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场议论文写作离不开素材运用。素材有新有旧,考场写作多追求新鲜素材,因为这样可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然而一味追求新鲜素材并不可取,且容易犯下本末倒置的错误。素材本身的新与旧永远不是判断素材优劣的标准,贴切才是第一位的。经典作品中的经典素材,只要联引得当、运用贴切,能结合新的表达语境加以转化翻新,就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极大触动读者心灵,引发共鸣。
写作素材的转化翻新,可以是人物形象、历史现象、典型事件。例如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形象,到了唐代杜牧《题乌江亭》中,是“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到了北宋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中,是“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而在李清照《夏日绝句》中,则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见同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在不同作者笔下,具有不同的翻新表达,寄托了不同的情感与观点。
在考场作文中,不少同学喜欢运用《红楼梦》中的素材,而且不必担心会发生选材上的“撞衫”事件。这是因为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往往常用常新。例如刘姥姥这个人物,通常用来表达农村妇女进城后眼花缭乱、手足无措等窘态,但也可以另辟蹊径,转化翻新表达出新的意趣来:
那一夜的贾府,除了财富珠宝,更有了真正的快乐———属于人生的乐趣。刘姥姥知足,所以她快乐。第一次进大观园,她深受贾母等人的喜爱,凤姐更因看出贾母对她的欣赏而给了她一笔为数不少的钱财;刘姥姥拿着钱财高兴地回家了,也不曾再借机去贾府揩一层油水。刘姥姥知恩图报,在贾府衰败、无人支撑大局时,她接了善良的巧姐儿回乡下,并为她觅得一桩良缘,使她免受贾府败亡的牵连。这就是刘姥姥,富有生命力、善良淳朴、俏皮慧黠、智慧豁达的刘姥姥!刘姥姥是我看《红楼梦》时最喜欢的人物,因为她比常人少了一分心机,多了一分长者经岁月洗练后的智慧。
(节选自《有一种智慧叫大智若愚》)
再如尽人皆知的“魏晋风度”,按通常的看法有三个标志:一是出身要高贵,其家族必须是“士族”;二是长得要俊俏漂亮,如美男子何晏面容白皙,人称“敷粉何郎”,杜弘治则“面如凝脂,眼如点漆”;三是要善于清谈,可以就一些问题析理问难,要语出惊人。在今天,结合当下的价值观,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魏晋风度”呢?
对“魏晋风度”,我这样看:把出身绝对化是绝对错误的,类似于今天的“圈子”。若只局限于单纯的人际交往,倒也无可厚非,但若将其无限延展至社会层面,如官员选拔、人才聘用等方面,其副作用就相当严重了。
魏晋时代的“男色审美观”过于阴柔且病态。一帮衣食无忧的人,不想办法折腾点儿事怎么打发时间呢?吃五石散,穿宽松的华服,这样的畸形生活,与不少作品中所讽刺的富人们豪华奢靡的生活方式颇有几分相似。炫富、空虚、病态,居然成了“风度”,成了“范儿”!这样的时代还会有活力吗?
(节选自《“魏晋风度”诊断》)
这篇文章从“魏晋风度”入手,落脚于现实生活,字里行间充溢着浓浓的忧患意识。考生对魏晋历史相当熟悉,且有自己的判断。能把书读活,相关材料信手拈来,转化翻新表述得当,这是读书和表达的较高境界。
写作素材的转化翻新,也可以是名篇名句或名人名言。例如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写了一句话:“让他们管我叫疯子吧,我还疯得不够,所以得不到他们的赞许。”对这句话,我们通常理解为堂吉诃德是一个被讽刺的对象,正因为他的言行与现实社会不相符,才令大家觉得他已疯得无药可救了。他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遭受嘲笑却不以为意,仍然“傻乎乎”地踏上这条异想天开之路。然而,也恰恰因为堂吉诃德选择了坚持,且不理睬他人的嘲笑,才使他具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无畏精神。不管结果如何,做想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个角度,对堂吉诃德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有了转化翻新的表达空间。
我想作者并不仅仅把堂吉诃德当成讽刺的对象,让他成为一个被讽刺者。堂吉诃德对桑丘说:“让他们管我叫疯子吧,我还疯得不够,所以得不到他们的赞许。”或许,让读者看到喜剧背后的悲情色彩才是作者的本意。
这让我联想到周星驰的电影。周星驰的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如《堂吉诃德》一样,好的喜剧是可以让人流泪的。《唐伯虎点秋香》是一部爱情、理想和现实激烈冲突的影片。影片中唐伯虎的人生矛盾冲突,让我想起佩索阿所说的“我只是一座桥,架设在我之所无与我之所愿之间”。大概堂吉诃德也愿成为一座桥,架在他所希冀的和平和谐、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和现实之间吧!
(节选自《讽刺与被讽》)
这篇文章对堂吉诃德的理解不停留于表象,而是立足于作家的创作意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堂吉诃德,更了解到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作者由堂吉诃德联想到周星驰的电影,引用佩索阿的话,表达了人们对超越现实的梦想追求者的态度,表明“小人物”确有诸多毛病和缺点,但他们勇于冒险和拼搏。堂吉诃德行为的不合理性正是现实世界荒诞不合理性的映射。堂吉诃德是疯子吗?也许是,但那只是与那些所谓“清醒的人”的疯狂形式不同罢了。堂吉诃德因为自己的疯癫行为而遭受他人嘲笑,而我们在生活中也时常会因不切实际的理想追求而被旁人嘲笑。这视角使得经典作品的经典素材超越了时空,有了崭新的表达。
写作素材的转化翻新,除以上所述人物形象、典型事件、名人名言等类型外,还有许多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近几年流行的《经典咏流传》《朗讀者》《一封家书》《一本好书》《中国诗词大会》《故事里的中国》等经典可视化节目,或是经典再现,或是改编重现,或是老歌新唱,或是古今联袂,表达角度不一,表现形式多样,但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让经典文化发出时代新声,在新时代发展中更加有所作为。这才是考场写作中经典素材转化与翻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