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手机上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有为的便利,但也为谣言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渠道。因此,强化网络谣言的监管机制,强化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危机预警,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亟待研究的新课题,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打击;网络谣言;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628835
一、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
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小而言之,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
网络谣言是谣言在融媒体时代下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依靠,进而传播谣言。网络谣言的恶意传播会直接影响社会生活,而且网络谣言编造者大多深谙群体的特性,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字眼吸引受众,用极具煽动性的言论煽动群体感情,谣言类型则是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常识类谣言。比如:手机SIM卡会被诈骗电话复制并被窃听等。这一类谣言往往硬伤比较明显,但因为多数人不具有分辨这些谣言的知识储备,因此会选择“宁可信其有”。
二是伴随突发事件而大量出现的谣言。因为事发突然,现场情况又比较混乱,所以信患也真假不一,很多人经常会选择先转发再求证,一旦有人恶意传谣,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比较广泛。
三是恶意编造发泄不满情绪的谣言。此类谣言编造者有的是为了博取眼球,有的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甚至有的谣言只不过是想恶搞一下试试网络的效果。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出于各種目的有意制造重大谣言,造成社会恐慌。
此外,有专家表示,在自媒体时代,不少政府部门遇到突发事件时依然抱着“捂盖子”的想法,没有及时公开真实信息,这也给了谣言制造者可乘之机,使得真相在起跑线上就与谣言存在时间差。
二、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网络谣言借助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数字化等特点。影响力强、危害极大,人们对谣言信息的意见在社会群体的持久互动中趋同了,影响力和破坏程度达到最大。可见,网络谣言的产生、扩散,有其网络环境、政府监管及法律法规等深层次因素,很多时候是多方面原因综合起作用。一是基础素质教育不足,民众对网络谣言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易受外界干扰,让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二是网络平台管理乏力,当前对于网络信息缺乏明确、统一、规范、细致的法律条文,导致违法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处罚依据,违法成本较低。三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一些个人和公众号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吸引眼球,专门编造一些不实的内容进行推广营销。
三、打击网络谣言的对策
1.制定规范与标准。将职业道德纳入法治化轨道,对可量化的职业道德行为内容进行量化,重点打击网络谣言等有违公序良俗的行为,增加违法成本。此外,通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制定科学、精简、具体的职业道德基本标准,完善信息发布审核监督机制,对从业人员的行为加以约束,净化网络信息发布环境。
2.健全监督举报机制。不断壮大网警队伍,引进关键词搜索、拦截等先进技术,加大对网络信息的审核力度,筛除不良信息,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此外,拓宽外部监督渠道,对损害民众合法权益的媒体平台实时举报,倒逼自媒体平台规范信息发布,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3.政府要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在发生谣言时,政府机构要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信息,用尽可能详实、清晰的事实证据阐释事件的来龙去脉,澄清迷惑,取信于民,加强与民众的沟通管理对政府遏制网络谣言至关。因此,政府机构应尽快熟悉和掌握网络工具,熟悉其运作规律。同时,主流媒体是重大突发事件发布的主要通道,要承担起舆论引导功能、整合社会信息功能。面对泛滥的网络谣言,人们更愿意获得真实权威的解读,主流媒体有责任发出鲜明的声音。
总之,在这个开放文明的时代,提升运用制度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能力,要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对重大事件、决策信息公开,让受众信任政府,从源头上消除社会恐慌和网络谣言的产生;对于媒体,要第一事件公开和回应受众的疑惑,不仅使谣言的扩散速度减小,也增强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同时按照规定发布权威信息,拆除谣言:最后强化信息传播规范。
关键词:打击;网络谣言;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628835
一、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
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小而言之,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
网络谣言是谣言在融媒体时代下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依靠,进而传播谣言。网络谣言的恶意传播会直接影响社会生活,而且网络谣言编造者大多深谙群体的特性,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字眼吸引受众,用极具煽动性的言论煽动群体感情,谣言类型则是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常识类谣言。比如:手机SIM卡会被诈骗电话复制并被窃听等。这一类谣言往往硬伤比较明显,但因为多数人不具有分辨这些谣言的知识储备,因此会选择“宁可信其有”。
二是伴随突发事件而大量出现的谣言。因为事发突然,现场情况又比较混乱,所以信患也真假不一,很多人经常会选择先转发再求证,一旦有人恶意传谣,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比较广泛。
三是恶意编造发泄不满情绪的谣言。此类谣言编造者有的是为了博取眼球,有的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甚至有的谣言只不过是想恶搞一下试试网络的效果。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出于各種目的有意制造重大谣言,造成社会恐慌。
此外,有专家表示,在自媒体时代,不少政府部门遇到突发事件时依然抱着“捂盖子”的想法,没有及时公开真实信息,这也给了谣言制造者可乘之机,使得真相在起跑线上就与谣言存在时间差。
二、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网络谣言借助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数字化等特点。影响力强、危害极大,人们对谣言信息的意见在社会群体的持久互动中趋同了,影响力和破坏程度达到最大。可见,网络谣言的产生、扩散,有其网络环境、政府监管及法律法规等深层次因素,很多时候是多方面原因综合起作用。一是基础素质教育不足,民众对网络谣言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易受外界干扰,让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二是网络平台管理乏力,当前对于网络信息缺乏明确、统一、规范、细致的法律条文,导致违法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处罚依据,违法成本较低。三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一些个人和公众号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吸引眼球,专门编造一些不实的内容进行推广营销。
三、打击网络谣言的对策
1.制定规范与标准。将职业道德纳入法治化轨道,对可量化的职业道德行为内容进行量化,重点打击网络谣言等有违公序良俗的行为,增加违法成本。此外,通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制定科学、精简、具体的职业道德基本标准,完善信息发布审核监督机制,对从业人员的行为加以约束,净化网络信息发布环境。
2.健全监督举报机制。不断壮大网警队伍,引进关键词搜索、拦截等先进技术,加大对网络信息的审核力度,筛除不良信息,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此外,拓宽外部监督渠道,对损害民众合法权益的媒体平台实时举报,倒逼自媒体平台规范信息发布,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3.政府要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在发生谣言时,政府机构要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信息,用尽可能详实、清晰的事实证据阐释事件的来龙去脉,澄清迷惑,取信于民,加强与民众的沟通管理对政府遏制网络谣言至关。因此,政府机构应尽快熟悉和掌握网络工具,熟悉其运作规律。同时,主流媒体是重大突发事件发布的主要通道,要承担起舆论引导功能、整合社会信息功能。面对泛滥的网络谣言,人们更愿意获得真实权威的解读,主流媒体有责任发出鲜明的声音。
总之,在这个开放文明的时代,提升运用制度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能力,要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对重大事件、决策信息公开,让受众信任政府,从源头上消除社会恐慌和网络谣言的产生;对于媒体,要第一事件公开和回应受众的疑惑,不仅使谣言的扩散速度减小,也增强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同时按照规定发布权威信息,拆除谣言:最后强化信息传播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