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农村,城乡差别距离增大,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城市快速发展和需求使得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形成农民工。而农民工及其子女日渐构成城市和农村之外的第三群体。关注农民工子女,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农民工子女入学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民工的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他们大多是建筑工人、清洁工人、保姆、小商贩等,多从事的是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或者以个体小经营为主。居住状况也是相当简陋,甚至说是恶劣,他们中多数或在城乡边缘合租廉价房居住,或住临时工棚。其子女就在这样的“家”中生活、学习,这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天上地下。
因为父母的流动,孩子也跟着一起流动,所以这些孩子总在不停地在去适应新的环境,当他们有那么一点点熟悉的时候,他们又面将着去适应更加复杂的环境。而且,民工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无力对自己的儿女进行辅导。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因为经济状况不好所致。父母们也忙于生计,无暇管教自己的小孩,在培养儿女的品行方面也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
几年来,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主动站出来,围绕关爱工程,扎实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以及 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其次确定帮扶队伍。这里的帮扶不仅包括教师对儿童的帮扶,还包括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热心助人的同学,使农民工子女孤独的心灵得到亲情的呵护,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的托管和社区教育,强化农村父母在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尽可能为一些进城务工的孩子提供学习条件,同时加大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力度,进行合理布局调整,建立部分寄宿制学校,逐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中的影响力,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要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作为社会工程来抓,为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了让农民工的子女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健康。我校把“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不求人人成材,但求人人成功”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关于农民工子女人格塑造”的德育课题,运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着扎实有效的培养和教育,让每个农民工子女都能顺利入学。即使有些农民工子女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我们宁可免除他们的借读费也要将他们请进学校。针对农民工子女的“三差”现象,学校向老师提出了“关注、关心、关爱”的三关要求,为这些孩子补课。
但是仅靠学校教育,没有家庭、社会的配合,教育是苍白无力。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营造立体的教育氛围,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因而我们学校成立了由学校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三方面人员组成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委员会。学校校长亲自负责教育规划、决策,教师负责孩子在学校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学习,家长负责改善孩子的家庭学习环境及良好习惯的养成,社区负责协调农民工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孩子学习环境的相对稳定。
几年来,我们始终把农民工子女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全面发展,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通过探索、尝试,我校农民工子女已逐步展示他们的优势,他们不仅学习上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而且在各种活动中都有他们自信的身影。这些孩子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他们能吃苦耐劳、团结耐劳、团结协作,是同学们称赞的小英雄,是老师们眼中的小能人。只要你到我们学校来,看到的除了一个干净、整洁、美丽的校园外,还有一群活泼,天真奋发向上的孩子。但是你们看不出哪些是农民工子女,哪些是本地居民子女,因为他们已完全融入集体之中,他们已成为我校不可分隔的一部分。
从我校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实践中不难看出,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折射出的是流动人口对家庭教育的不重视。可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功的基础。目前许多农民工的家长意识已有所增强,但还存在着不少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的现象,这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学校为家长开辟了一方学习田地,帮助家长端正家教方向,改革家教方法,充实家教内容,优化家教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在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优势,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提高了教育效果,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为农民工子女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充满温情的成长环境。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关爱农民工子女,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民工的孩子注定会成为城市的未来公民。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事关后备人才资源、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一项奠基工程、德政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希望我们能把这项工程以无限的热情做下去,让小候鸟在同一片蓝天下翱翔!
民工的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他们大多是建筑工人、清洁工人、保姆、小商贩等,多从事的是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或者以个体小经营为主。居住状况也是相当简陋,甚至说是恶劣,他们中多数或在城乡边缘合租廉价房居住,或住临时工棚。其子女就在这样的“家”中生活、学习,这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天上地下。
因为父母的流动,孩子也跟着一起流动,所以这些孩子总在不停地在去适应新的环境,当他们有那么一点点熟悉的时候,他们又面将着去适应更加复杂的环境。而且,民工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无力对自己的儿女进行辅导。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因为经济状况不好所致。父母们也忙于生计,无暇管教自己的小孩,在培养儿女的品行方面也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
几年来,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主动站出来,围绕关爱工程,扎实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以及 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其次确定帮扶队伍。这里的帮扶不仅包括教师对儿童的帮扶,还包括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热心助人的同学,使农民工子女孤独的心灵得到亲情的呵护,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的托管和社区教育,强化农村父母在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尽可能为一些进城务工的孩子提供学习条件,同时加大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力度,进行合理布局调整,建立部分寄宿制学校,逐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中的影响力,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要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作为社会工程来抓,为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了让农民工的子女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健康。我校把“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不求人人成材,但求人人成功”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关于农民工子女人格塑造”的德育课题,运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着扎实有效的培养和教育,让每个农民工子女都能顺利入学。即使有些农民工子女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我们宁可免除他们的借读费也要将他们请进学校。针对农民工子女的“三差”现象,学校向老师提出了“关注、关心、关爱”的三关要求,为这些孩子补课。
但是仅靠学校教育,没有家庭、社会的配合,教育是苍白无力。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营造立体的教育氛围,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因而我们学校成立了由学校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三方面人员组成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委员会。学校校长亲自负责教育规划、决策,教师负责孩子在学校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学习,家长负责改善孩子的家庭学习环境及良好习惯的养成,社区负责协调农民工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孩子学习环境的相对稳定。
几年来,我们始终把农民工子女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全面发展,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通过探索、尝试,我校农民工子女已逐步展示他们的优势,他们不仅学习上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而且在各种活动中都有他们自信的身影。这些孩子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他们能吃苦耐劳、团结耐劳、团结协作,是同学们称赞的小英雄,是老师们眼中的小能人。只要你到我们学校来,看到的除了一个干净、整洁、美丽的校园外,还有一群活泼,天真奋发向上的孩子。但是你们看不出哪些是农民工子女,哪些是本地居民子女,因为他们已完全融入集体之中,他们已成为我校不可分隔的一部分。
从我校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实践中不难看出,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折射出的是流动人口对家庭教育的不重视。可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功的基础。目前许多农民工的家长意识已有所增强,但还存在着不少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的现象,这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学校为家长开辟了一方学习田地,帮助家长端正家教方向,改革家教方法,充实家教内容,优化家教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在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优势,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提高了教育效果,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为农民工子女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充满温情的成长环境。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关爱农民工子女,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民工的孩子注定会成为城市的未来公民。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事关后备人才资源、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一项奠基工程、德政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希望我们能把这项工程以无限的热情做下去,让小候鸟在同一片蓝天下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