十分匮乏,人们常常忽略了单纯的阅读享受和超功利的美学享受。《受戒》与跌宕起伏的小说带给读者的强烈的精神震撼有所不同,读者在阅读《受戒》时,最先感受到的是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和小英子小明子美好的爱情故事,读者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审美愉悦。当然,在这里我们并非否认文学的社会功用,文学应当既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又能带给人们审美上的愉悦。无疑,《受戒》能带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黄斯文. 从接受美学看《受戒》的解读困境[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1:72-73.
[2]杨学民,马金起. 《受戒》:新时期小说的真正开端[J]. 山东社会科学,2002,01:116-119.
[3]曹金合. 论汪曾祺的小说《受戒》的和谐美[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