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含有巨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具有极佳的勘探潜力,其中平湖组沉积作为重要的含油气层,已成为近期油气勘探的聚焦点.孔雀亭地区为西湖凹陷研究程度较低的区块,对于该区域沉积相及其控制因素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基于钻井资料与三维地震资料对孔雀亭平湖组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并系统分析了全球海平面、区域构造、古气候、古地貌对研究区沉积微相演变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平湖组下段(包括平下下段、平下上段)以潮坪沉积为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只发育在源区附近,而平中段与平上段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潮坪沉积分布面积
【机 构】
: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南京 210098;中石化华东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分公司,南京 21009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含有巨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具有极佳的勘探潜力,其中平湖组沉积作为重要的含油气层,已成为近期油气勘探的聚焦点.孔雀亭地区为西湖凹陷研究程度较低的区块,对于该区域沉积相及其控制因素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基于钻井资料与三维地震资料对孔雀亭平湖组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并系统分析了全球海平面、区域构造、古气候、古地貌对研究区沉积微相演变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平湖组下段(包括平下下段、平下上段)以潮坪沉积为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只发育在源区附近,而平中段与平上段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潮坪沉积分布面积迅速降低.由平下段至平中段,随着相对海平面(全球海平面与区域构造综合效应)下降,辫状河三角洲向海方向发生进积.同时,平中段与平上段时期极高的CO2浓度使得大陆源区剥蚀量快速增加,大量沉积物随着河流输入至西湖凹陷,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向海推进.平下段与平中段早期的古地貌断陷发育较多,对辫状河三角洲的扩张存在限制作用,而经历了平中段大量沉积物充填之后,早期的洼陷逐渐被填平,从而平上段的辫状河三角洲可以大范围地向海方向发生推进,形成规模庞大的三角洲砂体沉积.
其他文献
针对远程教学、在线教育暴露的问题,利用“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有机融合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网络实时辅导3种教学方式,从在线课程建设、网络实时教学、学习考核评价和辅助性教学管理等4个方面进行具体设计,构建了远程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切实可行,能突破传统远程教学的局限,显著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高于一般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为详细了解京西生态涵养区日照情况,利用北京市门头沟、斋堂两个国家气象站1975–2019年逐日总云量、低云量、降水日数、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京西生态涵养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975–2019年间,京西生态涵养区年、月、日日照时数均呈西部山区多、东南平原少的特征,且两站日日照时数呈显著相关性,约80%的差值在?2~2 h范围.其中月均日照时数峰值出现在4–5月,谷值出现在11–12月,6月、9–10月减
以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为例,从在线教学技术、教学设计等方面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教学模式与方法,对比分析了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缺点.实践表明,与线下教学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课程目标的达成.
分析了“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离子平衡”主题内容,通过学生前测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认识存在着认识水平较低、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构建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离子平衡认识模型的方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类型、丰富认识角度、形成认识思路,从而使学生对主题内容的认识走向深入和系统.通过后测,分析了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反思,为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认识模型建构教学提供参考.
药物化学课程是药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高等院校中开展药物化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对提高药学拔尖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推动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药物化学课程全英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药物化学课程全英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做化学实验时要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步骤,谨记实验注意事项,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实验后果.但在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可以反复“试错”,在近乎真实的虚拟情境中感受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基于此,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的实验为例进行实验注意事项与试错结果的梳理.以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酒精灯的使用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为例进行试错教学的应用分析,发现在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试错”教学,能在树立学生安全意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围绕个性化学习的关键属性,构建了药学专业有机化学个性化学习路径,通过营造灵活的学习环境、生成学习者档案、“托底”与“培优”,引导不同学生通过差异化的学习路径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与时俱进,较好地实践了科研反哺教学.2020年,相关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
依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基于OBE教学理念,从知识储备、工程应用、整合创新、价值引领等4个维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实施项目设计驱动理论教学的内容改革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开展“三环四步”教学活动,对标工程认证构建全过程多元化考评体系,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全方位评价,并根据学生达成情况进行持续性改进,从而探索出一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的教学途径.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陆坡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研究区发现广泛发育的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Ds),表现为:①?弱振幅、低连续、杂乱或空白的地震反射特征且具有明显的侵蚀作用;②?在研究区体部和趾部区域发现大量侵蚀擦痕、逆冲推覆构造和挤压脊等内部结构;③?块体搬运沉积由于内部结构变形发育为逆冲推覆构造等,其表面形态往往呈连续的凸起与凹陷.研究区识别出两期MTDs(MTDs1和MTDs2)和一套浊流沉积,MTDs1所形成的长10~15?km、宽2~3?km的脊,改变了海底形态,阻碍了后期浊流沉积
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陆地暴露面积比现代增加将近一倍,该时期东南亚的碳汇能力是否比现代更强?本文利用GOSAT现代卫星数据集、实测碳密度数据集,对现代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陆表碳通量)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固碳能力相差较大,与地球系统模式的结果一致.本文基于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上植被分布类型的争议,为量化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暴露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陆表碳通量)的影响,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通用陆地模型(CLM4),以巽他陆架的植被、陆地面积为敏感条件进行了两组试验,考察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