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部编教材投入使用以来,语文教育者基本上着重于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很少关注教材的版式设计,更少关注插图,因此相关研究就显得沉闷而滞后。针对此状况,本文以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为例,研究插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使用,提出部编教材插图使用的三“心”二“意”,即:引发心动,培养兴趣的动力;启发心智,感受知识的魔力;触动心弦,揣摩图文的张力;领会画意,享受诗文的魅力;创出新意,成为交流的主力。期望可以为同行们提供部编教材插图二次开发的思路和想法,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部编教材;插图;使用;三“心”二“意”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48-01
一、引发心动培养兴趣的动力
笔者以部编教材7年级上册课文《植树的牧羊人》中的插图为例来说明。在课前,我先给学生展示一张愚公移山的图片,然后进行了以下教学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这张图片,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叫愚公的人,他带领着家人成功把挡路的两座大山移掉。这是中国的愚公,国外也有一位愚公,他的名字叫艾力泽·布菲,请大家翻到书本第78页,认真看课文中的这幅插图,请问他拿着铁棍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
这样的教学导入,使同学们在阅读课文之前,带着对插图的疑问,带着对整个故事的想象,带着兴趣进入文本,一步步走近文本,一步步读懂插图,在读懂了画面意义以后,再引导学生去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带着自己的想象去阅读课文。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到生动而有趣。
二、启发心智感受知识的魔力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中插入了一幅女扮男装的木兰穿着戎装站在一匹战马旁边的彩图。图片中战马精神抖擞,装备齐全,头戴辔头,背上还放置着鞍鞯。于是,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鞯、缰、鞍、辔、缨,是古代骑兵骑马时必备的器具,请学生们对照这个图片写出对应的器具的位置。
为了找到答案,学生们首先查看了课文下面的注释,找到“鞯”和“辔头”的解释,再通过查字典找到剩下这些字的解释,根据解释找到对应器具的位置。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对古代战马的装备做了深入的研究,又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三、触动心弦揣摩图文的张力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中,插入了一幅韩麦尔先生在上课的图片。这幅图片与课文内容“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相照应。但非常遗憾的是:图片上的韩麦尔先生却没有戴“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编者在插图的选择上存在遗憾,但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呢?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插图,找到课文中相对应的描述韩麦尔先生神态、动作、外貌、语言等的文字。
(生读课文,找到原文中描述韩麦尔先生的句子)
2.图文对比,你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了吗?
(学生找到课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发现插图上的韩麦尔先生少戴了帽子)
3.学生讨论:对这不一样的地方,你认为文中的插图有必要更改吗?
(学生讨论,大多数认为插图上应该画上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而且必须是黑色的,因为黑色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在教授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悲伤,丝绸做的帽子表示韩麦尔先生对此事的重视,进而联系其他段落中表现韩麦尔先生悲伤、痛苦的语段来应证这个观点)
四、领会画意享受诗文的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通过读图来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文本,细读、精读文章,将文本内容与插图进行有效融合,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中插入了温州画家刘丹宅的一幅描绘陈子昂站立在幽州台上的绘画作品。画中陈子昂昂首远望,表情凝重,若有所思,在画里展现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与之相匹配,诗句的上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远望,写出空间辽阔和无垠,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诗人孤单、悲凉悲壮的气氛。这样的诗句和刘旦宅的画互相应和,诗画完美结合。
因此对这样的一首诗歌,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1.看到这幅插画,你觉得陈子昂的表情如何?
(生答:悲伤的,因为他眉头紧蹙着,好像在思考问题)
2.那他为什么悲伤呢?
(生答:因为原文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看不到未来)
3.你觉得画中的陈子昂和文中的陈子昂一样吗?
(生答:一样,因为文中和画中的陈子昂都很忧伤,而且都登上了幽州台这个招贤纳士的地方,诗人的怀才不遇就更明显了)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通过对诗歌插图和诗歌内容的讲解,学生眼前浮现了一个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而这恰好是通过领会画意来实现的。
五、创出新意成为交流的主力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装》中插入了一幅皇帝光着身子在街上游行的图片,图中有向赤裸的皇帝挥手致意、阿谀奉承的人,有高举着武器的士兵,有托舉着华盖的士兵,有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的内臣们,更有那个戳穿所有谎言的孩子,还有奔跑在路上的一条小狗。在课文教授过程中,当我讲到皇帝穿着他自认为世界上最美丽、最合他身材的新装在大街上行走时,有一个天真的小孩指出:其实皇帝并没有穿任何衣服时,我创造性地使用了以下教学设计: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请你假想自己是这幅画中的任何一个生命体,请你和同学交流下当时你的心理活动。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插图,揣摩所有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揣摩皇帝心理的学生说:“我似乎听到一个孩子的声音,他说我没有穿衣服,可是那两个裁缝不是说我穿衣服了吗?肯定是那个孩子太愚蠢了,所以没看到我穿的衣服,再说那么多人,我一定要稳定民心,证明自己的威严,我一定要走完这条大街。”在课堂的交流过程中,还有学生选那条狗的。他揣摩了当时那条狗的心理:“这是什么物种,怎么和我一样赤身裸体呢?他难道也是我们族群的吗?那他为什么和我长得不一样呢?难道他是来自外星的狗?”通过对课文插图的创意设计,让学生成为了交流的主人。
客观来说,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让每一个人都满意的教材。理想的教材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最要紧的莫过于用好手头的教材,做好教材的二次开发。以上是我对部编教材中插图使用的初步理解,或许可以为同行们提供一些插图二次开发的思路和想法。语文教学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倪必光.巧用插图,生动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2016(4).
[2]袁静玲.初中语文课文插图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1998(10).
【关键词】部编教材;插图;使用;三“心”二“意”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48-01
一、引发心动培养兴趣的动力
笔者以部编教材7年级上册课文《植树的牧羊人》中的插图为例来说明。在课前,我先给学生展示一张愚公移山的图片,然后进行了以下教学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这张图片,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叫愚公的人,他带领着家人成功把挡路的两座大山移掉。这是中国的愚公,国外也有一位愚公,他的名字叫艾力泽·布菲,请大家翻到书本第78页,认真看课文中的这幅插图,请问他拿着铁棍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
这样的教学导入,使同学们在阅读课文之前,带着对插图的疑问,带着对整个故事的想象,带着兴趣进入文本,一步步走近文本,一步步读懂插图,在读懂了画面意义以后,再引导学生去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带着自己的想象去阅读课文。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到生动而有趣。
二、启发心智感受知识的魔力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中插入了一幅女扮男装的木兰穿着戎装站在一匹战马旁边的彩图。图片中战马精神抖擞,装备齐全,头戴辔头,背上还放置着鞍鞯。于是,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鞯、缰、鞍、辔、缨,是古代骑兵骑马时必备的器具,请学生们对照这个图片写出对应的器具的位置。
为了找到答案,学生们首先查看了课文下面的注释,找到“鞯”和“辔头”的解释,再通过查字典找到剩下这些字的解释,根据解释找到对应器具的位置。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对古代战马的装备做了深入的研究,又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三、触动心弦揣摩图文的张力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中,插入了一幅韩麦尔先生在上课的图片。这幅图片与课文内容“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相照应。但非常遗憾的是:图片上的韩麦尔先生却没有戴“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编者在插图的选择上存在遗憾,但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呢?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插图,找到课文中相对应的描述韩麦尔先生神态、动作、外貌、语言等的文字。
(生读课文,找到原文中描述韩麦尔先生的句子)
2.图文对比,你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了吗?
(学生找到课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发现插图上的韩麦尔先生少戴了帽子)
3.学生讨论:对这不一样的地方,你认为文中的插图有必要更改吗?
(学生讨论,大多数认为插图上应该画上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而且必须是黑色的,因为黑色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在教授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悲伤,丝绸做的帽子表示韩麦尔先生对此事的重视,进而联系其他段落中表现韩麦尔先生悲伤、痛苦的语段来应证这个观点)
四、领会画意享受诗文的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通过读图来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文本,细读、精读文章,将文本内容与插图进行有效融合,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中插入了温州画家刘丹宅的一幅描绘陈子昂站立在幽州台上的绘画作品。画中陈子昂昂首远望,表情凝重,若有所思,在画里展现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与之相匹配,诗句的上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远望,写出空间辽阔和无垠,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诗人孤单、悲凉悲壮的气氛。这样的诗句和刘旦宅的画互相应和,诗画完美结合。
因此对这样的一首诗歌,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1.看到这幅插画,你觉得陈子昂的表情如何?
(生答:悲伤的,因为他眉头紧蹙着,好像在思考问题)
2.那他为什么悲伤呢?
(生答:因为原文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看不到未来)
3.你觉得画中的陈子昂和文中的陈子昂一样吗?
(生答:一样,因为文中和画中的陈子昂都很忧伤,而且都登上了幽州台这个招贤纳士的地方,诗人的怀才不遇就更明显了)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通过对诗歌插图和诗歌内容的讲解,学生眼前浮现了一个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而这恰好是通过领会画意来实现的。
五、创出新意成为交流的主力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装》中插入了一幅皇帝光着身子在街上游行的图片,图中有向赤裸的皇帝挥手致意、阿谀奉承的人,有高举着武器的士兵,有托舉着华盖的士兵,有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的内臣们,更有那个戳穿所有谎言的孩子,还有奔跑在路上的一条小狗。在课文教授过程中,当我讲到皇帝穿着他自认为世界上最美丽、最合他身材的新装在大街上行走时,有一个天真的小孩指出:其实皇帝并没有穿任何衣服时,我创造性地使用了以下教学设计: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请你假想自己是这幅画中的任何一个生命体,请你和同学交流下当时你的心理活动。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插图,揣摩所有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揣摩皇帝心理的学生说:“我似乎听到一个孩子的声音,他说我没有穿衣服,可是那两个裁缝不是说我穿衣服了吗?肯定是那个孩子太愚蠢了,所以没看到我穿的衣服,再说那么多人,我一定要稳定民心,证明自己的威严,我一定要走完这条大街。”在课堂的交流过程中,还有学生选那条狗的。他揣摩了当时那条狗的心理:“这是什么物种,怎么和我一样赤身裸体呢?他难道也是我们族群的吗?那他为什么和我长得不一样呢?难道他是来自外星的狗?”通过对课文插图的创意设计,让学生成为了交流的主人。
客观来说,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让每一个人都满意的教材。理想的教材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最要紧的莫过于用好手头的教材,做好教材的二次开发。以上是我对部编教材中插图使用的初步理解,或许可以为同行们提供一些插图二次开发的思路和想法。语文教学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倪必光.巧用插图,生动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2016(4).
[2]袁静玲.初中语文课文插图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