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安徽人物探析
——以士人为中心的考察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反秦首义大军、曹操一统北方之武装、孙权割据江东之军队都是以安徽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李陵威震匈奴的五千壮士也皆为安徽人。安徽人在汉代国家一统、抵御外敌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在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更大、更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汉代安徽良好的地缘、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教育和变化的时局有着深层的联系。
关键词:汉代;士人;安徽;贡献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3-0006-03
汉代安徽人才辈出,士人们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活动,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关于汉代安徽人物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历史人物方面,概括性的研究较少。
一、坚忍不拔的崛起历程
“陈胜首事,厥号张楚。”[1]1965“首事”地是蕲郡(今宿县),得此地利,安徽人成了陈胜义军的主力。“(九百名农民起义后)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今宿县)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今宿县)、酂、苦、柘、谯(今亳县),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1]1952“(陈胜)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1]1953安徽边境绕了一圈,九百人增至数万。符离人葛婴、朱鸡石,汝阴(今阜阳)人邓宗,铚邑人宋留、伍逢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随后崛起的项羽集团,其中安徽士人很多。如六邑(今六安)人九江王黥布、东阳(今天长)人上柱国陈婴、居巢(今桐城)人“亚父”范增等。刘邦集团仅有城父(今亳县)人张良,其名气更大。
武帝时安徽士人又开始活跃起来。“淮南王安,好读书属文,喜立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其群臣、宾客,多江、淮间轻薄士,常以厉王迁死感激安。”[2]卷十九汉代安徽的地位十分重要,贾谊言:“今淮南土虽小,黥布尝用之矣,汉存特幸耳。”[3]卷四?淮难刘安如此动静,致使武帝产生了忌恨。淮南、衡山大狱使安徽士人遭到残酷打击,“死者数万人”。[4]174
新莽瓦解后,庐江太守李宪称帝,据九城拥兵十多万。据睢阳称王的刘永手下重要将领周建是沛人。消灭这些割据者的也主要靠安徽人。刘秀曾“发会稽、丹阳(安徽宣城)、九江、六安四郡兵”[5]卷二十二?马成传击败李宪。从此,安徽士人的入仕之途完全畅通。以宰相为例,东汉先后就有19位安徽士人担任。[6]很多人还曾为两朝,甚至三朝宰相。
东汉末,曹操“与司马沛国夏侯等诣扬州,募兵,得千余人,还屯河内”。[2]卷五十九今安徽占扬州的大部,且曹操、夏侯皆沛人,曹操所募之兵当大部分,甚至有可能全部为安徽人。这支军队成了曹操三分天下的基础。曹洪、曹仁、夏侯渊等皆沛人。甚至有人提出:“易诸城守,悉用谯、沛人。”[7]卷二十二?徐宣传此荒唐建议反映了安徽士人或已是曹操集团的主体,至少是有这种发展趋向的。孙刘属下也都有安徽人。孙权属下周瑜乃舒人、鲁肃临淮人、吕蒙汝南富陂(今阜阳)人、左慈庐江(今庐江)人。孙权的武装力量也是以安徽人为基础的。“(袁)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7]卷四十六?孙策传显然此四千多人皆安徽人。说安徽士人“三分天下有其一”真是言轻了。
二、致力于国家统一的政治贡献
汉代历次动乱中都有安徽士人的身影。表面上看,似乎安徽士人与政治上的“国家统一”有些疏远。但笔者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后发现,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首先,汉初范增、张良都是主张和致力于国家
统一的。《汉书?高祖本纪》载:“吾(范增)使人望其(刘邦)气,皆为龙,成五色,此天子气。”[4]24范增要除掉具有“天子气”的“龙”的背后,就是想让项羽一统天下。刘邦刚开始没有统一天下的心思,这常为人误解。刘、项达成和平协议后,刘邦“欲西归”,关键时刻张良进言:“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1]331刘邦听此顿时大悟,迅速一统全国。
其次,“七国之乱”时安徽士人心向中央。淮南王之国相“将兵,因城守”而“为汉”,“庐江王不应”,“衡山王坚守无二心”。[4]2135三大地方诸侯的态度和行动打击了反叛者对抗中央政府的信心,同时也对中央政府的平叛活动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东汉末年安徽士人积极参与国家的局部统一活动。如前所述,曹操、孙权集团的众多将领皆为安徽人,且其武装力量也是以安徽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曹操曾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7]卷一?武帝纪这一点却通常为人所误解。
三、可歌可泣的军事业绩
汉代安徽人积极参与军事斗争,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典型的如李陵事件。 “(李陵)拜为骑都尉,将丹阳(宣城)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1]2877这五千人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李陵扬言要“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2]卷二十一由于孤军深入,李陵军被匈奴八万骑兵团团包围。“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1]2878经此一役,安徽人的英勇气概誉满天下。如前所述,反秦首义军、一统中原的曹军以及孙策割据江东的军队都是以安徽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安徽人在军事理论上也做出了的贡献。“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4]1762这为兵学典籍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张良还曾拥有《太公兵法》,称此乃“黄石公”所送。王充表示质疑:“夫天安得以笔墨而为图书乎?”[8]卷十八显然,张良才是作者。所以张良还有兵学创作方面的贡献。曹操的军事学术贡献一是对《孙子兵法》的注释,乃历史上第一次。经曹操整理、注释后,《孙子兵法》的传播范围更广,且得以流传至今。二是撰写《魏武帝兵法》、《兵书接要》、《司马法注》等兵书。 四、争奇斗艳的科技贡献
汉代安徽有许多能人奇士,他们的成就对当时和后世都具有重要的贡献。一是水利建设方面。最著名的是召信臣,在南阳为官期间,开通沟渎,设水门提阏几十处,还定下用水公约。南阳人称其为“召父”,“父母官”即由此而来。二是天文学方面。刘安《淮南子》一书所载之二十八宿的方位和顺序,为后世历代历志所沿用,还有干支纪年法即是以《淮南子》所载干支法为基础的。三是化学方面。刘安《淮南万毕术》不仅记载了丹砂、汞、铅等化学物,还探讨了其性能和化学变化。沛(淮北)人桓谭《新论》载:“鈆字金与公,鈆则金之公。而银者,金之昆弟也。”[9]此描述为后世历代炼丹家所重视。《抱朴子?内篇》载葛洪言:“昔元放(左慈)于天柱山(潜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以《金丹仙经》。”[10]卷四又载:“余昔从郑公(其老师)受《九丹》及《金银液经》因复求《黄白中经》五卷。郑君曰:曾与左君(左慈)于庐江铜山中试作,昔成也。”[10]卷十六葛洪的炼丹术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四是医学方面。华佗首创的“麻沸散”行割腹术,已为现代医学家所公认。华佗的许多医学贡献都具有开创性,其不愧为神医的称号。五是食品科技方面。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11]卷二十五千古美食八公山豆腐即是刘安的发明,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宝贵的物质财富。
五、冠绝一时的文化成果
汉代安徽士人思想文化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地域的限制。一是集多种成就、贡献于一身的《淮南子》。刘安及其宾客合著的《淮南子》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被称为是集儒、道、法、墨、兵、阴阳等家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语言学上,其中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学术批评史上,其为古代文论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构架打开了通道。思想史上,熊铁基认为《淮南子》集新道家之大成 [12],《吕氏春秋》与其乃秦汉新道家一头一尾的两部代表作。此点已被学术界所认可。二是第一部《楚辞》的编辑。刘安与其门客编辑的《楚辞》,对《楚辞》的研究、传播以及推动骚体赋的创作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富于积猗顿之财”[8]卷二十的《新论》。桓谭一生都在反谶纬、批神学、否方术。《新论》是其代表作,其中对形神关系做了经典的唯物主义解释。对《易传》之太和、中正思想的发挥,使易学运用到了社会政治领域,在易学史、思想文化史上意义很大。此外,《新论》在文学理论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四是曹操在文学上的开创性贡献。曹操一生著述颇丰,现存散文有154篇,诗歌22首。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他大力倡导文学。曹植《与杨德祖书》载:“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13]以曹操为中心的文人群体共同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诗歌的繁盛局面,使汉乐府民歌文人化,形成了文学史上的“邺下风流”。五是文翁对教育制度的开创性贡献。庐江舒人文翁主政蜀郡时“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4]卷八十九?循吏传其创办郡学的措施为汉代地方官学提供了一个范例,且对武帝后来创办太学也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太学的制度建设。文翁的教育措施得到了蜀人的高度赞赏,“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4]卷八十九?循吏传
六、汉代安徽人才辈出的原因
安徽是中国南北交通枢纽,秦汉时期更是许多政治、军事争斗的中心以及南北对峙的主战场。像皖北,与齐鲁文化、交通发达之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汉书?伍被传》载:“淮南王安好术学,折节下士,招致英俊以百数,被为冠首。”[4]2167这使得淮南国首都寿春成为西汉重要的思想文化中心,大有超越京师长安的趋势。这种地缘增强了汉代安徽士人的见识与气魄,宽广了胸怀。
从自然地理看,安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水稻、小麦等粮食的主产区,人口众多,城镇密集。汉代许多地方官主政安徽时都致力于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使得处于帝国中心区域的安徽经济变得较为发达。
东汉许多经学世家,如龙亢桓氏(起自桓荣)、细阳张氏(起自张酺)、扶阳(安徽萧县西南)韦氏(起自韦贤)等皆安徽人。其门徒往往数百上千人。东西两汉许多经学大儒都曾主政安徽。如西汉九江太守戴圣是小戴《礼》学的创始人,临淮太守孔安国是古文经学的鼻祖;东汉生于《尚书》世家的汝南太守欧阳歙世代为博士,生于《鲁诗》世家的符离长高诩后征为博士,博通五经的洨长许慎被时人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5],等等。这些人为汉代安徽士人的腾飞插上了无形的翅膀。
综上所述,安徽士人基本上一直广泛活跃于汉代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活动中;反秦首义大军、曹操一统北方之武装、孙权割据江东之军队都是以安徽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且李陵威震匈奴的五千壮士也皆为安徽人;安徽士人在汉代国家一统、抵御外敌中立下了应有的功劳;在科技、思想、文化上的贡献则更大、更多,有些至今依然被认可,且还在广泛地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与汉代安徽良好的地缘、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教育和变化的时局有着深层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贾谊.新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吕绍刚,吕美泉.中国历代宰相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7]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王充.论衡[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桓谭.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葛洪.抱朴子内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2]熊铁基.秦汉新道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29.
[13]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53.
(责任编辑 汤太祥)
——以士人为中心的考察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反秦首义大军、曹操一统北方之武装、孙权割据江东之军队都是以安徽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李陵威震匈奴的五千壮士也皆为安徽人。安徽人在汉代国家一统、抵御外敌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在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更大、更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汉代安徽良好的地缘、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教育和变化的时局有着深层的联系。
关键词:汉代;士人;安徽;贡献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3-0006-03
汉代安徽人才辈出,士人们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活动,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关于汉代安徽人物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历史人物方面,概括性的研究较少。
一、坚忍不拔的崛起历程
“陈胜首事,厥号张楚。”[1]1965“首事”地是蕲郡(今宿县),得此地利,安徽人成了陈胜义军的主力。“(九百名农民起义后)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今宿县)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今宿县)、酂、苦、柘、谯(今亳县),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1]1952“(陈胜)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1]1953安徽边境绕了一圈,九百人增至数万。符离人葛婴、朱鸡石,汝阴(今阜阳)人邓宗,铚邑人宋留、伍逢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随后崛起的项羽集团,其中安徽士人很多。如六邑(今六安)人九江王黥布、东阳(今天长)人上柱国陈婴、居巢(今桐城)人“亚父”范增等。刘邦集团仅有城父(今亳县)人张良,其名气更大。
武帝时安徽士人又开始活跃起来。“淮南王安,好读书属文,喜立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其群臣、宾客,多江、淮间轻薄士,常以厉王迁死感激安。”[2]卷十九汉代安徽的地位十分重要,贾谊言:“今淮南土虽小,黥布尝用之矣,汉存特幸耳。”[3]卷四?淮难刘安如此动静,致使武帝产生了忌恨。淮南、衡山大狱使安徽士人遭到残酷打击,“死者数万人”。[4]174
新莽瓦解后,庐江太守李宪称帝,据九城拥兵十多万。据睢阳称王的刘永手下重要将领周建是沛人。消灭这些割据者的也主要靠安徽人。刘秀曾“发会稽、丹阳(安徽宣城)、九江、六安四郡兵”[5]卷二十二?马成传击败李宪。从此,安徽士人的入仕之途完全畅通。以宰相为例,东汉先后就有19位安徽士人担任。[6]很多人还曾为两朝,甚至三朝宰相。
东汉末,曹操“与司马沛国夏侯等诣扬州,募兵,得千余人,还屯河内”。[2]卷五十九今安徽占扬州的大部,且曹操、夏侯皆沛人,曹操所募之兵当大部分,甚至有可能全部为安徽人。这支军队成了曹操三分天下的基础。曹洪、曹仁、夏侯渊等皆沛人。甚至有人提出:“易诸城守,悉用谯、沛人。”[7]卷二十二?徐宣传此荒唐建议反映了安徽士人或已是曹操集团的主体,至少是有这种发展趋向的。孙刘属下也都有安徽人。孙权属下周瑜乃舒人、鲁肃临淮人、吕蒙汝南富陂(今阜阳)人、左慈庐江(今庐江)人。孙权的武装力量也是以安徽人为基础的。“(袁)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7]卷四十六?孙策传显然此四千多人皆安徽人。说安徽士人“三分天下有其一”真是言轻了。
二、致力于国家统一的政治贡献
汉代历次动乱中都有安徽士人的身影。表面上看,似乎安徽士人与政治上的“国家统一”有些疏远。但笔者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后发现,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首先,汉初范增、张良都是主张和致力于国家
统一的。《汉书?高祖本纪》载:“吾(范增)使人望其(刘邦)气,皆为龙,成五色,此天子气。”[4]24范增要除掉具有“天子气”的“龙”的背后,就是想让项羽一统天下。刘邦刚开始没有统一天下的心思,这常为人误解。刘、项达成和平协议后,刘邦“欲西归”,关键时刻张良进言:“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1]331刘邦听此顿时大悟,迅速一统全国。
其次,“七国之乱”时安徽士人心向中央。淮南王之国相“将兵,因城守”而“为汉”,“庐江王不应”,“衡山王坚守无二心”。[4]2135三大地方诸侯的态度和行动打击了反叛者对抗中央政府的信心,同时也对中央政府的平叛活动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东汉末年安徽士人积极参与国家的局部统一活动。如前所述,曹操、孙权集团的众多将领皆为安徽人,且其武装力量也是以安徽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曹操曾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7]卷一?武帝纪这一点却通常为人所误解。
三、可歌可泣的军事业绩
汉代安徽人积极参与军事斗争,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典型的如李陵事件。 “(李陵)拜为骑都尉,将丹阳(宣城)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1]2877这五千人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李陵扬言要“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2]卷二十一由于孤军深入,李陵军被匈奴八万骑兵团团包围。“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1]2878经此一役,安徽人的英勇气概誉满天下。如前所述,反秦首义军、一统中原的曹军以及孙策割据江东的军队都是以安徽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安徽人在军事理论上也做出了的贡献。“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4]1762这为兵学典籍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张良还曾拥有《太公兵法》,称此乃“黄石公”所送。王充表示质疑:“夫天安得以笔墨而为图书乎?”[8]卷十八显然,张良才是作者。所以张良还有兵学创作方面的贡献。曹操的军事学术贡献一是对《孙子兵法》的注释,乃历史上第一次。经曹操整理、注释后,《孙子兵法》的传播范围更广,且得以流传至今。二是撰写《魏武帝兵法》、《兵书接要》、《司马法注》等兵书。 四、争奇斗艳的科技贡献
汉代安徽有许多能人奇士,他们的成就对当时和后世都具有重要的贡献。一是水利建设方面。最著名的是召信臣,在南阳为官期间,开通沟渎,设水门提阏几十处,还定下用水公约。南阳人称其为“召父”,“父母官”即由此而来。二是天文学方面。刘安《淮南子》一书所载之二十八宿的方位和顺序,为后世历代历志所沿用,还有干支纪年法即是以《淮南子》所载干支法为基础的。三是化学方面。刘安《淮南万毕术》不仅记载了丹砂、汞、铅等化学物,还探讨了其性能和化学变化。沛(淮北)人桓谭《新论》载:“鈆字金与公,鈆则金之公。而银者,金之昆弟也。”[9]此描述为后世历代炼丹家所重视。《抱朴子?内篇》载葛洪言:“昔元放(左慈)于天柱山(潜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以《金丹仙经》。”[10]卷四又载:“余昔从郑公(其老师)受《九丹》及《金银液经》因复求《黄白中经》五卷。郑君曰:曾与左君(左慈)于庐江铜山中试作,昔成也。”[10]卷十六葛洪的炼丹术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四是医学方面。华佗首创的“麻沸散”行割腹术,已为现代医学家所公认。华佗的许多医学贡献都具有开创性,其不愧为神医的称号。五是食品科技方面。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11]卷二十五千古美食八公山豆腐即是刘安的发明,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宝贵的物质财富。
五、冠绝一时的文化成果
汉代安徽士人思想文化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地域的限制。一是集多种成就、贡献于一身的《淮南子》。刘安及其宾客合著的《淮南子》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被称为是集儒、道、法、墨、兵、阴阳等家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语言学上,其中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学术批评史上,其为古代文论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构架打开了通道。思想史上,熊铁基认为《淮南子》集新道家之大成 [12],《吕氏春秋》与其乃秦汉新道家一头一尾的两部代表作。此点已被学术界所认可。二是第一部《楚辞》的编辑。刘安与其门客编辑的《楚辞》,对《楚辞》的研究、传播以及推动骚体赋的创作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富于积猗顿之财”[8]卷二十的《新论》。桓谭一生都在反谶纬、批神学、否方术。《新论》是其代表作,其中对形神关系做了经典的唯物主义解释。对《易传》之太和、中正思想的发挥,使易学运用到了社会政治领域,在易学史、思想文化史上意义很大。此外,《新论》在文学理论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四是曹操在文学上的开创性贡献。曹操一生著述颇丰,现存散文有154篇,诗歌22首。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他大力倡导文学。曹植《与杨德祖书》载:“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13]以曹操为中心的文人群体共同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诗歌的繁盛局面,使汉乐府民歌文人化,形成了文学史上的“邺下风流”。五是文翁对教育制度的开创性贡献。庐江舒人文翁主政蜀郡时“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4]卷八十九?循吏传其创办郡学的措施为汉代地方官学提供了一个范例,且对武帝后来创办太学也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太学的制度建设。文翁的教育措施得到了蜀人的高度赞赏,“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4]卷八十九?循吏传
六、汉代安徽人才辈出的原因
安徽是中国南北交通枢纽,秦汉时期更是许多政治、军事争斗的中心以及南北对峙的主战场。像皖北,与齐鲁文化、交通发达之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汉书?伍被传》载:“淮南王安好术学,折节下士,招致英俊以百数,被为冠首。”[4]2167这使得淮南国首都寿春成为西汉重要的思想文化中心,大有超越京师长安的趋势。这种地缘增强了汉代安徽士人的见识与气魄,宽广了胸怀。
从自然地理看,安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水稻、小麦等粮食的主产区,人口众多,城镇密集。汉代许多地方官主政安徽时都致力于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使得处于帝国中心区域的安徽经济变得较为发达。
东汉许多经学世家,如龙亢桓氏(起自桓荣)、细阳张氏(起自张酺)、扶阳(安徽萧县西南)韦氏(起自韦贤)等皆安徽人。其门徒往往数百上千人。东西两汉许多经学大儒都曾主政安徽。如西汉九江太守戴圣是小戴《礼》学的创始人,临淮太守孔安国是古文经学的鼻祖;东汉生于《尚书》世家的汝南太守欧阳歙世代为博士,生于《鲁诗》世家的符离长高诩后征为博士,博通五经的洨长许慎被时人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5],等等。这些人为汉代安徽士人的腾飞插上了无形的翅膀。
综上所述,安徽士人基本上一直广泛活跃于汉代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活动中;反秦首义大军、曹操一统北方之武装、孙权割据江东之军队都是以安徽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且李陵威震匈奴的五千壮士也皆为安徽人;安徽士人在汉代国家一统、抵御外敌中立下了应有的功劳;在科技、思想、文化上的贡献则更大、更多,有些至今依然被认可,且还在广泛地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与汉代安徽良好的地缘、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教育和变化的时局有着深层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贾谊.新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吕绍刚,吕美泉.中国历代宰相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7]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王充.论衡[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桓谭.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葛洪.抱朴子内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2]熊铁基.秦汉新道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29.
[13]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53.
(责任编辑 汤太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