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被艺术和历史永远铭记的名字——毕加索,在灿若星海的油画作家中留下了无可比拟的闪耀痕迹,在艺术思想、作品流传、风格嬗变等多个方面,与其比肩者屈指可数。毕加索的人物塑造在图形构成、反映主题、历史分期、返璞归真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本文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毕加索的人物塑造风格进行评析,为研究大师的艺术发展勾勒出粗线条的轨迹。
关键词:毕加索 人物画 几何空间 自然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毕生致力于创造风格变化,善于推陈出新的毕加索,极力汲取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把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民族艺术等多方面艺术的营养,吸纳于自己的艺术生命之中。毕加索的绘画以形式上的夸张、变形、抽象、异化手法,表现人物心理和社会的关系,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语言,使他的作品成为世界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 超越视觉的空间营造
毕加索的人物塑造肆意泼洒,不拘一格,在线条勾勒方面,追求用神似来表达自己思想和主体,如果从传统角度去认识毕加索的空间划分,则根本无法理解超越空间概念的经典。从貌似支离破碎、纷乱复杂的线条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物塑造的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出乎意料之外的惊叹和意料之中的赞许。
1 平面线条反映的多维空间
毕加索人物塑造的线条,一直是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的典型代表。作为超乎前人的创造风格,立体主义的画风实是滥觞于斯。在毕加索之前的绘画创作中,人物的展示一直是严格遵守西方传统绘画手法,从平面展示一个维度,在画面上直入眼帘的是人的正面、侧面、背面的一个形象,如果需要展示多个维度,那么一定要从正方体三面视角的方法,去形成立体的感觉。这也是我们习惯的空间认知,也一直是人物和场景设计的基本法则。
而人物塑造在毕加索的空间表现方式中,完全被颠覆了。用一个平面来展示多维的空间和角度,这正是大师的过人之处和独特风格。毕加索往往用空间重叠,多维同面的手法来实现画面的统一。较为典型的,也是第一个立体主义风格的经典作品《卡威龙少女》就是最好的例证。在这幅作品中,毕加索一直追求的平面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五个裸女为主体的《卡威龙少女》,把毕加索的平面立体主义直观地描述出来。一反过去传统画家恪守的只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和物,而是运用全新的方式,把几个角度看到的事物,用别列或重叠的方式展现出来。过去的画家都是把正面无法看见的事物省略,而毕加索的多维观察和描绘,则完全可以称之为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在这幅作品中,也有着凸凹不平的立体感,但是这种凸凹感运用类似浮雕的手法,把多个维度的平面在一个表面上统统地描绘出来。毕加索的这种超越时代的创作手法,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开始为同行所接受,由最开始只有年轻画家布拉克推崇,而后慢慢地扩散到整个群体。最后这种能够表现思维空间的经典作品,开始以“小立方体”风格为社会广泛认可。
2 破碎与整合的矛盾中形成经典
毕加索不仅在使用线条表现空间时有着过人之处,在表现人物机体的规则上,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体系,并为后世追随者奉为圭臬。从审美和画面完整性两个角度去观察毕加索的人物作品,毕加索人物机体塑造特点被称之为“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毕加索既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规则的破坏者。在他的大多作品中,用原始艺术的力量去摧毁古典审美,成为这个前野兽派画家的鲜明个性和特征。
用类似玻璃碎片的不规则拼凑来表现画面主题,也许是最好的评语。毕加索习惯于用不同的片段来表现多维的空间,而且就连人体的有机完整性和延续性在他的世界里也有了不同的解读。然而,抛去表面的杂乱无序,在理解作者需要表达的思想和审美视角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用想象力可以粘和的唯美画面。扭曲的肢体和面孔,其实是多维角度的平面组合结果。解读毕加索作品的最好方法,或许就是让观众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个固执、人性化而且才华横溢的男人,而不是要求他迎合习惯于传统的审美世界。
3 “以丑为美”的心曲解读
发现并加入野兽派画家群体之后,毕加索的绘画在线条、色彩和空间的表现上都更加狂野和张扬。而他的画面人物造型也出现了最初令人惊讶和无法接受的“丑陋”。过于粗壮的腰肢,肥硕的乳房,畸形的五官,粗鄙的颜色、凌乱的布局、错位的肢体比例,无处不显示着悖驳协调和叛离审美。毕加索的人物画内容多以女人为主,可是这些女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却是毫无魅力可言,野兽一样的人物造型总是显得与主流审美格格不入。从《卡威龙少女》、《闺阁》、《两个立着的裸女》到《海滩上奔跑的夫人》,没有一个人物的形象在第一时间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是,经典的魅力和价值就在于经得起时间和审美的双重考验。在貌似丑陋的线条勾勒中,“丑陋”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展现作家心目中最为美丽的形象。毕加索不在乎把客观事物的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而是追求把这种客观存在融入画面的生命之中,至于形式上的东西在这里并不重要。夸张的人物造型,其实是在表现毕加索人物最美的人体部分,既然是美的事物,就应该让他们完全展示出来,以最为直观和直接的方式存在。所谓“丑陋”,是因为我们对于毕加索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深入,当我们理解狂热追求美的形象和事物,尤其是人体美的毕加索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丑陋”正是美的极致夸张和表现。用突破常规的手法表现美的手法,正是毕加索的独到之处。
二 绚烂多彩的成长历程
每一个画家的创作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和时期特征。毕加索的发展轨迹或许是最庞杂善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的绘画风格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而且纵观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尤以人物画为标志,有着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历史阶段,这种风格变化的标志也有着诗歌一样美丽的标签,也许彩虹是毕加索人物绘画风格阶段转变得最为贴切的写照。在毕加索的绘画风格方面,后世用颜色渐变来加以划分。每一时期都有着最具代表性的颜色与之同行。
1 蓝色粉红色时期
早在1907年以前,毕加索就初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由于习惯使用的色调和艺术生命成长的阶段,人们用蓝色和粉红色来形容这一时期的特征。最初的蓝色代表作品反映的是年轻作家刚刚进入绘画界后,对于艺术创造的彷徨、无助与苦闷,这里展现的是作家年轻稚嫩的艺术生涯从懵懂开始出发。这种风格在其著名的代表作《卡威龙少女》中可以追寻到痕迹,蓝色的背景成为这幅名作的一个符号。在稍后的一段时间里,逐渐成长的毕加索开始进入粉红时期,从懵懂开始走向稚嫩的成长阶段。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开始相对成熟起来,由最初的苦闷、彷徨和绝望,向着艺术创作的满足和希望走去。后期代表作品《梳妆》中,画面运用了大量的暖色——浅黄和温柔的色调——粉红。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难分析出,作者对于艺术的追求和人生幸福的认识开始出现积极的意味。柔和的风格成为处于艺术生命青春期的毕加索积极奋进、幸福欢快的写照。
2 黑色时期
黑色时期是毕加索人物绘画风格转变的一大重要标志。从这一时期,毕加索的创作有着更多的成熟和写实,开始更多地着笔于现实生活。从蓝色时期到粉红色时期,过渡到黑色时期,是毕加索开始接触和融入野兽派的肇始,受野兽画派的影响,毕加索这时开始接触非洲黑色版画,并为其强烈吸引,绘画风格开始出现重大转变。洗尽胭脂颜色,取而代之的是黑褐深暗的色调。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就是闻名遐迩的《斯坦因画像》。这幅作品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个人的机体,作者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进行表现。斯坦因的手部是写实的描绘,而面部的设计却是体现了土著人面具式的形象,以至于与斯坦因本人根本不像。这种创作方式也让毕加索的同行和朋友们感到难以接受,对其进行批评和指责。但是毕加索的画作总是要在多年以后才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纳。几十年过去后,世人开始慢慢解读出《斯坦因画像》其实是用神似的手法表达了人物的精神内涵,舍弃的是直观的视觉形象。这一时期的毕加索已经逐步成熟,开始进入艺术生命的青年期。
3 透明时期
以黑色时期作为跳板,毕加索的艺术巅峰开始到来,这位天才的艺术家用常人无法理解的手法,把立体主义引入绘画之中,这一创举也就成为了西方现代美术史的一个转折点。从线条到颜色的转变,再到空间的营造,毕加索的创作风格让人叹为观止。极具创造力的毕加索,用狂热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惊世骇俗的理念,把传统古典美学的规则打破,用平面营造的立体空间,把色彩推放到次要的位置,用透明的零碎玻璃片来展现艺术主体和思想。在这个范畴内,颜色变成透明,而毕加索使用的道具就是《卡威龙少女》。
三 在性的表现中追逐艺术的最高点
毕加索的绘画作品中,人物形象占据重要位置,而女人的位置又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并且这些女人的形象又几乎无一例外的以裸体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对于性的追求和狂热,在毕加索的作品里表露无遗,而毕加索也从不掩饰和回避这一点。最能反映毕加索态度的一句话就是“想做爱,就去做爱!”(Cuando tengas ganas de joder,jode!)把性爱作为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是毕加索的画作特点之一。
1 以性作为创造的灵感和题材
始终保持旺盛精力的毕加索,把生活中关于性的主体用自己的笔进行了深刻的描画。毕加索的人物绘画作品中,裸体作为一个显要的标志存在着。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裸体女性。我们可以列举一系列的作品名字《卡威龙少女》、《闺阁》、《梳妆》、《站立的裸女》、《两个坐着的裸女》、《两个裸女》等等。可以说有人把毕加索的绘画看做是色情画作,不无道理。不过客观地分析,称之为情色作品或许更为贴切。年轻的毕加索在感情和生理欲望方面的追求是极为强烈的,这种趋势一直长久地保持着,而这也是毕加索旺盛艺术生命力得以保持的不竭动力之一。
2 七个女人的故事
毕加索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始终没有缺乏女性的身影。在毕加索的艺术生命中,有七个重要的女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她们最主要的也是完全相同的影响,就是对毕加索的绘画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并激发了创作的欲望。毕加索的许多作品也是以这些女性作为模特和样本创作的。人物创作与七个女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也有人用不同的女性进行划分。费尔南德·奥莉维对应的是粉红色的玫瑰时期;奥尔佳·柯克洛娃与新古典主义时期;玛丽·泰雷兹与超现实主义时期;多拉玛尔与旷世名作《格尼尔卡》;弗兰丝娃·姬洛与如花的外形及绿与蓝冷色的和谐。
四 返璞归真
毕加索的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在八十高龄的时候仍然笔耕不辍。到了创作的成熟阶段,毕加索的人物绘画风格开始出现返璞归真的迹象。用自己的透彻视角去审视、表现、创作这个世界。
在毕加索晚年的艺术创作中,拟人化的动物和儿童成为主要题材。比如在《大自然的故事》中,作者就运用拟人的手法创造出形象各异的动物。两只神情各异的青蛙,分别展现的是木讷呆滞和活泼灵动;而高大的鸵鸟则是一脸的迷惑;最为传神的是酷似邻家老奶奶,一脸慈祥的蟾蜍,拟人的效果跃然纸上。
另一方面,以儿童为题材的作品也很有代表性。《捉龙虾的小男孩》、《帮家与小孩》等等。这些作品都表现着一个主题——童心。晚年的毕加索作品中一直充满着童真,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童趣盎然、韵味隽永的主题,反映出毕加索的自由艺术追求和试图重返童年纯真的渴望。
参考文献:
[1] 徐铁牛:《毕加索:构筑超越现实的魔幻世界》,《文艺报》,2007年。
[2] 刘君:《毕加索:天才总是惹人非议》,《世界文化》,2007年第3期。
[3] 珍尼特·霍布豪斯,封一函:《毕加索的裸体画》,《世界美术》,1989年第3期。
[4] 唐亚:《毕加索与〈亚威农少女〉》,《美术界》,2006年第8期。
作者简介:王清亮,男,1966—,河南省安阳市人,本科,
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关键词:毕加索 人物画 几何空间 自然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毕生致力于创造风格变化,善于推陈出新的毕加索,极力汲取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把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民族艺术等多方面艺术的营养,吸纳于自己的艺术生命之中。毕加索的绘画以形式上的夸张、变形、抽象、异化手法,表现人物心理和社会的关系,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语言,使他的作品成为世界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 超越视觉的空间营造
毕加索的人物塑造肆意泼洒,不拘一格,在线条勾勒方面,追求用神似来表达自己思想和主体,如果从传统角度去认识毕加索的空间划分,则根本无法理解超越空间概念的经典。从貌似支离破碎、纷乱复杂的线条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物塑造的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出乎意料之外的惊叹和意料之中的赞许。
1 平面线条反映的多维空间
毕加索人物塑造的线条,一直是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的典型代表。作为超乎前人的创造风格,立体主义的画风实是滥觞于斯。在毕加索之前的绘画创作中,人物的展示一直是严格遵守西方传统绘画手法,从平面展示一个维度,在画面上直入眼帘的是人的正面、侧面、背面的一个形象,如果需要展示多个维度,那么一定要从正方体三面视角的方法,去形成立体的感觉。这也是我们习惯的空间认知,也一直是人物和场景设计的基本法则。
而人物塑造在毕加索的空间表现方式中,完全被颠覆了。用一个平面来展示多维的空间和角度,这正是大师的过人之处和独特风格。毕加索往往用空间重叠,多维同面的手法来实现画面的统一。较为典型的,也是第一个立体主义风格的经典作品《卡威龙少女》就是最好的例证。在这幅作品中,毕加索一直追求的平面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五个裸女为主体的《卡威龙少女》,把毕加索的平面立体主义直观地描述出来。一反过去传统画家恪守的只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和物,而是运用全新的方式,把几个角度看到的事物,用别列或重叠的方式展现出来。过去的画家都是把正面无法看见的事物省略,而毕加索的多维观察和描绘,则完全可以称之为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在这幅作品中,也有着凸凹不平的立体感,但是这种凸凹感运用类似浮雕的手法,把多个维度的平面在一个表面上统统地描绘出来。毕加索的这种超越时代的创作手法,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开始为同行所接受,由最开始只有年轻画家布拉克推崇,而后慢慢地扩散到整个群体。最后这种能够表现思维空间的经典作品,开始以“小立方体”风格为社会广泛认可。
2 破碎与整合的矛盾中形成经典
毕加索不仅在使用线条表现空间时有着过人之处,在表现人物机体的规则上,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体系,并为后世追随者奉为圭臬。从审美和画面完整性两个角度去观察毕加索的人物作品,毕加索人物机体塑造特点被称之为“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毕加索既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规则的破坏者。在他的大多作品中,用原始艺术的力量去摧毁古典审美,成为这个前野兽派画家的鲜明个性和特征。
用类似玻璃碎片的不规则拼凑来表现画面主题,也许是最好的评语。毕加索习惯于用不同的片段来表现多维的空间,而且就连人体的有机完整性和延续性在他的世界里也有了不同的解读。然而,抛去表面的杂乱无序,在理解作者需要表达的思想和审美视角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用想象力可以粘和的唯美画面。扭曲的肢体和面孔,其实是多维角度的平面组合结果。解读毕加索作品的最好方法,或许就是让观众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个固执、人性化而且才华横溢的男人,而不是要求他迎合习惯于传统的审美世界。
3 “以丑为美”的心曲解读
发现并加入野兽派画家群体之后,毕加索的绘画在线条、色彩和空间的表现上都更加狂野和张扬。而他的画面人物造型也出现了最初令人惊讶和无法接受的“丑陋”。过于粗壮的腰肢,肥硕的乳房,畸形的五官,粗鄙的颜色、凌乱的布局、错位的肢体比例,无处不显示着悖驳协调和叛离审美。毕加索的人物画内容多以女人为主,可是这些女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却是毫无魅力可言,野兽一样的人物造型总是显得与主流审美格格不入。从《卡威龙少女》、《闺阁》、《两个立着的裸女》到《海滩上奔跑的夫人》,没有一个人物的形象在第一时间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是,经典的魅力和价值就在于经得起时间和审美的双重考验。在貌似丑陋的线条勾勒中,“丑陋”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展现作家心目中最为美丽的形象。毕加索不在乎把客观事物的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而是追求把这种客观存在融入画面的生命之中,至于形式上的东西在这里并不重要。夸张的人物造型,其实是在表现毕加索人物最美的人体部分,既然是美的事物,就应该让他们完全展示出来,以最为直观和直接的方式存在。所谓“丑陋”,是因为我们对于毕加索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深入,当我们理解狂热追求美的形象和事物,尤其是人体美的毕加索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丑陋”正是美的极致夸张和表现。用突破常规的手法表现美的手法,正是毕加索的独到之处。
二 绚烂多彩的成长历程
每一个画家的创作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和时期特征。毕加索的发展轨迹或许是最庞杂善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的绘画风格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而且纵观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尤以人物画为标志,有着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历史阶段,这种风格变化的标志也有着诗歌一样美丽的标签,也许彩虹是毕加索人物绘画风格阶段转变得最为贴切的写照。在毕加索的绘画风格方面,后世用颜色渐变来加以划分。每一时期都有着最具代表性的颜色与之同行。
1 蓝色粉红色时期
早在1907年以前,毕加索就初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由于习惯使用的色调和艺术生命成长的阶段,人们用蓝色和粉红色来形容这一时期的特征。最初的蓝色代表作品反映的是年轻作家刚刚进入绘画界后,对于艺术创造的彷徨、无助与苦闷,这里展现的是作家年轻稚嫩的艺术生涯从懵懂开始出发。这种风格在其著名的代表作《卡威龙少女》中可以追寻到痕迹,蓝色的背景成为这幅名作的一个符号。在稍后的一段时间里,逐渐成长的毕加索开始进入粉红时期,从懵懂开始走向稚嫩的成长阶段。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开始相对成熟起来,由最初的苦闷、彷徨和绝望,向着艺术创作的满足和希望走去。后期代表作品《梳妆》中,画面运用了大量的暖色——浅黄和温柔的色调——粉红。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难分析出,作者对于艺术的追求和人生幸福的认识开始出现积极的意味。柔和的风格成为处于艺术生命青春期的毕加索积极奋进、幸福欢快的写照。
2 黑色时期
黑色时期是毕加索人物绘画风格转变的一大重要标志。从这一时期,毕加索的创作有着更多的成熟和写实,开始更多地着笔于现实生活。从蓝色时期到粉红色时期,过渡到黑色时期,是毕加索开始接触和融入野兽派的肇始,受野兽画派的影响,毕加索这时开始接触非洲黑色版画,并为其强烈吸引,绘画风格开始出现重大转变。洗尽胭脂颜色,取而代之的是黑褐深暗的色调。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就是闻名遐迩的《斯坦因画像》。这幅作品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个人的机体,作者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进行表现。斯坦因的手部是写实的描绘,而面部的设计却是体现了土著人面具式的形象,以至于与斯坦因本人根本不像。这种创作方式也让毕加索的同行和朋友们感到难以接受,对其进行批评和指责。但是毕加索的画作总是要在多年以后才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纳。几十年过去后,世人开始慢慢解读出《斯坦因画像》其实是用神似的手法表达了人物的精神内涵,舍弃的是直观的视觉形象。这一时期的毕加索已经逐步成熟,开始进入艺术生命的青年期。
3 透明时期
以黑色时期作为跳板,毕加索的艺术巅峰开始到来,这位天才的艺术家用常人无法理解的手法,把立体主义引入绘画之中,这一创举也就成为了西方现代美术史的一个转折点。从线条到颜色的转变,再到空间的营造,毕加索的创作风格让人叹为观止。极具创造力的毕加索,用狂热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惊世骇俗的理念,把传统古典美学的规则打破,用平面营造的立体空间,把色彩推放到次要的位置,用透明的零碎玻璃片来展现艺术主体和思想。在这个范畴内,颜色变成透明,而毕加索使用的道具就是《卡威龙少女》。
三 在性的表现中追逐艺术的最高点
毕加索的绘画作品中,人物形象占据重要位置,而女人的位置又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并且这些女人的形象又几乎无一例外的以裸体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对于性的追求和狂热,在毕加索的作品里表露无遗,而毕加索也从不掩饰和回避这一点。最能反映毕加索态度的一句话就是“想做爱,就去做爱!”(Cuando tengas ganas de joder,jode!)把性爱作为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是毕加索的画作特点之一。
1 以性作为创造的灵感和题材
始终保持旺盛精力的毕加索,把生活中关于性的主体用自己的笔进行了深刻的描画。毕加索的人物绘画作品中,裸体作为一个显要的标志存在着。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裸体女性。我们可以列举一系列的作品名字《卡威龙少女》、《闺阁》、《梳妆》、《站立的裸女》、《两个坐着的裸女》、《两个裸女》等等。可以说有人把毕加索的绘画看做是色情画作,不无道理。不过客观地分析,称之为情色作品或许更为贴切。年轻的毕加索在感情和生理欲望方面的追求是极为强烈的,这种趋势一直长久地保持着,而这也是毕加索旺盛艺术生命力得以保持的不竭动力之一。
2 七个女人的故事
毕加索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始终没有缺乏女性的身影。在毕加索的艺术生命中,有七个重要的女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她们最主要的也是完全相同的影响,就是对毕加索的绘画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并激发了创作的欲望。毕加索的许多作品也是以这些女性作为模特和样本创作的。人物创作与七个女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也有人用不同的女性进行划分。费尔南德·奥莉维对应的是粉红色的玫瑰时期;奥尔佳·柯克洛娃与新古典主义时期;玛丽·泰雷兹与超现实主义时期;多拉玛尔与旷世名作《格尼尔卡》;弗兰丝娃·姬洛与如花的外形及绿与蓝冷色的和谐。
四 返璞归真
毕加索的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在八十高龄的时候仍然笔耕不辍。到了创作的成熟阶段,毕加索的人物绘画风格开始出现返璞归真的迹象。用自己的透彻视角去审视、表现、创作这个世界。
在毕加索晚年的艺术创作中,拟人化的动物和儿童成为主要题材。比如在《大自然的故事》中,作者就运用拟人的手法创造出形象各异的动物。两只神情各异的青蛙,分别展现的是木讷呆滞和活泼灵动;而高大的鸵鸟则是一脸的迷惑;最为传神的是酷似邻家老奶奶,一脸慈祥的蟾蜍,拟人的效果跃然纸上。
另一方面,以儿童为题材的作品也很有代表性。《捉龙虾的小男孩》、《帮家与小孩》等等。这些作品都表现着一个主题——童心。晚年的毕加索作品中一直充满着童真,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童趣盎然、韵味隽永的主题,反映出毕加索的自由艺术追求和试图重返童年纯真的渴望。
参考文献:
[1] 徐铁牛:《毕加索:构筑超越现实的魔幻世界》,《文艺报》,2007年。
[2] 刘君:《毕加索:天才总是惹人非议》,《世界文化》,2007年第3期。
[3] 珍尼特·霍布豪斯,封一函:《毕加索的裸体画》,《世界美术》,1989年第3期。
[4] 唐亚:《毕加索与〈亚威农少女〉》,《美术界》,2006年第8期。
作者简介:王清亮,男,1966—,河南省安阳市人,本科,
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