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对水资源实施“红线管理”
我国已开始对水资源实施最严格的“红线管理”制度,包括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等“三条红线”指标,涵盖了取水、用水、排水全过程。(《江西日报》)
个体私营经济创60%国内生产总值
近年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人民政协报》)
宽带速率测试有规可循
工信部日前公布了通信行业标准《固定宽带速率测试方法》。我国的宽带速度测试终于有了标准可以遵循,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将按照此标准改造网络测速系统。(《京华时报》)
今后7年公众可赏到4次月全食
天文学家表示,今后7年,我国公众可欣赏到7次“天狗吃月”,其中月全食4次,月偏食3次。月全食发生的时间为2014年10月8日、2015年4月4日、2018年1月31日和2018年7月28日。(《北京晨报》)
快递公司泄露用户信息最高罚3万
交通运输部日前出台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泄露用户信息的快递企业将被处以5000元~30000元的罚款;对于不能确定安全性的可疑物品,无安全证明不得予以收寄。(《新京报》)
我国家庭基尼系数达到0.61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西安晚报》)
人生控股51%
“妙手”是围棋术语,指最精妙的下法。一着妙手可解脱困境,可扭转败局,可一举制胜,堪称妙到极致的智慧。
韩国棋手李昌镐16岁就夺得世界冠军,并开创了一个时代,却很少走出妙手,这成为一个谜。一次,记者问他这个问题,内向的他嗫嚅良久,憋出一句:“我从不追求妙手。每手棋,我只求51%的效率。”
每手棋追求51%的效率,也就是每个回合只想比对手多得1%。每手棋有这样的效果微不足道,但一盘棋中,有一半以上的棋收到预期效果,结果是唯一的,就是赢。李昌镐的棋证实了这一点。他最使对手们头痛的是“半目胜”,这是最细微的差距。要把握到这个火候,比中盘获胜更难。
追求51%的效率,就是用51%的力量进攻。用100%的力量进攻,不是更强吗?不然。人求胜欲最强的时候,恰是最不冷静的时候;对别人进攻最强的时候,正是防守最弱的时候。所以,李昌镐用51%的力量进攻,用另外49%的力量防守。这使他的棋极其稳健、冷静,极少出错,常使对手感到无隙可乘。
妙手极美,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陷阱。谁能让自己的思维一直保持在100%的高效上呢?因为追求妙手,用上全部精力,思维也像透支一样,妙手之后,不假深思的棋也来了。如果对手没有被击溃,你的破绽就暴露无遗。全力之后,必然懈怠;极亮之后,必有大暗;迈最大步子往前冲,也最容易一脚踩空。这不是每个棋手都看得到的,但李昌镐看到了。在他眼中,极品的妙手,就是看破妙手的诱惑后,落下平凡一子。
下棋追求51%的效率,对人生也是极好的借鉴。如今,社会上热谈效率、成功,很多人分分秒秒争效率、全力以赴求成功,匆匆忙忙往前跑,很少有时间慢下来,看看天上的云、地上的景,顾不得停一停,听听心灵的呼唤。人生难道就为抓得更多?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未必正确。若以51%的精力追求事业,用49%的精力营造一个心灵的后花园,生活会更加优雅,灵性会更加丰满。(《思维与智慧》)
马云光头谢师
2012年10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老总马云从英国赶回当年就读的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参加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他见到了当年的班主任孙甘平,摘下帽子,毕恭毕敬地鞠躬,说:“看,我最近剃了个光头。”
学生时代的马云和同学打架,流了很多血,孙甘平送他去了医院。那时候,没有麻药,缝了3针,就此留下伤疤。“孙老师说我是一个很勇敢的孩子。”马云说到这里,几乎要哭出来了。他说,孙老师没有把打架斥责为坏孩子的表现,而是认为马云还是不错的。“这给了我无比的信心,也改变了我。”马云说。后来,这个“很勇敢的孩子”创立了阿里巴巴,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关于他为什么能成功,人们写了很多书,但没有一本书里提到过这件小事。改变人一生的事情并不总是那么重大,通常隐藏在记忆的角落里。
(《博客天下》)
韩素音:一个世纪的传奇
传奇女性韩素音于当地时间2012年11月2日中午在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韩素音的一生也许可以用她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本名周光瑚。父亲周映彤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两人的恋情遭到笃信天主教的玛格丽特家反对,不得已相偕私奔。
玛格丽特本来不让女儿学中文,可是生性倔强的韩素音偏偏爱读中文书。1931年,还没满15岁时,韩素音就开始在北京医院当打字员。1933年韩素音入燕京大学学习,1935年秋,她获得奖学金,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深造。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韩素音决定回国。她写道:“中国,中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1938年她回到中国,同年和国民党军官唐保黄结婚。抗战期间,她在成都的医院中开始写作处女作《目的地重庆》。之后,韩素音随丈夫来到英国。1945年唐保黄回国时,韩素音决定留在英国继续医科学业。唐保黄于1947年战死于东北战场。1948年,韩素音毕业返回香港从医。 在香港行医期间的一次宴会上,韩素音邂逅英国记者伊里奥·马克,两人一见钟情,但伊利奥已有妻室。为摆脱这段感情,韩素音回到重庆,不过时局动荡,她很快又回到香港。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伊里奥·马克被派往战场并在朝鲜遇难。韩素音的第二部作品《瑰宝》就写了这段情感经历,她用日记的方式袒露了自己与伊里奥的爱恋。这部作品奠定了韩素音在欧美文坛的地位,很快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生死恋》。1956年,电影《生死恋》获得3项奥斯卡奖。
1956年1月,韩素音接受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去印度新德里度假。在印方提供参观的新项目中,有一项是参观尼印公路风光,这个项目的印方负责人陆文星是个皮肤黝黑、长相魁梧的印度人,他担任韩素音的向导。后来,陆文星成了韩素音的第三任丈夫。在韩素音眼里,这位印度上校聪明、和蔼、宽容,并且热爱中国,完全符合韩素音对于祖国的感情。在前往孟买的时候,好消息传来了:大陆终于批准她回国访问、探亲。
韩素音跟周恩来的助手龚澎(乔冠华夫人)是燕京大学同学。借助于龚澎的介绍,韩素音得以在1956年5月访问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陆文星多次陪同韩素音来到中国,夫妇俩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1991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陆文星“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的光荣称号,并向他颁发了奖章。这是友协的最高荣誉。2003年1月,与韩素音相濡以沫40多年的陆文星在洛桑去世。
在新中国领导人中,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和韩素音关系最为密切,韩素音还曾担任过周总理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之间的“特使”,为中法建交做出了特殊贡献。韩素音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1956年回国探亲期间。她回忆说:“那是1956年,我与周恩来谈了两个小时。这次谈话改变了我的一生。”“时至今日,想起他,想起当时我们会面的情景,我就感到无限哀伤,无比凄凉。听到他逝世的噩耗时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时刻,甚至超过了我父亲去世时我难过的心情。”
20世纪90年代,韩素音为周恩来写了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这是她在1956年到1974年之间对周恩来进行11次长时间的采访基础上创作的。韩素音为毛泽东立传是在1972年,在这本《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中,她记述了毛泽东从出生到1952年的历史,同样,她对毛泽东的评价也非常高。江青曾要求韩素音也为自己立传,但遭到她的婉拒。
1997年之前,韩素音每年来中国一两次。自1997年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她没能再回国,但一直在关注着中国。
(《东方早报》)
爹的幸福很简单
这世间,始终有一个人,喜欢把最好的东西送给你,那个人就是爹。
爹来的时候,儿子正在换衣服打领带。爹从门缝侧身挤进来,带着一股凉风,他把肩上的一袋地瓜轻轻地放到门厅的地砖上,洁净的地砖上立刻落上一层泥土。爹有些骄傲地说:“今年雨水好,丰收了,咱家的地瓜个个都有胖孩子的腿那么粗,又甜又面!”
爹每隔一段时间,便背一袋地瓜从乡下送过来,然后再倒两趟车赶回去。
爹坐在椅子上喝水。儿子停下打了一半的领带,皱着眉头看着爹。爹穿一双胶鞋,裤脚挽得高高的。
儿子张了张嘴没说话,继续对着镜子打领带。爹看儿子欲言又止的样子,笑了两声说:“你放心吃吧,没用化肥和农药,吃完了我再给你送。”
爹说得很大方,可是儿子再也无法忍受,脱口而出:“爹,地瓜城里有卖的,农贸市场到处都有,花几块钱能买一大堆,您何必这么辛苦地一趟一趟背着往城里跑,您不嫌累啊?我们又吃不了多少,最后都扔进了垃圾箱……”
儿子说得冲动而忘情,回头看爹,发现爹脸色铁青,呼吸急促。爹指着儿子大骂:“你小子有出息了!你忘了你小时候每次缠着我耍赖,还要再吃一个?”
爹被送进医院的急诊室抢救,是急火攻心导致的高血压。那天儿子本来是要去开一个很重要的会,最终没有去,因为爹只有一个。儿子天天陪在病床边,给爹买好吃的,给爹洗脸擦手。可是,爹始终一言不发。
无奈,儿子只好把爹送回乡下。爹一回到老家,就去田里看他的那些地瓜,像看他的孩子一样,根本不搭理儿子。
娘说:“儿呀,别生你爹的气,在你爹眼里,那些地瓜都是他的宝贝,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从春天开始,他就选最好的地瓜,放在暖炕上,培上沙子,然后浇水,育秧苗,再一棵棵栽到地里,浇水、松土、锄草、施肥,忙活整整一个夏天。到秋天把地瓜刨出来,选大小匀称的、红皮的给你送去,他说红皮的甜、面。”
儿子听娘讲爹种地瓜的事,心中像被雨淋了一样,湿漉漉的,难受。原来地瓜在爹的心目中是最好的东西,原来爹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送给了他,他却不懂得珍惜。
儿子去田里找爹,爹正看着那些地瓜秧发呆。儿子嗫嚅道:“爹,等我们家里的地瓜吃完了,您再给我们送些吧!”
爹的情绪果然被点燃了,很高亢地说:“没问题,爹种的地瓜又甜又面。”
爹的幸福很简单,就是把他认为最好的东西送给儿子,儿子又能快乐地收下。
(《齐鲁晚报》)
我国已开始对水资源实施最严格的“红线管理”制度,包括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等“三条红线”指标,涵盖了取水、用水、排水全过程。(《江西日报》)
个体私营经济创60%国内生产总值
近年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人民政协报》)
宽带速率测试有规可循
工信部日前公布了通信行业标准《固定宽带速率测试方法》。我国的宽带速度测试终于有了标准可以遵循,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将按照此标准改造网络测速系统。(《京华时报》)
今后7年公众可赏到4次月全食
天文学家表示,今后7年,我国公众可欣赏到7次“天狗吃月”,其中月全食4次,月偏食3次。月全食发生的时间为2014年10月8日、2015年4月4日、2018年1月31日和2018年7月28日。(《北京晨报》)
快递公司泄露用户信息最高罚3万
交通运输部日前出台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泄露用户信息的快递企业将被处以5000元~30000元的罚款;对于不能确定安全性的可疑物品,无安全证明不得予以收寄。(《新京报》)
我国家庭基尼系数达到0.61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西安晚报》)
人生控股51%
“妙手”是围棋术语,指最精妙的下法。一着妙手可解脱困境,可扭转败局,可一举制胜,堪称妙到极致的智慧。
韩国棋手李昌镐16岁就夺得世界冠军,并开创了一个时代,却很少走出妙手,这成为一个谜。一次,记者问他这个问题,内向的他嗫嚅良久,憋出一句:“我从不追求妙手。每手棋,我只求51%的效率。”
每手棋追求51%的效率,也就是每个回合只想比对手多得1%。每手棋有这样的效果微不足道,但一盘棋中,有一半以上的棋收到预期效果,结果是唯一的,就是赢。李昌镐的棋证实了这一点。他最使对手们头痛的是“半目胜”,这是最细微的差距。要把握到这个火候,比中盘获胜更难。
追求51%的效率,就是用51%的力量进攻。用100%的力量进攻,不是更强吗?不然。人求胜欲最强的时候,恰是最不冷静的时候;对别人进攻最强的时候,正是防守最弱的时候。所以,李昌镐用51%的力量进攻,用另外49%的力量防守。这使他的棋极其稳健、冷静,极少出错,常使对手感到无隙可乘。
妙手极美,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陷阱。谁能让自己的思维一直保持在100%的高效上呢?因为追求妙手,用上全部精力,思维也像透支一样,妙手之后,不假深思的棋也来了。如果对手没有被击溃,你的破绽就暴露无遗。全力之后,必然懈怠;极亮之后,必有大暗;迈最大步子往前冲,也最容易一脚踩空。这不是每个棋手都看得到的,但李昌镐看到了。在他眼中,极品的妙手,就是看破妙手的诱惑后,落下平凡一子。
下棋追求51%的效率,对人生也是极好的借鉴。如今,社会上热谈效率、成功,很多人分分秒秒争效率、全力以赴求成功,匆匆忙忙往前跑,很少有时间慢下来,看看天上的云、地上的景,顾不得停一停,听听心灵的呼唤。人生难道就为抓得更多?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未必正确。若以51%的精力追求事业,用49%的精力营造一个心灵的后花园,生活会更加优雅,灵性会更加丰满。(《思维与智慧》)
马云光头谢师
2012年10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老总马云从英国赶回当年就读的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参加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他见到了当年的班主任孙甘平,摘下帽子,毕恭毕敬地鞠躬,说:“看,我最近剃了个光头。”
学生时代的马云和同学打架,流了很多血,孙甘平送他去了医院。那时候,没有麻药,缝了3针,就此留下伤疤。“孙老师说我是一个很勇敢的孩子。”马云说到这里,几乎要哭出来了。他说,孙老师没有把打架斥责为坏孩子的表现,而是认为马云还是不错的。“这给了我无比的信心,也改变了我。”马云说。后来,这个“很勇敢的孩子”创立了阿里巴巴,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关于他为什么能成功,人们写了很多书,但没有一本书里提到过这件小事。改变人一生的事情并不总是那么重大,通常隐藏在记忆的角落里。
(《博客天下》)
韩素音:一个世纪的传奇
传奇女性韩素音于当地时间2012年11月2日中午在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韩素音的一生也许可以用她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本名周光瑚。父亲周映彤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两人的恋情遭到笃信天主教的玛格丽特家反对,不得已相偕私奔。
玛格丽特本来不让女儿学中文,可是生性倔强的韩素音偏偏爱读中文书。1931年,还没满15岁时,韩素音就开始在北京医院当打字员。1933年韩素音入燕京大学学习,1935年秋,她获得奖学金,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深造。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韩素音决定回国。她写道:“中国,中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1938年她回到中国,同年和国民党军官唐保黄结婚。抗战期间,她在成都的医院中开始写作处女作《目的地重庆》。之后,韩素音随丈夫来到英国。1945年唐保黄回国时,韩素音决定留在英国继续医科学业。唐保黄于1947年战死于东北战场。1948年,韩素音毕业返回香港从医。 在香港行医期间的一次宴会上,韩素音邂逅英国记者伊里奥·马克,两人一见钟情,但伊利奥已有妻室。为摆脱这段感情,韩素音回到重庆,不过时局动荡,她很快又回到香港。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伊里奥·马克被派往战场并在朝鲜遇难。韩素音的第二部作品《瑰宝》就写了这段情感经历,她用日记的方式袒露了自己与伊里奥的爱恋。这部作品奠定了韩素音在欧美文坛的地位,很快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生死恋》。1956年,电影《生死恋》获得3项奥斯卡奖。
1956年1月,韩素音接受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去印度新德里度假。在印方提供参观的新项目中,有一项是参观尼印公路风光,这个项目的印方负责人陆文星是个皮肤黝黑、长相魁梧的印度人,他担任韩素音的向导。后来,陆文星成了韩素音的第三任丈夫。在韩素音眼里,这位印度上校聪明、和蔼、宽容,并且热爱中国,完全符合韩素音对于祖国的感情。在前往孟买的时候,好消息传来了:大陆终于批准她回国访问、探亲。
韩素音跟周恩来的助手龚澎(乔冠华夫人)是燕京大学同学。借助于龚澎的介绍,韩素音得以在1956年5月访问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陆文星多次陪同韩素音来到中国,夫妇俩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1991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陆文星“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的光荣称号,并向他颁发了奖章。这是友协的最高荣誉。2003年1月,与韩素音相濡以沫40多年的陆文星在洛桑去世。
在新中国领导人中,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和韩素音关系最为密切,韩素音还曾担任过周总理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之间的“特使”,为中法建交做出了特殊贡献。韩素音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1956年回国探亲期间。她回忆说:“那是1956年,我与周恩来谈了两个小时。这次谈话改变了我的一生。”“时至今日,想起他,想起当时我们会面的情景,我就感到无限哀伤,无比凄凉。听到他逝世的噩耗时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时刻,甚至超过了我父亲去世时我难过的心情。”
20世纪90年代,韩素音为周恩来写了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这是她在1956年到1974年之间对周恩来进行11次长时间的采访基础上创作的。韩素音为毛泽东立传是在1972年,在这本《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中,她记述了毛泽东从出生到1952年的历史,同样,她对毛泽东的评价也非常高。江青曾要求韩素音也为自己立传,但遭到她的婉拒。
1997年之前,韩素音每年来中国一两次。自1997年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她没能再回国,但一直在关注着中国。
(《东方早报》)
爹的幸福很简单
这世间,始终有一个人,喜欢把最好的东西送给你,那个人就是爹。
爹来的时候,儿子正在换衣服打领带。爹从门缝侧身挤进来,带着一股凉风,他把肩上的一袋地瓜轻轻地放到门厅的地砖上,洁净的地砖上立刻落上一层泥土。爹有些骄傲地说:“今年雨水好,丰收了,咱家的地瓜个个都有胖孩子的腿那么粗,又甜又面!”
爹每隔一段时间,便背一袋地瓜从乡下送过来,然后再倒两趟车赶回去。
爹坐在椅子上喝水。儿子停下打了一半的领带,皱着眉头看着爹。爹穿一双胶鞋,裤脚挽得高高的。
儿子张了张嘴没说话,继续对着镜子打领带。爹看儿子欲言又止的样子,笑了两声说:“你放心吃吧,没用化肥和农药,吃完了我再给你送。”
爹说得很大方,可是儿子再也无法忍受,脱口而出:“爹,地瓜城里有卖的,农贸市场到处都有,花几块钱能买一大堆,您何必这么辛苦地一趟一趟背着往城里跑,您不嫌累啊?我们又吃不了多少,最后都扔进了垃圾箱……”
儿子说得冲动而忘情,回头看爹,发现爹脸色铁青,呼吸急促。爹指着儿子大骂:“你小子有出息了!你忘了你小时候每次缠着我耍赖,还要再吃一个?”
爹被送进医院的急诊室抢救,是急火攻心导致的高血压。那天儿子本来是要去开一个很重要的会,最终没有去,因为爹只有一个。儿子天天陪在病床边,给爹买好吃的,给爹洗脸擦手。可是,爹始终一言不发。
无奈,儿子只好把爹送回乡下。爹一回到老家,就去田里看他的那些地瓜,像看他的孩子一样,根本不搭理儿子。
娘说:“儿呀,别生你爹的气,在你爹眼里,那些地瓜都是他的宝贝,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从春天开始,他就选最好的地瓜,放在暖炕上,培上沙子,然后浇水,育秧苗,再一棵棵栽到地里,浇水、松土、锄草、施肥,忙活整整一个夏天。到秋天把地瓜刨出来,选大小匀称的、红皮的给你送去,他说红皮的甜、面。”
儿子听娘讲爹种地瓜的事,心中像被雨淋了一样,湿漉漉的,难受。原来地瓜在爹的心目中是最好的东西,原来爹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送给了他,他却不懂得珍惜。
儿子去田里找爹,爹正看着那些地瓜秧发呆。儿子嗫嚅道:“爹,等我们家里的地瓜吃完了,您再给我们送些吧!”
爹的情绪果然被点燃了,很高亢地说:“没问题,爹种的地瓜又甜又面。”
爹的幸福很简单,就是把他认为最好的东西送给儿子,儿子又能快乐地收下。
(《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