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话语在中国的语言学困境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y17866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在中国被问到:你有什么倾向?我会毫无疑问地愿意被归纳到那个被称作“自由主义者”的无形同盟。这个群体有很多的差异,尽管他们在中国因为对公共话题的强烈兴趣和独立批评立场,往往被贴上“右派”标签,但如果放在西方的知识分子光谱中,他们又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可以被归为左派,有的可以被归为右派,但他们都有共同珍视的基本价值底线,并且我完全清楚和认同。曾有一次,一个“中国新左派”说我是“死硬的自由主义者”,我为此深感荣幸。
  不过荣耀总是伴随着压力,在今天的中国做一个“自由主义者”,不得不经常应付一些很难解释清楚的纠缠。在经常性的辩论中,我渐渐感到在中文的语境中,“自由主义”或者“自由与民主”这样的提法,蕴含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很容易被社会所误解,甚至误导阻碍我们迈向那个真正追求的境界。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我看来,在中国使用“自由”这个词是含有陷阱的,尤其在传播和需要向其他人解释的时候总有一种别扭,很难清晰标示我们所指向的那个存在。
  
  (一)
  Freedom不等于“自由”,liberalism不等于“自由主义”。
  如果你查中英文字典,当然它会告诉你,freedom就是自由的意思,liberalism就是自由主义的意思,你以为你已经明白了,其实你并不理解。
  一种事物被介绍到另一种文化中,必须经过翻译的中介,一个词汇被安排了在另一个文化中与它对应的词汇来表达。但这种对称是人为安排的,而因为在异质文化中不同的语境,两个词语虽然被字典规定为同义,但在实际各自文化中被理解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比如香港有一条街Queen’s road,其实是女王大道,但中国文化中就没有女王,又觉得被一个女的王统治很不爽,于是欺负英国佬不懂,就叫成“皇后大道”;更赤裸裸的时候,把人家优秀的文化通过扭曲的翻译,降低为让中国的老百姓以为很不怎么样的东西。古希腊古罗马的Senatus明明是议院,我们非要把它翻译成“元老院”,我们一听到,就想到“老干部”;美国的公义部(Department of Justice),我们翻译成司法部,听上去与给皇帝做爪牙的机关没什么区别。
  一个词语的含义,是由它在一个话语场中如何被使用而决定的,一个词语被使用的一个语汇群,构成了人们对他的理解。Free与其名词形式freedom在英文中的一些用法,在中文的“自由”一词中是没有的。
  一、Free在英文中有“免于…,不受…”的含义,这可以进一步引申为对某种权利的承诺和保障。而中国的“自由”不具有这样的含义。比如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其实是四大免于或者说四大保障,强调的是人所具有的不能剥夺的四种最基本权利。要完整地翻译成中文就非常困难,只能说是“免于…的自由”,这在中文中是一种很别扭的用法。
  因此英文中的freedom是和权利联系在一起并具有复数含义的,需要而且可以一项一项去争取,而free也是一个可以一项项界定的相对状态。
  而中文中的“自由”没有和一组权利联系在一起的复数含义,只有两种状态,要么自由,要么不自由。
  二、Free在英文中有动词用法,“free sb… from sth.”可以理解为,解除某人(包括自己)受到的某方面的外部压迫。
  因此英文中的Free是和行动和主动性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引申,free是和个人努力结合在一起的。最经典的用法,是美国韩战纪念碑上的格言,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免费的)。
  而中文中的自由,没有动词的用法和争取这一层含义。因此中文中较常用“给…自由”(有一个声音在高喊,出来吧,给你自由),英文中很少会有这样的表达:give sb. freedom,而中文的自由带有权势者的恩赐的含义。
  三、因为英文中Free有动词用法,它使人想到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关系,你要促进别人的freedom而不是妨害别人的freedom。因为英文中的Free强调权利的含义,它是有普遍性的,一些基本权利,是所有人类都有权享有并理应争取的,而不能被当作恩赐。
  而中文之中的“自由”,最典型的用法是“自由自在”,首先,显得它和别人没有关系,是自在的;进一步说,它让人理解中文中的“自由”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前者指按自己意愿行事和他人不发生关系的状态,后者含有只顾自己的意思。
  中文中讲自由,常常不是被理解为一种普通人的普遍权利,而是被理解为一种占据高位者的特权,自由是形容神仙的状态的,和逍遥联系在一起。
  同样,liberalism和中文中的自由主义也有意义的错位。
  一、liberal在英文中在形容人的思想倾向时的含义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类似于中文中讲的一个人比较开明或者思想解放。比如说一个人对同性恋或者堕胎持比较宽容的态度,会被当作liberal,相当于中国人说一个人“观念比较开放”;一个人比较关心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也会被当作liberal。它可以被引申的含义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利。这是中文的“自由”所没有的含义。
  二、这个词根同样有动词用法liberate,意义是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选择和权利,我们叫做解放。中文的自由,没有帮助他人实现权利的含义。
  把这些合在一起,自由主义自然也无法准确地传达liberalism所具有的内涵,把它称作“解放主义”反倒离原意更贴切。
  Free、freedom、liberal、liberate,这样一个有丰富内涵的语汇群,在中文中统统由一个词语“自由”来对应,自然信息的传达有很多的过滤和衰减。
  这就好像在蒙古族这样的游牧民族中,有很多词语用来描述不同的马,不同毛色、用途、年龄的马都各自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描述,而要介绍给农耕民族的时候,马就是马,只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所有信息都被简化了,因为说得再复杂,他们也会因为缺少日常经验而难于理解。
  
  (二)
  由于中文中的“自由”周围,没有形成足有支撑liberalism的含义和理念的语汇群,所以自由主义非常容易被污名化,当有人告诉中国人民:自由主义是一个坏东西,他们很容易相信,因为中国人从历史经验中比较难理解freedom和liberalism是什么,所以别人告诉他们是什么,他们就比较容易相信是什么。
  最典型的是毛泽东的著名文章、我们小学时候都要背诵的《反对自由主义》:
  他归纳了所谓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
  
  1.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这是第一种。
  2.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这是第二种。
  3.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
  4.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这是第四种。
  5.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这是第五种。
  6.听了不正确的议论也不争辩,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这是第六种。
  7.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这是第七种。
  8.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这是第八种。
  9.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第九种。
  10.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这是第十种。
  11.自己错了,也已经懂得,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这是第十一种。
  
  这十一条中只有两条和liberalism有一定关联。第四条有关系是因为liberalism强调尊重个人的选择,不提倡对于权力无条件地服从;第六条也有关系是因为,liberalism尊重言论和观念的自由,但不会鼓励向组织告密的行为。其他九条和liberalism都几乎没有关系,它们可以说是自私的行为,犬儒的行为,乡愿的行为,懒惰的行为。毛泽东把他认为所有不适宜的行为贴上一个总的标签——自由主义,然后告诉大家这是个坏东西。于是这个自由主义定义就被很多中国人通过背诵接受下来了。鉴于毛泽东所说的自由主义其内容十分驳杂,有的与作为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有联系,有的又毫无联系,美国学者施拉姆在《毛泽东传》中做了如下评论:“由于他从未接触过现代科学知识,他未能了解某些成问题的态度远不仅仅是他斥责的‘自由主义’的表现形式;它们是现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毛泽东对“自由”也作了符合中国文化的定义,比如在批判胡风时,他说:“胡风所谓‘舆论一律’,是指不许反革命分子发表反革命意见。这是确实的,我们的制度就是不许一切反革命分子有言论自由,而只许人民内部有这种自由。”在这个定义下,言论自由不是一个普遍性的公民权利,而是可以赐予也可以剥夺的一种特权。
  于是,在民众心目中,自由和自由主义都带有某种负面的情感反应。
  
  (三)
  我们的传统经验和词语用法,使中文中的自由和自由主义,无法传达西方世界“free/freedom/liberal/liberate/liberalism”这样一个语汇群所代表的理念和经验。
  因为中文中围绕“自由”缺乏一个语汇群的支撑,所以淡薄而脆弱,很容易被一些人有意识地抹黑,把一些不属于liberalism的东西,强加进自由主义,把它污名化,以此塑造国民的观念。因为大多数国人不能阅读英文,能阅读英文的人也较少能以玄奘取经的态度求取正典,核求真义。这样一来,大多数中国国民不能区分西方文化体系中的liberalism和毛泽东所说的自由主义的区别,并因此产生将毛泽东的自由主义和liberalism混在一起的不加区分的负面的刻板印象。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试图把liberalism引入中国文化的时候,最难突破的其实是一种语言障,当你用英文解释freedom的重要时,很容易让人理解,而当用中文告诉大家自由重要时,会遇到很多反对甚至胡搅蛮缠的反驳,比如稍微提一下言论自由,就会有人跳出来反对——“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你可以解释我们从来没有说要什么“绝对的自由”,但很多中国人还是摇头。这不是因为中国人就和西方人在心智上完全不一样,以至于中国人不懂得欣赏freedom,而是因为当一个中国人说到“自由”这个词时,他脑子里浮现出的是和西方人谈到时freedom不一样的指向。
  因此,在今天的中国,如果我们要理解liberalism的精髓,就不能光告诉同胞自由主义是个好东西,怪他们“你们为什么不爱自由”,而要创立一套适合中国的语言环境,容易被中国民众正确理解的liberalism的语汇群。
  比如“人权”,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自由概念的词语,自由很容易在中国被歪曲为一种资产阶级特权,而在中文中,人权比较不容易被歪曲为资产阶级特权,一个被强制征地的农民,一个被强制拆迁的市民,一个在血汗工厂中的打工仔,都需要作为人最普遍应该被尊重的权利。比如当我们常常说要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时候,结合前面对汉语中自由的语义,很容易被理解为多数人就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就很容易沦为一种暴民政治,所以不少中国人会以为“文化大革命”才是真正的民主。因为只要伟大领袖划定一个统一战线,这个占多数的人民群体,就可以在随心所欲地镇压少数派。而当我们说要追求“民主与人权”时,可以被理解为,既要使多数人的意志和选择得到伸张,同时又要保障哪怕是少数派作为一个人或者公民都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相较而言,这更加符合民主制度完整的逻辑。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在中文中,建立一个符合中国人传统语言和认知习惯,又能准确传达liberalism精髓的符号系统,毫无疑问是一个需要很多知识分子的耐心和坚持的系统工程。
其他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以德、意为代表的法西斯轴心国以势如破竹之势攻占了波兰、法国还有一些低地国家,力量不容小觑.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夕就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上网浏览新闻与分享有趣的故事,已经成了现代人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愈加明显,而且趋于低龄化,网络语言也随着发展起来,而且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于汉语词汇的影响较为明显。文章就新时期网络语言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词汇;影响;探讨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与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发端于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彼时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埃德蒙·柏克提出了朴素但较为完整的保守主义观点,因此被后世视为保守主义的始祖。柏克在1790年出版的《法国革命论》一书被公认为是保守主义诞生的标志。在《法国革命论》一书中,柏克以激情澎湃而又酣畅淋漓的文笔,猛烈地攻击了法国大革命的种种原则,他甚至把法国大革命看成是人类罪恶的根源,是骄傲、野心、贪婪和阴谋诡计集大成
“从今天开始,不准你再踏出家门半步。”这是妈妈严厉的声音。“我的事情不用你管!”我狠狠地回答,之后“砰”的一声摔门而去。所有的声音都在这一刻静止了。正在气头上的我,才不管刚刚说的话是否伤了妈妈的心。  无意间,我一回头,看见妈妈正远远地看着我,眼神里布满了忧伤。我的心不由得一震。  我独自一人走在田间小路上,抬起头看那往日和煦的阳光。它何时变得这么刺眼了?我下意识地用手遮挡,可它却还是透过了指缝,
江苏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需求日趋主动,创新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在散文的创作上也颇有造诣,他的散文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他通常在用一个战士的视角来观察我国动荡不安的社会变迁,并
摘 要: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的热点,而研究范式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不断成熟的认知语言学也在为二语习得理论提供着新思路、新视角。文章从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隐喻理论出发,探讨隐喻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和运用,将这一研究范式的现状做一个系统的总结。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和重视,促进汉语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认知隐喻;二语习得;隐喻功能;汉语教学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朗恩·约瑟夫博士忐忑不安地走到银幕前.已经开始打片尾字幕了,但观众席上仍然鸦雀无声.约瑟夫仔细瞧了瞧前排观众,他们脸上的震惊,与二十多年前自己脸上的,几乎一模一样.“
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认为,为人与为学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他将中西美学素材构建成为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在朱光潜的思想中,美既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