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克思以现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最基本出发点,进一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现象与本质进行深入的了解,由此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非道德性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伦理关系进行了理想化的描述,由此也阐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的一般原则。为此本文对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制度伦理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马克思 经济伦理 制度伦理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阐述,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加强对经济活动的规范,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虽然是对19 世纪的研究成果,反映当时社会的现状,但它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对经济和伦理关系做了描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的根本依据。马克思对经济制度、经济主体和经济关系的阐述,能够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发展中的多种问题,对建立经济合理的经济制度具有指导性。目前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在社会改革中,当涉及到利害关系时,市场经济的弊端显露无疑,深刻表现在破坏经济秩序的道德低下的现象,说明中国市场经济中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伦理体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作为世界开放经济的参与者,中国经济活动的主体面对国外的管理理念、科学技术和经济法律法规显得不太适应,尤其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的道德伦理实践中也是如此,作为经济活动的软约束,伦理在跨国经济活动中备受关注,比如经济活动主体的信用水平是建立商业关系的依据之一。所以,中国要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就必须要以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为指导,根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理念不断创新经济伦理思想,更好的解决经济活动中的新问题,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伦理建设。
一、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阐述
马克思以现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最基本出发点,进一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现象与本质深入的了解,由此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非道德性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伦理关系还进行了理想化的描述,由此也阐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的一般原则。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伦理的批判。
1、资本原始积累是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条件,因此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和揭露。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奴役、劫掠、杀戮、是当时征服殖民地等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要完成这个过程,就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开来,也就是将生产与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的同时,将人民群众转演变为劳动贫民。针对这与社会伦理想违背的资本积累过程,马克思在著作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来到这个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与肮脏的东西。”
2、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需要完成这一过程就必须将劳动力转换成商品。而在这过程中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们资本创造的牺牲者。资本家正是凭借着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一直获取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使资本主义所有权规律演变成资本主义的占有权规律。
3、马克思还通过对剩余价值生产基本方法揭露了表面平等所掩饰的资本对雇佣劳动者压榨劳动力的本质。它使人们脱离了封建思想的本质,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用公开的、直接的、无耻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封建宗教幻想掩盖着的剥削。马克思在著作中以通过对以商品概念与等价交换原则深刻揭开了宣扬自由、平等、博爱和正义所构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假面具。
4、马克思在著作中对所谓的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进行了充分的揭露。他在书中明确阐述:“工资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种东西,因为它不是劳动的价值与价格,而只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一种隐蔽形式。从批判并揭开了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公平与合理性的面具,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为广大劳动者真正利益的革命情怀。
(二)商品经济中经济伦理的一般原则阐释。
马克思对经济伦理思想的概括是全面而深刻的,表现在他对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反道德性的意见外,还全面的描述了商品经济形态中的一般经济伦理思想,由此将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系统的框架完美的建构了出来。
1、马克思在著作中曾说道:“平等是商品经济社会最重要的一项相互关系准则”。 产生掠夺和强制的原因是没有对等的自由交换,因为根本就没有平等。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与昔尼克派,它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灵魂与肉体去和任何别的商品交换”,“他们所交换的商品作为交换价值而言也许是等价物,或者应该当作等价物。”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奉行的是交换主体的平等与交换对象的等价,这一双重原则就是人们处理经济关系的最基本准则。
2、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应遵循伦理道德原则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自由。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监护人必须拥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在这些人与人发生的关系中,所以,两者意志相同,才能完成交换”。也正因为这个道理,马克思也特别强调了商品的流通过程的性质决定了经济主体的自由地位和自由观念,更加的体现出自由不仅拥有法律的维护也是符合道德伦理的一个经济行为的有效准则。
3、约束和规范人们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伦理的最有效原则就是竞争。第一,竞争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主要形式。第二,竞争直接关系到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切身利益和命运因为它是调节市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力量。为此,马克思说“竞争规律作为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一种外部强制力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表现出残酷无情的优胜劣汰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天地。
二、经济伦理与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联系
经济伦理不仅可以将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也可以让人们把握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精神。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中可以反映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非道德性批判、对经济活动一般原则的深入挖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精神的源泉。经济伦理在经济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由资源经济向人力经济演变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并且这种转化的趋势也变相的证明了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日益密切了起来,也日益突出了伦理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由此经济伦理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的地位也提升到了一定的层次。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一定要结合实际,坚持经济伦理原则,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合理定位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撞,在实践中发展经济伦理的思想。由于古典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中还存在着恶性竞争和欺骗等道德沦丧的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规范势在必行,良好的经济伦理思想,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批判损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切不良行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的和谐社会建设。
三、加强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伦理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套实际有效的制度伦理框架来协调人们的利益冲突。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性,关于商品经济伦理原则的一般论述,为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伦理建设作了科学揭示与指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加强经济制度伦理建设。
(一)完善公平竞争环境。
没有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竞争缺乏公平性,就难以维持社会规则,对社会和谐将起到副作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尽管我们在完善和规范市场竞争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却只是雏形,政府垄断与市场垄断共同存在着,对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形成了障碍。所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应该先从制度上下手,使公平竞争环境得到完善,是迫在眉睫的建设任务。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也是制度伦理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建设应有的必要内涵。我国在创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将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全面的完善,将其实现社会公平、化解社会风险的积极作用完美的展现出来,把健全与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将二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社会成员的平等地位将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展现出来,也是经济建设必要的前提。
(三)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1、将政府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全面的展现出来。政府信用作为社会的第一信用,也可以说整个社会的信用都是在政府信用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政府要积极的强化自己的职能,增强政府服务人民的意识,将政府履行职能的公正性和效率性提高一个层次,也将政府的信用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适当的努力。
2、要将企业改革做到位,将社会信用建设的基础打牢。同时将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不断地细化,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也应该得到适当的调整,决不应自己管理体系的漏洞而导致的信用风险。第三,要将个人信用建设放在重点,将社会信用主体的价值完美地体现出来。
(四)缩小贫富差距。
将分配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使社会人员之间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而引发的矛盾得到缓解,不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本质需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重点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中的行业、企业、群体、阶层、体制内外间的收入差距。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一直坚持下去的同时,充分利用税收、财政、工资等再分配工具从制度上进行根本的调节。改革与完善各种财政分配并且将支付的运行机制进行有效的转移,各层次财政分配主体的分配行为也实施有效的限制管理,将公众共享法律机制推行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去。□
(作者:山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在读)
参考文献:
[1]张云飞.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5) .
[2]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中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对使用该教材的建议.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5) .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贾松青.马克思主义永具生命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关键词 马克思 经济伦理 制度伦理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阐述,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加强对经济活动的规范,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虽然是对19 世纪的研究成果,反映当时社会的现状,但它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对经济和伦理关系做了描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的根本依据。马克思对经济制度、经济主体和经济关系的阐述,能够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发展中的多种问题,对建立经济合理的经济制度具有指导性。目前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在社会改革中,当涉及到利害关系时,市场经济的弊端显露无疑,深刻表现在破坏经济秩序的道德低下的现象,说明中国市场经济中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伦理体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作为世界开放经济的参与者,中国经济活动的主体面对国外的管理理念、科学技术和经济法律法规显得不太适应,尤其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的道德伦理实践中也是如此,作为经济活动的软约束,伦理在跨国经济活动中备受关注,比如经济活动主体的信用水平是建立商业关系的依据之一。所以,中国要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就必须要以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为指导,根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理念不断创新经济伦理思想,更好的解决经济活动中的新问题,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伦理建设。
一、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阐述
马克思以现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最基本出发点,进一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现象与本质深入的了解,由此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非道德性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伦理关系还进行了理想化的描述,由此也阐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的一般原则。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伦理的批判。
1、资本原始积累是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条件,因此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和揭露。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奴役、劫掠、杀戮、是当时征服殖民地等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要完成这个过程,就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开来,也就是将生产与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的同时,将人民群众转演变为劳动贫民。针对这与社会伦理想违背的资本积累过程,马克思在著作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来到这个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与肮脏的东西。”
2、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需要完成这一过程就必须将劳动力转换成商品。而在这过程中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们资本创造的牺牲者。资本家正是凭借着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一直获取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使资本主义所有权规律演变成资本主义的占有权规律。
3、马克思还通过对剩余价值生产基本方法揭露了表面平等所掩饰的资本对雇佣劳动者压榨劳动力的本质。它使人们脱离了封建思想的本质,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用公开的、直接的、无耻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封建宗教幻想掩盖着的剥削。马克思在著作中以通过对以商品概念与等价交换原则深刻揭开了宣扬自由、平等、博爱和正义所构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假面具。
4、马克思在著作中对所谓的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进行了充分的揭露。他在书中明确阐述:“工资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种东西,因为它不是劳动的价值与价格,而只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一种隐蔽形式。从批判并揭开了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公平与合理性的面具,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为广大劳动者真正利益的革命情怀。
(二)商品经济中经济伦理的一般原则阐释。
马克思对经济伦理思想的概括是全面而深刻的,表现在他对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反道德性的意见外,还全面的描述了商品经济形态中的一般经济伦理思想,由此将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系统的框架完美的建构了出来。
1、马克思在著作中曾说道:“平等是商品经济社会最重要的一项相互关系准则”。 产生掠夺和强制的原因是没有对等的自由交换,因为根本就没有平等。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与昔尼克派,它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灵魂与肉体去和任何别的商品交换”,“他们所交换的商品作为交换价值而言也许是等价物,或者应该当作等价物。”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奉行的是交换主体的平等与交换对象的等价,这一双重原则就是人们处理经济关系的最基本准则。
2、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应遵循伦理道德原则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自由。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监护人必须拥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在这些人与人发生的关系中,所以,两者意志相同,才能完成交换”。也正因为这个道理,马克思也特别强调了商品的流通过程的性质决定了经济主体的自由地位和自由观念,更加的体现出自由不仅拥有法律的维护也是符合道德伦理的一个经济行为的有效准则。
3、约束和规范人们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伦理的最有效原则就是竞争。第一,竞争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主要形式。第二,竞争直接关系到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切身利益和命运因为它是调节市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力量。为此,马克思说“竞争规律作为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一种外部强制力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表现出残酷无情的优胜劣汰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天地。
二、经济伦理与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联系
经济伦理不仅可以将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也可以让人们把握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精神。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中可以反映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非道德性批判、对经济活动一般原则的深入挖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精神的源泉。经济伦理在经济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由资源经济向人力经济演变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并且这种转化的趋势也变相的证明了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日益密切了起来,也日益突出了伦理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由此经济伦理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的地位也提升到了一定的层次。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一定要结合实际,坚持经济伦理原则,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合理定位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撞,在实践中发展经济伦理的思想。由于古典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中还存在着恶性竞争和欺骗等道德沦丧的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规范势在必行,良好的经济伦理思想,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批判损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切不良行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的和谐社会建设。
三、加强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伦理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套实际有效的制度伦理框架来协调人们的利益冲突。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性,关于商品经济伦理原则的一般论述,为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伦理建设作了科学揭示与指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加强经济制度伦理建设。
(一)完善公平竞争环境。
没有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竞争缺乏公平性,就难以维持社会规则,对社会和谐将起到副作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尽管我们在完善和规范市场竞争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却只是雏形,政府垄断与市场垄断共同存在着,对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形成了障碍。所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应该先从制度上下手,使公平竞争环境得到完善,是迫在眉睫的建设任务。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也是制度伦理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建设应有的必要内涵。我国在创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将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全面的完善,将其实现社会公平、化解社会风险的积极作用完美的展现出来,把健全与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将二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社会成员的平等地位将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展现出来,也是经济建设必要的前提。
(三)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1、将政府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全面的展现出来。政府信用作为社会的第一信用,也可以说整个社会的信用都是在政府信用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政府要积极的强化自己的职能,增强政府服务人民的意识,将政府履行职能的公正性和效率性提高一个层次,也将政府的信用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适当的努力。
2、要将企业改革做到位,将社会信用建设的基础打牢。同时将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不断地细化,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也应该得到适当的调整,决不应自己管理体系的漏洞而导致的信用风险。第三,要将个人信用建设放在重点,将社会信用主体的价值完美地体现出来。
(四)缩小贫富差距。
将分配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使社会人员之间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而引发的矛盾得到缓解,不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本质需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重点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中的行业、企业、群体、阶层、体制内外间的收入差距。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一直坚持下去的同时,充分利用税收、财政、工资等再分配工具从制度上进行根本的调节。改革与完善各种财政分配并且将支付的运行机制进行有效的转移,各层次财政分配主体的分配行为也实施有效的限制管理,将公众共享法律机制推行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去。□
(作者:山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在读)
参考文献:
[1]张云飞.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5) .
[2]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中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对使用该教材的建议.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5) .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贾松青.马克思主义永具生命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