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我总是被小时候阅读多次的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和《汽球上的五星期》所吸引,特别是《八十天环绕地球一周》所给我的震惊是那么长久。可是,最近对我产生冲击波的却是杨一奔的《地球一奔》,凡尔纳离我实在太远。秀才不出门,能晓天下事,读了杨一奔的《地球一奔》,我不再为自己因出门太少对世界陌生而自悲,虽然我苦坐丽江一隅,但我也可以知晓丝绸之路上各个国家的种种风俗人情和人文地理。 如果你读了《地球一奔》,如果你又有机会去世界各地走一走,你事先对所到之处已有所了解,收获会更多更大;如确实没有机会闯荡世界,读了《地球一奔》那你也会觉得对世界不用感到太遗憾,这本书已经给你不少的东西了。
首先,杨一奔具有纳西女人最突出的坚韧特质,这既是天生的,更是她在早年生活的磨难中锤炼出来的,所以即使是在伊朗的路灯下,她仍咬牙坚持“幸福”地记日记,把每天发生的重要事情和感想记录下来。尽管出了国门之后“每天都接受千变万化的新信息,常规的生活习惯也被打破,时间和昼夜的概念在这里已经不存在”,许多人突然出现了白头发、记忆力明显减退、手掌脱皮等种种所谓的环球综合症反应,无论生理或心理都处于极度紊乱状态中。克服它非常人能够做到,这我们更可以从书中的《平生第一次昏倒》或是《阿什哈巴德经历沙尘暴》以及《邮局惊魂》和《误闯战区》等篇目中看出种种路上的遭遇都是一次次人生极限的挑战!
难怪《中国作家》主编杨匡满这样说:作者曾经以随团记者身分参加“潘德明环球旅行团”,穿越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土库曼、伊朗、约旦、叙利亚等国家,这才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这是一条古丝绸之路,十几个伊斯兰国家,一长卷鲍罗丁音乐中神秘悠远的风景,一条如今战火纷飞的路线。一个纳西女人的中亚中东之旅,向我展现了一幅幅奇异美妙的异域风情。题材很新鲜,文笔很顺畅,没有套话,没有假大空的形容词,这对一个文革中长大的作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一路上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杨一奔都不曾忘记自己的本色,首先自己是一个纳西人,而且是纳西女人,而纳西女人是最热情好客的。于是在《苏里亚的阿拉伯水烟》中她欢迎约旦海关官员到丽江来做客。尽管在杨一奔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实现的邀请,”但她“把丽江画册拿出来,连比带划地给他们讲我的家乡。”让他们“聚精会神地看我一页页翻看画页,很注意地看看玉龙雪山和万里长江第一湾、虎跳峡、黑龙潭、丽江古城,它们都由水流和绿色构成,水是它们的灵魂。”“瞧我的背后,衣服肩部的圆图代表着太阳和月亮,下面的图案就是小星星了。这叫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人的勤劳和勇敢。”
杨一奔带着她的新书《地球一奔——一个纳西女人的环球之旅》(上部)出现在上海书展上。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评价说:“这是一部表现外部世界又展示个性精神的富于魅力的作品。表现世界的魅力来自于作者的才华,展露个性的魅力来自于一奔的天性。”
杨一奔的游记散文和生态环保文学确实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取向,一种源于作家生命深处的审美风采。如在《大清国娘舅家来了人》,当作者看到了120多年前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因左宗棠率领清军对大西北回民实行大规模镇压而逼至中俄边境的回民“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使自己过上了优裕于周边其它民族的生活,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也很喜欢东干人,认为他们不仅勤劳、富裕,而且好礼仪”时,体现了她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强烈的爱心;而在《德黑兰的中国留学生》对身在异国留学生传播文明的描述,同样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以至于作者说:“今天与其说是采访留学生还不如说是给我们上了一课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正如留学生马振山所说那样:“到伊朗后就深感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是从伊朗人对中国的尊重中看到的。”而在《我们代表中国形象》中对中国建设工人的敬仰和礼赞,更表达了杨一奔作为纳西女人对自己祖国的深沉的挚爱;这是由于在德黑兰中国地铁项目指挥部,“无论是干部或是工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每个人出来都代表了中国的形象,代表中国工程技术的水平,为的是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风貌。”在《安曼的中国白衣天使》中当地人对中国女医生孙丽华医术的交口称赞和扶贫济困精神,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这一点上,杨一奔与喜欢环游世界的台湾女作家三毛是一致的,她们都把自己看作一个光源,把爱撒播到人间所需要的地方。
除此之外,作者对她所经过的中亚中东九国古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作了整体的观照和思考,使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和异域风情在作品中变得活灵活现。这在《碎叶古城遗址的李白身影》和《铁木耳家族墓及几个有趣的故事》、《我钻进了金字塔》、《固若金汤的阿丽勃古堡》等章节中就体现得更为典型,其中不仅有浪漫的抒写,而且又有理性的历史思考让人向往,产生浏览和亲近这些地方的冲动。这是因为杨一奔不仅具有艺术家的气质,同时还有学问家的严谨,所以在这些篇章中写活了历史,写活了文化,从而突出了游记散文重在记游但突出人文的特点。这些游历之地正好给杨一奔提供了一个与宇宙自然对话的平台和机会,同时也让她运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与宇宙和自然交心的过程,在惊叹、赞美它们绝世之美的同时,作者默默地与它们展开心灵的交流,以此寻求对自然之迷的解答,或从江山易变中求得对历史嬗变的理解。诸如此类的篇章,洋溢着作家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以及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爱护人类的生存家园,这是现代人特有的观念意识,它转化为严格意义上的生态环保文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
作为纳西人尤其是作为一个纳西女人,杨一奔是第一个以全球视野和人类意识去思考,并通过走出国门和亲身实践把民族利益摆在世界大背景上去考虑的纳西女人。她的经历,她环绕地球一周并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埃及、约旦、叙利亚、土耳其等中亚中东九国带回来的感受和认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向往远方,渴望远行,在对陌生世界的不懈追寻中,实现灵魂的充氧和精神的提升,进而保持和弘扬人的自信,这是杨一奔散文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
《地球一奔》还从另一个角度告诉读者:就人的典型生存状态和生命形态而言,过去中国人习惯于“在家里”,而西方人则向往着“在路上”,由于“在路上”体现着对未知领域的冒险与开拓,因此近些年有许多中国人也开始充满了这种现代意识,这种“行走精神”使人们在对山野之美的观摩和畅想中,实现人性的复归和解放。
而事实上,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有意无意地强调了“在路上”的意义。
据我所知,很多喜欢舞文弄墨的人只是把写作当做一种入仕的敲门砖,如愿后都很少再去笔耕写作,这也许是因为从政后政事过于繁忙,或许是因为官场应酬太多,总之,很少有人在从政后还能静下心来读读书,更不要说写什么散文小说了。所以当我看到杨一奔的《地球一奔》的时候,着实吃了一惊。身为副市长的杨一奔,政务可以说比起其他的从政者要繁忙得多,但她却写出了厚厚的一本书,这就像她参加环球足迹寻访团一样,需要多大的毅力啊!这厚厚的一本书,像对杨一奔参加环球足迹寻访团的举动一样,让我们不能不对她刮目相看。
《地球一奔》用日记的形式,非常详细、生动地记叙了杨一奔行走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读来所有的一切都仿佛是自己的亲历亲闻,仿佛自己正跟随在杨一奔身边,听她娓娓道来。这本特殊的著作告诉我们,这是一次特殊的旅程,其中的艰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可是杨一奔以纳西女人的坚韧和勇敢挺了过来。
品读《地球一奔》,让我有很多的惊叹。
《地球一奔》里面那些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充分显示出作者纵观博览的生活阅历和博古通今的文化底蕴,尽管书中描绘的所在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两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同样让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杨一奔平时酷爱阅读的习惯所给予她的种种力量。在她笔下的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宗教冲突还有丰富的物产,一直就是世界关注的热点。
听新闻时,我曾为这些地名而心惊胆战,可在杨一奔的笔下,它们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如热闹的集市,活泼而可爱的儿童,在苏伊士运河畔有趣的婚礼等等场景的描绘,无一不充分显示出作者那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世界民族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描写还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和平与友爱的向往与赞颂。这种向往与赞颂跟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这样说,这些游记散文从另一个角度准确地反映出作为纳西才女杨一奔的独具特色的个性魅力与风采,她让你不得不为她的这种别具一格的写作发出源自内心的赞叹。
所以我很快就看完了这本集子,掩卷之余,文中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国名地名又浮现在我的心中,让我为之感慨万千。有很多时候已经没有一本书能够像这本《地球一奔》那样让我为之心动了,现在出版的书籍用“汗牛充栋”已经不能够说明其多了,那么到底应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表达我也不知道,而在这许许多多的出版物中,能够让我像这本《地球一奔》这样的为之喝彩,至少从我自己来看就是相当的不容易。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丽江女作家的一项空白,因为我们能够从中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从小处来说是一个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女子出奇的顽强,倔强和坚韧的具体体现,从大处来说则也许就是代表了中国女人的卓越与秀外慧中。
在书中,作者不止一处写到了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因为作者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女人,她还代表了纳西女人的形象。那么他们这次环游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他们的团歌《豪迈的跋涉》里所唱的“……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热爱中国……”对于作者而言,她还有更为具体的目的,那就是“让丽江走向世界,让世界热爱丽江”。
同样还是杨匡满在香港的《华夏民族》上撰文指出:作家有责任告诉人们那些鲜为人知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间的。猎奇是人的普遍心理,作家和读者都需要猎奇大千世界无所不有。登山、漂流、探险、环球旅游……这些盛世之举,以前似乎离我们很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已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精神展现甚至是休闲方式。杨一奔由此给我们带来了一段奇幻的旅程。我们从她的作品里读历史的遗迹,读民俗人情,读异域风光,也感受作家豪爽侠义的性格。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渗透着一种人文的关爱和平、平等、自由、民族宗教间的宽容、包容等等。当然,杨一奔的文字也许比不上余秋雨随同香港凤凰台之行的潇洒、娴熟和“文化”,但它们的质朴和毫不矫揉造作肯定会赢得许多读者。
她也不仅是纳西妇女的骄傲。
这是相当贴切准确的评价。
冯骥才先生在评价《地球一奔》时说,几年前,杨一奔“还是个升迁有望的干部时,居然放弃一切,加入到一个民间车队,驾着车子围着地球跑了一圈。现在,她把种种奇遇和见识写入这部游记中。从中也叫我们认识到,使她能够胜任市长这个要职所必备的气魄、胆略和视野。”
我们在分析《地球一奔》一书时,首先不要忘记在纳西族的创世纪神话故事中,纳西人的先祖崇忍利恩就是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才与天神的女儿一起创造了人类,所以崇忍利恩的后代就具备了先祖的这些优点,所以纳西人特别能够吃苦,特别能够与人为善,他们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具有纯朴勤劳的秉性。在这次环游的经历中,这位地道的纳西女子就把这些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是的,只有对目标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只有对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困难泰然处之,才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善待一切的人和事,同时快乐地做着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痛苦的事情。她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所以才有了我们面前这本记载着快乐与成就的《地球一奔》。杨一奔随“潘德明(中国)环球足迹考察寻访团”车队,吃住在车上,历时180多天,寻访了20个国家,环绕地球一圈,成为20位初行者中仅有的两名坚持到最后的成员。她先后记下了47万字的日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才有此书今日的面世。杨一奔除了每天抽空记录下自己的所感所受,还要完成团里的大量文字工作,常常一天只睡几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甚至一星期没吃上一顿热饭、没喝上一口热水。即便如此,杨一奔还是不忘对丽江的宣传与介绍,在哈萨克斯坦东干村,她把丽江风光VCD赠送给舍巴。因为她有理由相信:尽管这里暂时还没有放VCD的机子,但我希望舍巴珍藏着,等有一天他会放给孩子们看,他的儿孙们有一天一定会来丽江的。
文字的真切和情感的真诚其实就是作者的真纯和作品的力量。根据前述,我们还可以这样说:说杨一奔的书大气并非溢美之词,也不是一家之言。因为《文艺理论与批评》社长吴祚来已经说得十分准确,并且全面:一奔的书,大气时纵横天地,有女侠气,细腻时鸡毛蒜皮娓娓有趣,她的才情源自她的民族与土地,她的力量与勇气,她则认为来自保护神。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杨一奔曾对某个著名媒体对她采访时强调过这句话。我不想评论这句话的分量和气魄,我只想说我仿佛记得泰戈尔也有一句话:“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相信,当杨一奔回味自己的《地球一奔》时,身为纳西女子的她一定会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感受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