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的螃蟹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能到河边。”
  螃蟹走了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又遇见了青蛙,指责它说:“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连河的影子也没看到。”青蛙说:“我没有骗你!我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素材解读
  螃蟹按照青蛙指的方向却没走到河边,看似正确的指路却没发挥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青蛙和螃蟹都没意识到“横着走”的特殊性。由此看来,只有具体分析客观情况,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适用角度
  角度一:从青蛙只告诉螃蟹往前走,而没有考虑它“横着走”的特性的角度,可以运用到“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话题。
  角度二:从螃蟹没走到河边而指责青蛙指错路的角度,可以运用到“善于反思”“端正态度”“注重方法”等话题。
  耐力考验
  清朝派驻台湾的巡抚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建的。而刘铭传的被任用,还有一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当年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个人的品格,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到了约定的时间,曾国藩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反应。
  过了一会儿,只见另外两位书生都显得很不耐烦,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着墙上的字画。
  后来曾国藩提问他们关于客厅中字画的问题,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于是被推荐为台湾巡抚。
  素材解读
  没有耐性的人,大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也难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就必须磨练耐心和毅力,迈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适用角度
  角度一:从曾国藩通过故意迟到来观察三位候选人的角度,可以运用到“竞争”“选拔”“考验”等话题。
  角度二:从刘铭传静得下心来欣赏字画进而答对问题的角度,可以运用到“耐心”“品性”“沉稳”等话题。
  最短的路
  有一个小职员赶着去开会,离会议开始只有二十分钟了,于是,他拦了一辆出租车,对司机说:“我很赶时间,拜托你走最短的路!”司机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小职员好奇地问:“最短的路不就是最快的吗?”司机说:“当然不是,现在是繁忙时段,最短的路都非常拥堵。你要是赶时间的话便得绕道走,虽然多走一点儿路,但却是最快的方法。”
  于是,小职员选择了走最快的路。途中,他看到不远处有一条街堵得水泄不通,司机解释说那条正是最短的路。最终,他赶上了会议,还升职当了部门主任。人们总喜欢走捷径,以为可以用最少的精力、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但有时捷径并不好走,不但荆棘密布,而且充满危险。
  素材解读
  成功的路上要学会走“弯路”,学会暂时放慢脚步。当自己无法改变环境时,就应该去改变自己。有时欲速则不达,须知往往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适用角度
  角度一:从小职员认为最短的路就是最快的路这一角度,可以运用到“思维定式”“表象与事实”等话题。
  角度二:从小职员听从司机建议绕道走而赶上会议的角度,可以运用到“虚心”“听取建议”“学会变通”等话题。
  茶叶的启示
  一位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得道高僧。高僧明白他的来意后,便在他的面前放了两只装了茶叶的杯子,他先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年轻人喝。年轻人细细喝了几口,发现一点儿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开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着,不一会儿,一丝细微的清香便缓缓地从杯中溢出来。接着,高僧又往杯里加沸开水,一共加了三次,里面的茶叶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年轻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细细地品了一会儿,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一切都明白了。
  素材解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茶叶要经过沸水的刺激才能芳香四溢,同样,人生也需要经历苦难的磨练才能绽放光彩。
  适用角度
  角度一:从年轻人屡屡失意去请教得道高僧的角度,可以运用到“困惑”“迷茫”“寻找方向”等话题。
  角度二:从温水泡的茶叶索然无味、沸水泡的茶叶芳香四溢的角度,可以运用到“磨砺”“沉浮”“考验”等话题。
  富兰克林的收获
  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到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会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生活的准则之一,从而受益终生。后来,他成为一代伟人。在一次谈话中他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素材解读
  要想进入一扇门,就必须让自己的头比门框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必须低下头弯起腰,做好攀登的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摆正姿态,付出努力,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适用角度
  角度一:从富兰克林撞到门框、老前辈趁机教他道理的角度,可以运用到“生动教学”“生活中的智慧”等话题。
  角度二:从富兰克林学会“低头”从而获得巨大成功的角度,可以运用到“谦卑”“善于学习”“收获”等话题。
  泰勒斯的预言
  有一天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一边仰头看着天空,一边慢慢地走着。不料前面有个深坑,他一脚踩空,人便像石头般掉了下去,等明白过来,身子已经泡在水里了。水虽淹及胸部,离地面却还有二三米,他没有办法,只能高呼救命。后来,泰勒斯被一位路人救出了水坑,他抚摸着摔疼的身体,对路人说:“明天会下雨!”路人笑着摇摇头走了,随后他把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谁知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开始佩服泰勒斯。但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多年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听到了泰勒斯的这个故事,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底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素材解读
  在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外或危险,而成功的阶梯恰恰建在这种近似“痴迷’的态度之上。相反,什么都不做的人不会有启险,然而也无法取得成功。
  适用角度
  角度一:从泰勒斯观察星星太过入神而掉进深坑的角度,可以运用到“专注”“探索”“痴迷”等话题。
  角度二:从黑格尔听到泰勒斯的故事后说出那句名言的角度,可以运用到“仰望星空”“惺惺相惜”等话题。
  飞上蓝天的老鹰
  一位生物学家看到农场的鸡群里有一只老鹰,于是问农场的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与鸡为伍的地步?”主人说:“因为我一直喂它鸡饲料,它从小在鸡舍里长大,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也一直不想飞。”生物学家说:“不过,它到底是一只老鹰啊,应该一教就会的。”经过一番讨论,两人准备将老鹰放生。第一天他们失败了,第二天又失败了。第三天,生物学家把老鹰带到山上再次鼓励它说:“你是一只老鹰,你属于蓝天和大地,张开翅膀飞翔吧!”奇迹出现了,老鹰慢慢张开了翅膀,最后发出了一声胜利的长鸣,飞向天际。
  素材解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鼓励和赞美的重要性,它可以产生动力,甚至能创造奇迹。注重因材施教,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适用角度
  角度一:从老鹰从小在鸡舍里长大,以致不知道自己是老鹰的角度,可以运用到“环境的重要性”“同化”等话题。
  角度二:从老鹰在生物学家多次的鼓励下终于能展翅飞翔的角度,可以运用到“赞美的力量”“找回自我”等话题。
其他文献
我很认真地拜读了作家、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基石先生写的《柳青,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字里行间,我明显感觉到这篇作品被基石先生写得有力道、厚重、情感激昂、意切情真,最难能可贵的是,基石先生是一位亲历者,虽然那时他年岁尚小,但这不妨碍在他懵懂的眼睛里,看到大作家柳青是这么一个形象:头戴瓜皮帽,身穿对襟衫,又瘦又矮,整天像陀螺一样铆足劲儿,步履匆匆地走在皇甫村田间地头、原上原下……  柳青便是在这种情形
有个失踪案,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齐凡宇翻看这个失踪案卷宗,失踪人叫杨德,失踪时23岁,1991年报的案,报案人是杨德的母亲,这么多年,家人再没到公安局询问过。卷宗里没有杨德的照片,卷宗写着,因为家里没有他的照片。  案卷记录很详细,报案人杨德母亲自述:我儿子杨德三年没回家过年,我寻思,他是丢了,就来公安局报案了。显然,这个母亲对这个儿子有点漠然。儿子失踪三年母亲才来报案,三年啊
书是知识的海洋,我捧着书就如同一条鱼儿在水里畅游。可是,到了五年级,一向反对我看课外书的老妈对我实施了“禁书大法”,将我视若珍宝的书束之高阁。怎么办?  偷鸡不成蚀把米  为了躲避老妈的火眼金睛,我想出了一条锦嚢妙计:向同学借书,回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溜进自己房间,把书塞到枕头下面。  晚上,我小心翼翼地关上门,将书从枕头下面抽出来,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啊,这本书太有趣了!我忍俊不禁。开始我捂着
梁老无疑是睿智的,这睿智体现于他在事关己身时仍能理性看待问题,理性地看待这次误诊,理性地看待西医对于中国医学前途的重要。他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只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只为更多人以后能因西医得利。反观如今,不少病患家属不经调查就将棺材花圈抬进医院,对医生大打出手,口中声声“维权”“偿命”,實际上只不过是为了一己的钱财私利。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提全局与个体这对兄弟。  人有个体意识,这是本性,但人也应该要有全局
2018年10月8日,应邀去白山市参加妻妹儿子的婚禮。翌日早晨吃完饭,在客厅的沙发上坐着,等待去酒店。  茶几下面有个体重秤,四连襟来了兴致要量体重。他说这话的时候看着我,那意思我明白,他要和我比体重,看谁瘦——我们俩都不胖,属于排骨队之列。我不想量,他竟将我,你肯定没有我重。他先站到了体重秤上:一百零几斤,不到一百一。他叫我。为了不扫他的兴,我站到了体重秤上。心想,你也不一定比我重多少。可是那指
有一块墓石,东汉时期的,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县(今南阳市宛城区境内)李相公庄的墓中,区区136字墓志铭,讲述了许员外为5岁不幸早亡的儿子阿瞿迁墓立铭的故事。我是2012年11月底,在河南省南陽汉画馆看到它的,父爱满满溢出,一眼,却死死记下。   这样的父亲,太感人了!这里,不妨抄录一下铭文:“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遂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
“青春”,这个看似极其神圣却就在我们身边的词汇,曾经被多少人阐释,又有多少颗心因它而澎湃不已。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婴孩成长为花季的少男少女,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远离了“儿童”这个称谓,渐渐接近“青年”的角色。从此,青春一词也在我们的心中播下种子并逐渐萌芽,我们对于青春的认识和理解也日益深刻。  在读《激流三部曲》之前,青春这个词在我心中总是以一种若隐若现的姿态存在,我也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何为
车展上,我和一辆不知什么牌子的跑车四目相对。  太像了,简直像一张狞笑的脸。三角形的车灯几乎和毒蛇盯着猎物的眸子毫无二致,虽然灯光暗淡,但依然能察觉到它微眯的眼神。银色和灰色交错的排气口,像一条条锋刃,更像一排排毒牙。虽然现在它未露凶相,但不知什么时候便会张开大口将我吞噬。  我只能转过头去,不再看它。  我一直都认为车只是一种工具,无论怎样发展,也无法改变它载人移动的本质。从古代的战车,到现代的
与所有的儿媳一样,婚后我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婆婆。  婆婆还不老,短发光光地梳在耳后,穿一件银灰色真丝绣衣,戴一副很有距离感的变色眼镜。婆婆在深色镜片后面仔细打量我时,我一下就慌乱起来。那一刻我明白了,我碰上的定是个不一般的婆婆。  婆婆果然不一般。婆婆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息,是那种仿佛集中了太多不同的因素,因而自身不断地抵触着、纠葛着,同时又补充着、说明着的矛盾气息。我一直能感觉出那气息的存在,
节气到了小满,麦尖逐渐泛黄,布谷鸟叫了又叫,农民们开始为麦收做好准备。   俗话说,“早修农具早打算,莫等麦熟打转转”。农民们第一要准备的就是收麦的农具,像木扬锨、杈筢、木耙、大扫帚、镰刀等是一样都不能少的。俭省惯了的农民把上一年的农具从老屋里翻出来,左倒腾右倒腾,重新修理一番。实在不能用就到集市上去买新的,这个时候乡村总是逢会,叫“小满会”。会上,卖得最多的是琳琅满目的农具。农民把农具放到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