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慧晓:辽宁舰上的首位女博士军官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毕业于中山大学的地球科学系博士,曾在深圳华为担任高级副总裁秘书,然而为了幼时的从军报国梦,她放弃百万年薪,自荐入伍到辽宁舰航母服役。
  磨砺4年后,韦慧晓成为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并圆满完成“猎鲨”、中俄“海上联合—2016”等重大演习演训任务。
  美女博士入伍当兵
  韦慧晓1977年出生于广西百色,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壮家妹。由于从小就爱看军旅题材影片,韦慧晓做梦都想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1996年高考填志愿时,她郑重填上国防科技大学,结果被告知该校已经招满。韦慧晓十分失望,所幸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录取。
  韦慧晓曾担任礼仪队队长。1999年,韦慧晓还荣获全国推新人大赛广告模特赛江苏赛区十佳。2000年大学毕业后,韦慧晓进入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担任高级副总裁秘书、行政助理,曾一度获得华为“金牌个人”奖,拿到百万年薪,成为人人羡艳的高薪白领。
  2009年8月,中国海军启动组建航母接舰部队,海军有关部门收到了一封从广州寄来的自荐信,信中写道:“航母是中国水兵最大的舞台,为了心中的梦想,我申请当一名普通的航母舰员,在战风斗浪中历练成长!”自荐人是韦慧晓。
  当时韦慧晓已辞去华为的高薪工作,考取中山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在大家眼里,她有着非凡的经历——曾入选“环球洲际小姐大赛中国特区赛区十佳”;赴西藏支教,是中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当过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在比利时参加过中欧青年交流活动;获得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她还是“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互联网上有关她的信息连篇累牍。
  光鲜的头衔、丰富的学识,加上姣好的面容,韦慧晓让学姐学妹们羡慕不已。然而当大家听说她要参军时,觉得不可思议。有^对她说:“22年的勤奋苦学,难道就是为了当一名水手吗?”韦慧晓说:“我爱航母,我要终生嫁给航母事业!只要能上航母,打扫卫生我都愿意!”
  2010年10月底,韦慧晓又给海军首长寄出一封厚厚的自荐信,表达想参军的愿望。实际上,为了穿上军装,她在两年前就开始了有计划的体能训练。先是每天跑四五公里,1年后增加到10公里,“把运动当成和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事情来做。”
  自荐信寄出后,韦慧晓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没想到,3天后她就收到了海军有关部门的电话。半个月后,海军方面派人到学校考察,了解情况后为她提供了3个选择,其中包括当时正在组建的航母接舰部队。听到“航母”两个字,韦慧晓的眼神一下子亮了。
  2012年初,35岁的韦慧晓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毕业,获特招入伍,成为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一员。
  成为海军首位女副舰长
  原以为自己在大学里参加过军训,而且都是在烈日酷暑下操练,最初她根本没把基础训练当回事。不料,海军训练与以往在学校里的军训大不相同。第一次上抗眩晕课时,打量着眼前的固定滚轮,性格活泼开朗的韦慧晓跃跃欲试,上轮,旋转,落地,她觉得还挺有趣的。但是,真正的挑战远不止这些。继续上轮,1圈、2圈、3圈……咬牙坚持完成训练指标规定的26圈后,一下来,韦慧晓就两眼呆滞,脸色煞白,呕吐不止。这种脱胎换骨之痛,每一名女舰员都必须经历。
  练体力,韦慧晓和战友每天晨跑5公里;练臂力,她们每天托举杠铃数百次;练单杠,她们一吊就是1分钟左右;练游泳,她们每天在百米泳道来回不停地游几十次;练耐力,她们用背包绳将自己綁在滚轮上……短短几个月,黝黑的脸庞、结实的双臂、粗糙的双手见证了她们的训练成果。
  在生活保障船上,每次吃完饭,韦慧晓都会特地从餐厅绕到船尾,只为多看一眼航母。一次课上,教员放了一段网友自制的航母视频,“很粗糙”,她却禁不住落泪了,因为“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使命”。
  2012年3月中旬,她终于登上了每天行注目礼的航母,进行熟悉舱室的训练。从此,身着蓝色训练服的舰员们开始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航母生活”。韦慧晓介绍说:“‘辽宁舰’全长300多米,宽70多米。主甲板以下有10层,主甲板以上岛式上层建筑有9层。排水量为5万余吨。上面邮局、健身房、餐厅、酒吧、垃圾处理站等应有尽有。它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城市。”
  韦慧晓第一次走进航母时,感觉像进入了一座庞大的地下迷宫。她说:“在没有人带领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在这里迷失的。航母上的各种通道加起来总共有20公里长,也就是说,要走遍3600多个舱室的话,首先要走完20多公里的通道。”
  新兵上舰之后,必须在1个月内熟悉所有舱室的路线。韦慧晓的战位在驾驶室,从住的舱位到驾驶室最快5分钟。熟悉舱室考核时,要求30分钟内找到10个分布在全舰不同部位的舱室,她只用了19分钟。在此后的1个多月里,韦慧晓开始学习航海,跟随航母出海航行,并第一次见到黄色涂装的歼-15绕舰飞行。
  “舰上的女兵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从事通信、服务专业,她们的岗位遍布航母的各个部门。在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对体力要求降低,对智力要求较高。女性舰员细腻、柔韧,在某些岗位上比男性更有优势。”2012年10月,韦慧晓被任命为航海部副航海长,成为航母上第一位女副部门长。
  保卫蓝色国土她感到幸福和骄傲
  2015年4月,根据上级命令,韦慧晓从辽宁舰调到某新型导弹驱逐舰担任实习副舰长,迈出“到部队后成长的关键一步”。与航母不同,驱逐舰副舰长不仅要了解舰船的方方面面,还要了解整个编队的情况,需要掌握的知识急剧增多。
  为了牢记装备数据,韦慧晓几乎每天看书到深夜。“见缝插针地学吧,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
  除了作战、训练和装备,韦慧晓还担负着舰务管理职责,对军容军纪要求非常严格。在舟山某军潜,随着“呜”的一声汽笛,巨舰解缆起航。然而,军舰刚驶入南中国海,汹涌的海面就因突然刮起9级阵风而掀起滔天巨浪。庞大的战舰航行在无边的大海中,像一叶小舟,时而被托上浪峰,时而被甩入浪谷。
  几天下来,新兵们出现不同程度的晕船反应,轻者头昏乏力、身冒虚汗、脸色蜡黄,重者连胆汁都能吐出来,虚脱得站不起来。作为一名女性副舰长,韦慧晓给大家更多的是家人一样的照顾和体贴,为这艘线条刚硬的新型导弹驱逐舰增加了几分细腻的柔情。过节时,她会给舰员准备些水果、糖果等小礼物,平时战士们遇到困难,她也能细心发现,尽力帮忙解决。
  2016年3月,韦慧晓通过独立操纵考核,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位女副舰长,到“中华神盾”长春舰任职,这也意味着她4年多的军旅生涯开启了一个崭新航程。接着她又圆满完成“猎鲨”、中俄“海上联合—2016”等重大演习演训任务。
  2017年5月,韦慧晓获得共青团中央“2017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令韦慧晓最难忘的是,2017年5月1日,中国海军远航编队到菲律宾达沃市进行友好访问时,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率政府和军队官员特意登上她所在的长春舰参观。这是自2010年以来,7年内首次有中国海军舰艇访问菲律宾。
  据《恋爱婚姻家庭》整理
其他文献
她是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的设计者;她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  1973年出生的姜妍,是一位看似很柔弱的女性,但她却是我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的第一人。  这个小丫头不简单  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化学品,乙烯压缩机一向被视为乙烯工业的“心脏”,业内一直都有“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的说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大
期刊
创业之初,一口气工作三十几个小时,对比尔·盖茨来说,是家常便饭。可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因为工作忙而受到孩子们的抱怨。原来他每天都会向孩子们传递父爱,尽管只有30分钟。  他会先花一点时间给自己拍照,再写一段自己的工作和趣事,以及作为父亲的叮嘱,然后和照片一起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孩子们,这些都做完,大概需要15分钟。之后,他会工作一段时间,休息时,他会打开孩子们回应的邮件。孩子们也会在邮件中,给父亲发
期刊
在中国漫画界,缪印堂的科学和科普漫画可谓闻名遐迩。缪印堂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将幽默通过他的漫画言传,并能独具匠心地传到点上,让读者心领神会。  被誉为“科普漫画第一人”的著名漫画家缪印堂于7月31日晚9时去世,享年82岁,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其作品《四大发明的反思》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缪印堂曾说:“假如有来世的话,我会再选择漫画这条人生之路。”  高士其的倡议
期刊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他从小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却很喜欢读书、思考。有一次,他从学校回家,看到有人聚在自家的商店门口讨论着什么。原来,中午时,一个叫托尼的零售商从这里购进了一批日用杂货,当时父亲不在,是他负责此事的。托尼回去后,发现钱数和货物对不上号,就觉得是他多收了他的钱,他这是来找他“算账”的。  看到杜威回来,有人对托尼说:“你说账目不对,多收了你钱。现在他来了,我们听听他是怎么说
期刊
这张老照片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记录了一个农夫的“天才”发明。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天。这个农夫要出一趟远门,当他推着一辆独轮车,正准备出家门的时候,忽然刮来了一陣风,他抬头看了看天,瞬间想到了一个能让他在这一路上偷点懒的好主意:为什么不给独轮车加一个帆呢?于是,他跑回屋里,找出一块布,又在院子里找了两根木棍,三下五除二,就给他的独轮车加了个帆。然后,便高高兴兴地推起这个独一无二的独轮车出
期刊
陈平原是项羽手下的一名谋士,公元前205年,他决定离开项羽,转投刘邦。  这天,他偷偷溜出了楚军的营地,一路策马扬鞭,逃到了黄河岸边。过了黄河,就是刘邦的地盘了。当时,岸边停着一艘小船,他也没有细问,就急匆匆地上了船,要船夫把他送到对岸。当船驶到了河中心时,他忽然感到船慢了下来,抬头一看,只见船夫漫不经心地摇着橹,眼睛却不时地瞄向自己身上的包裹。这时,又从船舱里走出一个精壮汉子……  见多识广的陈
期刊
《未来简史》为什么这么红?有人说它的流行,是因为它契合了现代人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恐惧感。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它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怎么说的。  在X-World大会的最后,主持人小心翼翼地问尤瓦尔·赫拉利:“你是否信仰上帝?”这位当代最红的犹太历史学家的眉头一下子松开了,好像待考的学生突然遇到了一个世界上最简单的问题。“当然不,那些都是虚构啊。”  历史,还是故事?  在《未来简史》中,
期刊
1938年,马一浮在浙大开了个“国学讲座”。浙大方面对他这个讲座十分重視。第一次开讲,很多名教授,如竺可桢、梅光迪、苏步青等人都来听讲了。出人意料的是,马一浮并没有一张嘴就是一连串的“子曰诗云”,而是——  “昔张载(宋代的大儒,理学创始人之一)有四句话,今教诸生立志,特为拈出,希望竖起脊梁,猛著精彩,依此立志,方能堂堂正正做一个人。须知人人都有此责任,人人都有此力量,且莫自己诿卸,自己菲薄。此便
期刊
赵卫东是位多面手,他在内蒙古自治区当过农民,在湖南参军,后来又去上海的高校教计算机科学。他摘得过校运会跳高、跳远比赛的桂冠,文艺演出的舞台上他也身手不凡:京剧、豫剧、山东快书、山西梆子、湖南花鼓戲,样样精通!  吕学勇  1959年,全家人在北京合影(前排右一为赵卫东)  1978年,恢复高考上大学后,与同学们同台演出(后排左一为赵卫东)  1981年“五一”节,全组同学在教学楼前合影(后排左一为
期刊
从《唱支山歌给党听》到交响合唱《英雄的诗篇》,从《节日序曲》到晚年创作的多部意蕴深刻的交响杰作,朱践耳的音乐人生可以说是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的一个缩影。  8月15日上午9时,朱践耳这位至诚至真、视音乐为生命的老人走了,享年95岁。根据朱践耳先生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不举办追悼会,遗体捐献医学研究。  践行聂耳走过的路  “朱践耳的音乐不仅真切地表达了一个作曲家的内心之声,而且形象地展现出半个多世纪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