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领域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从“互联网+”的内涵出发,分析了高校及学生在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路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专业的,更具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指导;指导路径
“互联网+”的概念在中国最早是由易观国际创始人于扬在第五届互联网博览会中做的演讲中提出的,近几年来,“互联网+”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随着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它不仅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经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在互联网潮流的大背景下,紧抓互联网的本质,紧跟“互联网+”的潮流,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的理念及方式,树立“创业即就业”的新观念,对于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有很深刻的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转变不及时
(1)高校观念转变不及时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生机,但同时对于从业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拥有相应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拥有较强的信息素养。有志于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们更应该有很强的开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资源整合的能力。
(2)高校毕业生观念转变不及时
在传统的就业观念中,一份体面的高质量的工作应该是朝九晚五的,有稳定的收入,福利以及休息时间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们就业的选择面不断拓宽,不必再拘泥于事业单位,国企外企,银行等单位,许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私营企业以及自主创业都成为高校毕业生们不错的选择。但是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转变的并不及时,这种情况严重束缚着高校毕业生拓宽自己的就业面,一定程度上也打消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高校毕业生应当树立“有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抓住大众创业的时代潮流,将自己头脑中的火花付诸行动。
2.缺乏互联网思维
(1)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说还是欠缺系统性、前瞻性的互联网思维。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太成熟。就目前高校就业工作开展情况来说,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就业指导内容,究其根本,是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互联网思维。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求职中常用的技巧,以及宏观上的各种就业政策的分析进行的,而对于微观的个体需求则没有的到相应的注意,不注重学生的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
(2)高校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互联网思维
现在的高校学生大部分是“95”后,这是一代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人,这一代人从很小的时候就開始接触互联网了,他们对于互联网熟悉程度是相当高的,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也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但是许多学生虽然对互联网熟悉,却对互联网思维并不熟悉,尤其缺乏自主创新的互联网思维。现在大部分的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还都没有清醒的认识,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产业结构大幅度的调整,导致社会的用人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 ,缺少这些核心竞争力会使高校毕业生们在就业创业中十分被动。许多高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还停留在仅仅在考试中取得一个较好的名次或者得到很高的分数的阶段,并且单纯的认为互联网是他们休闲娱乐购物的平台,这种心态显然是和“互联网+”潮流下的就业需求是脱节的。因此,让高校毕业生们意识到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是十分重要的,生们主动学习并拥有互联网思维也是十分关键的。
3.高校缺乏合理的人员配备
目前,各高校都设置了招生就业处,并且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配备在质和量上都不合理。从质上说,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一般都是辅导员或者行政职位的老师,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本职工作。换言之,缺乏专门从事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老师,也缺乏相关科学知识督导人员,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这样一来,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的工作质量就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学生也不一定能得到十分专业的就业指导。从量上面来说,招生就业处的人员配置明显匮乏。现在个学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是招生就业处,大概每一个部门人员对应的就业学生是1000人,这与西方国家的每一个部门人员对应大约200个毕业生来说相距甚远。在数量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对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个性化设计以及一对一的专业辅导。
二、现代高校就业指导的途径分析
1.利用“互联网+”平台转变就业观念
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有许多客观阻力,比如家庭就业观念的影响,社会风气的影响等等,但是互联网为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带来的新的契机。现在的大学生们几乎人人都是“手机控”,浏览手机中的各种消息,新闻,视频等已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空暇时间。高校应当把握住这一平台,通过网络帮助大学生们转变就业观念,建立“创业即就业”、“有收入即就业”的新型就业理念。比如可以设立就业指导的公众号,微博等,除了发布相关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之外,还可以分享一些校友成功创业的例子,也可以请这些校友来学校做一些关于创业心得,创业经验的讲座,再录制成视频,以“微讲座”的形式发布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们学习参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转变就业观念,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就业创业积极性,一举多得。
2.完善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合理的就业指导机构安排能够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指导,目前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力度不够,就业指导教师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欠缺,因而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也不够完善。因此,应当增加专职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的人员配置,从学校层面上,要把握宏观方向,做好顶层规划,配置相应的老师进行就业理论的研究,就业路径的规划。还可以邀请校内外计算机方面、社会学方面、管理学方面、经济学方面等与就业指导工作相关方面的专家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的专业性。从学院层面上,各学院也应配置相应的专职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从较微观的层面上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更加精准的就业心理辅导。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就业指导人员不应仅仅停留在学校层面,应当建立一个以网络为依托的多元就业指导机构,可以邀请具有很高专业素养的成功企业家,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企业的部门经理等,通过微信,QQ,微博等多种网络形式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孙金玲.“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6,(04):90-91.
[2] 殷莺.“互联网+”时代学生就业指导创新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123-124.
[3] 黄敬宝.“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就业与新思维[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4(05):43-49.
[4] 蒋文贤.“互联网+”视域下高职生创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7,(09):82-84.
[5] 阳作林.“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2):178-179+192.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指导;指导路径
“互联网+”的概念在中国最早是由易观国际创始人于扬在第五届互联网博览会中做的演讲中提出的,近几年来,“互联网+”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随着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它不仅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经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在互联网潮流的大背景下,紧抓互联网的本质,紧跟“互联网+”的潮流,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的理念及方式,树立“创业即就业”的新观念,对于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有很深刻的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转变不及时
(1)高校观念转变不及时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生机,但同时对于从业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拥有相应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拥有较强的信息素养。有志于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们更应该有很强的开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资源整合的能力。
(2)高校毕业生观念转变不及时
在传统的就业观念中,一份体面的高质量的工作应该是朝九晚五的,有稳定的收入,福利以及休息时间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们就业的选择面不断拓宽,不必再拘泥于事业单位,国企外企,银行等单位,许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私营企业以及自主创业都成为高校毕业生们不错的选择。但是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转变的并不及时,这种情况严重束缚着高校毕业生拓宽自己的就业面,一定程度上也打消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高校毕业生应当树立“有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抓住大众创业的时代潮流,将自己头脑中的火花付诸行动。
2.缺乏互联网思维
(1)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说还是欠缺系统性、前瞻性的互联网思维。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太成熟。就目前高校就业工作开展情况来说,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就业指导内容,究其根本,是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互联网思维。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求职中常用的技巧,以及宏观上的各种就业政策的分析进行的,而对于微观的个体需求则没有的到相应的注意,不注重学生的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
(2)高校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互联网思维
现在的高校学生大部分是“95”后,这是一代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人,这一代人从很小的时候就開始接触互联网了,他们对于互联网熟悉程度是相当高的,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也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但是许多学生虽然对互联网熟悉,却对互联网思维并不熟悉,尤其缺乏自主创新的互联网思维。现在大部分的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还都没有清醒的认识,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产业结构大幅度的调整,导致社会的用人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 ,缺少这些核心竞争力会使高校毕业生们在就业创业中十分被动。许多高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还停留在仅仅在考试中取得一个较好的名次或者得到很高的分数的阶段,并且单纯的认为互联网是他们休闲娱乐购物的平台,这种心态显然是和“互联网+”潮流下的就业需求是脱节的。因此,让高校毕业生们意识到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是十分重要的,生们主动学习并拥有互联网思维也是十分关键的。
3.高校缺乏合理的人员配备
目前,各高校都设置了招生就业处,并且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配备在质和量上都不合理。从质上说,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一般都是辅导员或者行政职位的老师,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本职工作。换言之,缺乏专门从事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老师,也缺乏相关科学知识督导人员,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这样一来,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的工作质量就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学生也不一定能得到十分专业的就业指导。从量上面来说,招生就业处的人员配置明显匮乏。现在个学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是招生就业处,大概每一个部门人员对应的就业学生是1000人,这与西方国家的每一个部门人员对应大约200个毕业生来说相距甚远。在数量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对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个性化设计以及一对一的专业辅导。
二、现代高校就业指导的途径分析
1.利用“互联网+”平台转变就业观念
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有许多客观阻力,比如家庭就业观念的影响,社会风气的影响等等,但是互联网为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带来的新的契机。现在的大学生们几乎人人都是“手机控”,浏览手机中的各种消息,新闻,视频等已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空暇时间。高校应当把握住这一平台,通过网络帮助大学生们转变就业观念,建立“创业即就业”、“有收入即就业”的新型就业理念。比如可以设立就业指导的公众号,微博等,除了发布相关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之外,还可以分享一些校友成功创业的例子,也可以请这些校友来学校做一些关于创业心得,创业经验的讲座,再录制成视频,以“微讲座”的形式发布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们学习参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转变就业观念,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就业创业积极性,一举多得。
2.完善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合理的就业指导机构安排能够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指导,目前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力度不够,就业指导教师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欠缺,因而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也不够完善。因此,应当增加专职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的人员配置,从学校层面上,要把握宏观方向,做好顶层规划,配置相应的老师进行就业理论的研究,就业路径的规划。还可以邀请校内外计算机方面、社会学方面、管理学方面、经济学方面等与就业指导工作相关方面的专家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的专业性。从学院层面上,各学院也应配置相应的专职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从较微观的层面上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更加精准的就业心理辅导。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就业指导人员不应仅仅停留在学校层面,应当建立一个以网络为依托的多元就业指导机构,可以邀请具有很高专业素养的成功企业家,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企业的部门经理等,通过微信,QQ,微博等多种网络形式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孙金玲.“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6,(04):90-91.
[2] 殷莺.“互联网+”时代学生就业指导创新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123-124.
[3] 黄敬宝.“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就业与新思维[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4(05):43-49.
[4] 蒋文贤.“互联网+”视域下高职生创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7,(09):82-84.
[5] 阳作林.“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2):178-179+192.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