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熠熠生辉,妙趣横生。
一、渲染环境,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要使课文“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必须先使他们产生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白居易身临“醉不成欢惨将别”的送客情景,才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受。对阅读而言,情景的重要性也是一样的。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心营造出一个可感可知的学习环境,就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
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同时配上精练的导语,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海底美丽、神奇的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面对这样一个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场景,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萌生出阅读这篇课文的迫切心情。这时,我趁热打铁,问:“你们想细细游览这美丽而神奇的海底世界吗?让我们跟随课文做一次免费的海底旅行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将那些生动感人的文字配上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教学就更显得情真意切。著名特级教师桂贤娣就一直致力于把音乐、文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她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选用《忆曲》作为背景音乐,在凄惨的音乐声中深情地叙述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读这篇文章的体会。学生被深深地打动了,情不自禁地捧起课本,静静地吟读起来。
借助音乐和画面恰到好处地烘托点缀,使课堂变得多维、立体,为阅读教学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促使学生披文入情。
二、利用辅助信息,提升阅读体验
信息技术的参与,使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彩和新颖。指导学生运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充分获取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在分析、综合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犹如授予学生一枚阅读理解的“金针”。
1.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阅历浅,这必然导致他们的阅读视野与文本视野产生差异。要缩小差异,一条途径就是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限制,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积极情感。教师使用多媒体则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如《庐山云雾》的教学,尽管课文描写得非常美,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但学生脑海中仍难以描绘出云雾的美。巧妙运用多媒体,把庐山的秀丽,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同学们就会被深深吸引,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有了身临其境的深刻体会,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2.巧借教学博客,构建开放、交互的阅读环境
博客是近几年来网络世界里飞速发展的新事物,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借助博客这种开放性的交流平台,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形成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更开放,更简便,互动性更强。
《在大海中永生》饱含着作者对邓小平浓浓的情,深深的痛。可邓小平是何人?他的一生有什么与众不同?……这些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实在是陌生的。自然,对于邓小平同志的逝世,学生们是很难挖掘出自己内心深处惋惜、悲痛之情的,更何谈“百感交集”。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除了要唤起学生对伟人离去的悲痛心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小平,了解小平,进而生出一份感动、一份自豪、一份骄傲……
教学时,教师可以建立与文本相关的教学博客,再根据教学需要,链接相关的网站,并把之前收集到的教学资料放在博客上,如创作背景、小平生平、重点句子的解读等,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影音再现、图文并茂的优势,进行恰当地选择,适时地运用。学生通过欣赏录像、倾听音乐等产生直观感受,再通过教学博客理解感悟,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更精彩,更富有活力。
三、多源信息的链接促进文本价值呈现
信息技术带来了检索式的高效率阅读方式,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足不出户,轻点鼠标,便可尽情挑选所需语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因此而超越时空,变得绚丽多彩。
1.网络提高文本价值
如教学《长江之歌》,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长江,学习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仅在百度中输入“长江母亲河”五个字,就有1740000条记录,因此课文本身承载的信息只是为学生认识长江打开了一个口子。学生可以乘着信息技术的翅膀,在网上尽情遨游,采撷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增加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长江之歌》这一课文的价值,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2.网络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经济、高效的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前,就从网上下载了作者的许多作品。上课伊始,她向学生介绍作者史铁生——本校的一位校友,然后用课件出示课外读物《合欢树》节选,请学生默读。窦老师在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了作品,利用多媒体课件这样一个小窗口,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一下子就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紧接着,她由教材引出作者的《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章。这样,窦老师找准了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和多媒体的快捷优势,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内经济、高效地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为语文阅读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帮助学生通过阅读领略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选择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合适的多媒体,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一一呈现,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一定能使语文阅读教学展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让学生流连忘返。
一、渲染环境,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要使课文“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必须先使他们产生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白居易身临“醉不成欢惨将别”的送客情景,才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受。对阅读而言,情景的重要性也是一样的。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心营造出一个可感可知的学习环境,就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
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同时配上精练的导语,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海底美丽、神奇的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面对这样一个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场景,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萌生出阅读这篇课文的迫切心情。这时,我趁热打铁,问:“你们想细细游览这美丽而神奇的海底世界吗?让我们跟随课文做一次免费的海底旅行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将那些生动感人的文字配上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教学就更显得情真意切。著名特级教师桂贤娣就一直致力于把音乐、文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她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选用《忆曲》作为背景音乐,在凄惨的音乐声中深情地叙述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读这篇文章的体会。学生被深深地打动了,情不自禁地捧起课本,静静地吟读起来。
借助音乐和画面恰到好处地烘托点缀,使课堂变得多维、立体,为阅读教学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促使学生披文入情。
二、利用辅助信息,提升阅读体验
信息技术的参与,使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彩和新颖。指导学生运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充分获取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在分析、综合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犹如授予学生一枚阅读理解的“金针”。
1.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阅历浅,这必然导致他们的阅读视野与文本视野产生差异。要缩小差异,一条途径就是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限制,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积极情感。教师使用多媒体则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如《庐山云雾》的教学,尽管课文描写得非常美,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但学生脑海中仍难以描绘出云雾的美。巧妙运用多媒体,把庐山的秀丽,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同学们就会被深深吸引,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有了身临其境的深刻体会,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2.巧借教学博客,构建开放、交互的阅读环境
博客是近几年来网络世界里飞速发展的新事物,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借助博客这种开放性的交流平台,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形成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更开放,更简便,互动性更强。
《在大海中永生》饱含着作者对邓小平浓浓的情,深深的痛。可邓小平是何人?他的一生有什么与众不同?……这些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实在是陌生的。自然,对于邓小平同志的逝世,学生们是很难挖掘出自己内心深处惋惜、悲痛之情的,更何谈“百感交集”。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除了要唤起学生对伟人离去的悲痛心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小平,了解小平,进而生出一份感动、一份自豪、一份骄傲……
教学时,教师可以建立与文本相关的教学博客,再根据教学需要,链接相关的网站,并把之前收集到的教学资料放在博客上,如创作背景、小平生平、重点句子的解读等,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影音再现、图文并茂的优势,进行恰当地选择,适时地运用。学生通过欣赏录像、倾听音乐等产生直观感受,再通过教学博客理解感悟,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更精彩,更富有活力。
三、多源信息的链接促进文本价值呈现
信息技术带来了检索式的高效率阅读方式,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足不出户,轻点鼠标,便可尽情挑选所需语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因此而超越时空,变得绚丽多彩。
1.网络提高文本价值
如教学《长江之歌》,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长江,学习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仅在百度中输入“长江母亲河”五个字,就有1740000条记录,因此课文本身承载的信息只是为学生认识长江打开了一个口子。学生可以乘着信息技术的翅膀,在网上尽情遨游,采撷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增加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长江之歌》这一课文的价值,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2.网络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经济、高效的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前,就从网上下载了作者的许多作品。上课伊始,她向学生介绍作者史铁生——本校的一位校友,然后用课件出示课外读物《合欢树》节选,请学生默读。窦老师在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了作品,利用多媒体课件这样一个小窗口,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一下子就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紧接着,她由教材引出作者的《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章。这样,窦老师找准了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和多媒体的快捷优势,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内经济、高效地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为语文阅读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帮助学生通过阅读领略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选择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合适的多媒体,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一一呈现,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一定能使语文阅读教学展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让学生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