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中国”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种艺术都有其独特性与特殊性,亦或称其为本体性,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有特点。中国画亦有其本体性。本文从东西方艺术对比入手,通过分析与对比,希望能够更好地使读者了解中国画的独特性。
  关键词:中外艺术;中国画;比较;本体性
  中国画伴随着中国历史一起发展,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中国画能够区别于其他画种、傲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就是因为它的生长基因深深地根植于东方古典的传统沃土之中,建立在民族身后的审美经验与人文精神之上,尤其是中国民间艺术对它的深刻影响和充分滋养。
  一、东西方艺术对比
  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方法就是对比他人,艺术亦是一样,为更好地认识中国画、认识中国画的鲜明特点,我们要与西方绘画作一下对比。中西绘画虽然同为绘画,但各不相同,其根源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其差异也反映在各自的艺术理念中。比如“质感”,中国文化讲的“质”与西方的质感有挺大的区别,西方更多表现为某种物体的质地,而中国的“质”着眼于超越物质的人的精神因素,如国画线描中的“铁线描”、书法中的“玉筋篆”,虽然都是用毛笔画出的线条,但给人的质感不同,或如铁质一般给人坚硬无比的感觉,或如玉质一般给人温润秀丽的感觉,这些都是形容线条所表达出的不同感觉,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中有各种皴法,但是皴法不是为了追求逼真的自然物象,如“鬼皮皴”在现实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自然物象。皴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真实的自然物象,不是要求逼真刻画,只是为了传达其“意”,传达什么“意”呢?是一种给人的感受,一种精神感受。所以在中国山水画不能期望从皴法中表现出真实自然界的材质,应该是通过表象看到内在规律,如果只是单纯表面的物质质感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质感”为物性的表现,“质”则强调超越物质的精神性,以西方“质感”的概念要求中国画,那么中国画家可真的是无从下手了。以此概念去评价中国画,中国画的技法、笔墨的表现力就远远不能与西方绘画技法相比拟;至于现在画家喜欢追求物质的“质感”“肌理”,我想这些只是对技法层次的追求,是一种炫技,只是对“做”感兴趣,追求自然事物的质感,导致笔墨缺乏内涵,支撑不住画面,也许是对中国画“质”与西方绘画“质感”这两个概念有所混淆吧。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东西方对于空间关系的不同认识。“透视”一词第一印象就是西方绘画的概念,其实中国画中也有对于透视的相关论述,在宗炳《画山水序》中:“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这不就是我们透视上所说的“近大远小”。有人说中国画的透视叫鸟瞰,也对也不对,鸟瞰指的是站在某一点来看,中国画的透视则是强调散点透视,并不是真站在某个地方看,鸟瞰一词还是太强调焦点透视,李可染先生提过中国画的天地很大,不只是包括视觉,也包括知觉,要心观,“以心目而成之”是中国艺术的传统特色。一个“无定点”就与传统西方透视画法大相径庭了。
  二、中国艺术的人文精神
  前面说的是中西方绘画在表现上的不同,那么中国画最精纯的部分我觉得还是在于精神,一种“文人”的精神。“自古善画着,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即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即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文”必在画的气息、笔墨中体现出来。画是人情之所寄,所以需把气质、素养及情操看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强调画需求于功夫之外。所谓“士气”“书卷气”,实是画外功夫,是画家内涵和审美情趣的表露,所谓“不俗”即是“高”“雅”“逸”,便是画家个人修养在画面上的流露、在笔墨上的透露。与之相对的,就是笔墨无韵,“庸俗”“狂”“怪”的俗气与匠气。
  那么摆脱“俗气”的重要点是在“意境”。什么是意境呢,就是情景结合,但是不是简单的自然图解,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鸟、画花都会成为死的标本,自己都感动不了,自然也感动不了别人。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通篇也没有写人,但是巧妙地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完全描写自然景色,却能从这两句中体会到浓浓的友情。
  意境的产生,用李可染的看法就是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和作者对于生活认识深度有关,只有真正做到对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深度认知才可以具有深刻思想。正所谓“胸有成竹”正乃此意,做到这些深入了解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艺术的主旨是感动人,抒发作者情感。必须具有深刻性,具有感染性,真实的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才能具有价值。杜甫赞美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艺术一定要让人感动。艺术使人感动的条件最重要是方向,包括作者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方向之中一定要有生活,要全面深入了解生活,要对生活抱有极其强烈的感情,内心生活丰富。其次是天赋。第三是技术,不能单一地迷恋于技术层次。中国画之所以称之为中国画,核心在于“中国”,在于我们独有的东方人文精神,对于艺术的追求不应是表面技法的追求,或者全篇西化的构成因素,中国的花鸟画与外国的花鸟画一比,外国的更注重于还原,更像标本,郎世宁的写实能力很强,但画里面没有中国画的特点,与恽南田一比,相差就挺大,难道是恽南田画得更逼真吗,其实不然,恽南田的花给人一种含烟带雨的感觉,有人的情感。借用苏轼对王维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就是意境,用语言传达意境,用绘画表达人文情怀,而不是一味追求篇幅制作之宏伟、制作周期之漫长、所耗材料之名贵,前面用到制作这个词,画是有感而发画出来的,而不是“制作”出来的,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精神境界的高度结合,再经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进行加工,具有深刻感染力,具有深刻精神性,具有能打动人的人文精神,并非语言所能传达。
  三、如何更好地传达人文精神
  “格物致知”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也是绘画应有的态度,画什么研究什么。艺术需要感人,就要加入作者的主观意识。但这个主观意识是建立在对物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仔细研究自然之理,通理之后便是带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在了解自然之理的基础上加上主观感受则是好的作品,这是其一,其二就是提高感受,阅读经典,品味人生,使自己的作品有鲜活感,有生活趣味,好的作品是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受的。作品也是作者个人的一种展现,展现个人的学识、经历、感受。真正感人的作品需要有作者独到的感受,作者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感受。
  参考文献:
  1.童中焘.中国画画什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01).
  2.冯骥才.文人画宣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06).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08).
  4.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10).
  5.宗白华. 美学与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9).
  6.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2007(10).
  7.威廉&middot、弗莱明.艺术和思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01).
  8.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09).
  9.石守谦.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12).
  10.苏利文.20世纪中国艺术与藝术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05).
  11.彭吉象.中国艺术学(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1).
  12.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07).
  13.余乡.绘画之道.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09).
  14.高名璐.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
  1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04).
  作者简介:
  王永康,单位:长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花鸟画
其他文献
[摘 要] 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构建智能技术支持的智慧型探究教学模式对于探究教学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理论演绎、访谈等方法,剖析了传统探究教学模式的实然问题及背后成因;结合智慧型探究教学概念及思维发展相关理论,明确了智慧型探究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及其特征,包括思维化理论依据、表现性教学目标、继承化操作程序、启发性问题情境、动态化学习路径、开放性学习成果、伴随性教
多媒体教学是当代医学教育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教学方式,建立完善的多媒体素材库是多媒体教学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根据小儿外科学的教学特点,就建立小儿外科学教学多媒体素材库的原因、重要意义和方法进行阐述。
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案例教学对儿童皮肤性病学大课和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采用多媒体手段建立典型案例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示案例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主动学习去掌握儿童皮肤性病学知识,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缓解医患关系较紧张的现状下病例资源稀少的矛盾,是值得进一步深化和推广的方法。
目的 探讨培育护理学专业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教学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某大学护理学专业2006级女学生95人为对照组,2007级女学生95人为干预组;两组学生均选择在大学二年级时强化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干预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培育学生人文关怀素养.在强化人文关怀素养培育项目实施前后,均采用自制问卷对两组学生的人性关怀、人际关怀、临床关怀能力进行评价.结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传统的医学教育内容不全面、模式单一、方法枯燥,无法满足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要求.卫生国情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卫生国情,提高其医学人文修养,在医学教育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详细介绍了卫生国情教育的内涵、实施的方式、意义、必要性等内容。
摘要: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文化多元,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以开放的姿态与多个国家开展友好外交。其中,与同处于东亚海域的日本因遣唐使制度交往格外频繁。本文拟以《太宰府天满宫史料》中唐朝时期中日方物交往的相关史料为基础,分析史料的表象内容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进而解读唐朝时期真实的中日交流样态,期望能够丰富现代的中日交流方式。  关键词:方物;唐朝;日本  一、方物的定义  “方物”一词, 本来是
目的 探索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途径,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医学人文素养,为培养高素质医务人员奠定基础.方法 随机抽取2010级护理专业两个教学班分为对照组(65人)和实验组(62人).对照组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计划进行,从入学起第一、二、三学期分别开设医学人文基础课程一(医学心理)、课程二(人际沟通)、课程三(医学伦理与法律),均为必修课.实验组采用渗透式教学,将人文素养的基本内容有计划、系统性地融于每一
摘要:新疆木垒县岩画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绘在岩石或崖壁上的岩画内容包罗万象,形象逼真生动。本文选取其中一幅岩画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从岩画的凿刻手法、图像方向以及比例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让我们一起走进木垒县岩画,了解它的魅力。作为非常珍贵且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艺术宝藏,是木垒地区的先民们遗留给后人的。这些存在于崇山峻岭之间与悬崖峭壁之上的岩画,它们所蕴涵的人文内涵在无可替代的同时,也是
目的 深入了解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12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针对《生物化学》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核对凋查结果,并输入到Excel,用SPSS 16.0软件作统计分析.结果 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核对整理,其中有效问卷114份,有效率95%.61.4%的学生对《生物化学》既不喜欢也不讨厌;56.1%的学生认为《生物化学》学习很难
腹股沟疝的局部解剖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缺乏形象、真实的教学素材,学员往往在学习中感到困惑,教学效果不佳.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引入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高清视频,利用其视觉优势,令腹股沟区应用解剖感性化、形象化,可加深学员对腹股沟区解剖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改进腹股沟疝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