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4月,位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的西善桥钢铁厂,在取土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随即报告给了江苏省南京考古队。经考古队勘查,发现这是一座南朝时期中等规模的单室墓,早年曾被嚴重盗掘过,因此并没抱太大希望。但令人欣喜的是,在墓室的南北两壁,分布着青砖拼嵌而成的砖画,画面上是“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的欢宴图,这幅人物砖画便被命名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这幅砖印模画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超过300块墓砖组成。南墓壁描绘的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的画像,北墓壁描绘的则是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的画像。这幅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每人身旁均有榜题标示姓名。人物之间以松槐、垂柳等树木相隔,极富山林野趣,与人物相谐相融,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
然而,“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并非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人。“七贤”谈吐不俗,洒脱倜傥,反映出在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下,士大夫阶层精神的颓废和清高。他们所代表的“魏晋风度”受到南朝人的极力推崇。“荣启期”则是早于“七贤”很多年的春秋时期的高士,以遗弃世俗名利,知足常乐而著称,是历代文人名士推崇的楷模。创作者把荣启期穿越时空与七贤并列,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志趣相同,另一方面也是墓室两壁对称的需要,也有一说认为,这是南朝时期长生、升仙思想的反映。
虽说这幅砖画的历史故事被世人熟知,但砖画的制作工艺却一直是未解之谜。直到南京考古队将画像砖运回南京博物院后,才揭开了一直以来砖画成型的神秘面纱。据科考人员推测,创作者先将白描粉本制成模子,再用模子将画面压印在有编号的砖坯上,烧制后按编号顺序嵌砌在墓壁上,组成一幅宏大而完整的画面。而画中采用的散点透视法,继承了我国古代绘画的传统,对称式的构图方式,则匀称和谐,情调统一。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考古人员又相继在江苏丹阳的3座南齐帝陵内发现了同样题材的墓室砖画。2010年再次在南京雨花台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但拼接散乱不成套。在迄今出土的5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西善桥宫山南朝墓中的砖画是目前保存得最完好、最精美的砖印模画。
这幅砖印模画填补了六朝绘画稀有传世真迹的空白,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这幅砖印模画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超过300块墓砖组成。南墓壁描绘的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的画像,北墓壁描绘的则是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的画像。这幅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每人身旁均有榜题标示姓名。人物之间以松槐、垂柳等树木相隔,极富山林野趣,与人物相谐相融,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
然而,“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并非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人。“七贤”谈吐不俗,洒脱倜傥,反映出在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下,士大夫阶层精神的颓废和清高。他们所代表的“魏晋风度”受到南朝人的极力推崇。“荣启期”则是早于“七贤”很多年的春秋时期的高士,以遗弃世俗名利,知足常乐而著称,是历代文人名士推崇的楷模。创作者把荣启期穿越时空与七贤并列,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志趣相同,另一方面也是墓室两壁对称的需要,也有一说认为,这是南朝时期长生、升仙思想的反映。
虽说这幅砖画的历史故事被世人熟知,但砖画的制作工艺却一直是未解之谜。直到南京考古队将画像砖运回南京博物院后,才揭开了一直以来砖画成型的神秘面纱。据科考人员推测,创作者先将白描粉本制成模子,再用模子将画面压印在有编号的砖坯上,烧制后按编号顺序嵌砌在墓壁上,组成一幅宏大而完整的画面。而画中采用的散点透视法,继承了我国古代绘画的传统,对称式的构图方式,则匀称和谐,情调统一。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考古人员又相继在江苏丹阳的3座南齐帝陵内发现了同样题材的墓室砖画。2010年再次在南京雨花台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但拼接散乱不成套。在迄今出土的5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西善桥宫山南朝墓中的砖画是目前保存得最完好、最精美的砖印模画。
这幅砖印模画填补了六朝绘画稀有传世真迹的空白,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藏于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