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当今教学的必然趋势,它具有强大的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品德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适宜的、具有实效价值的教学情境,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融合,可以很大程度上革新教育观念、模式以及方法,也能在最有限的时间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学密度,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从而取得了高效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追求的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以经验为起点,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浸透品德教育。但是,由于在品德学科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现象和规律,它们超出了学生生活的感知范围,单靠一张嘴,一本书局限了教师所讲,教学手段比较单调,枯燥无味的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创设良好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与学有效性必要条件。在大量的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94%。这说明运用多感官的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变的轻松愉快,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状态。
运用信息技术进人品德课堂,是最便捷的方式,它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景,通过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呈现给学生,配上教师简练的讲解,就能使得枯燥的文字、图片变成了声形色兼具的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品德课堂。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加大信息容量
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是一个综合性课程,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品德教材里,几幅图片和简单文字表述就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只靠课本的内容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这就给教师留下难度和挑战,要使课堂真是实现高效,就必须补充大量的材料,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资源引入教材中,对教材进行拓展,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展示。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恰好可以填补《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空白:首先在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以不断优化教学。其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形形式式的科学知识等内容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课堂容量,使课堂空间无限扩大,让学生成为海量资讯的受益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最后,运用信息技术能组织学生的学习材料,把生活中有趣的事,把所学知识以生活化、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活教学内容。
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把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内容献给学生,使品德课堂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或者教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效益。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进师生交流,促进和谐课堂
古人曰:“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与学生心灵对话,尊重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课堂,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我的家》中,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以下环节:首先教师问:“想不想认识老师的家,愿意到老师家来做客吗?”接着,老师出示自己居住的小区图片,和自己的全家幅,与此同时,老师问:“想知道老师的什么?”在一组图片的作用下,学生纷纷提出:老师,你喜欢吃什么?你的儿子爱玩什么?他的出生年月是什么等问题,正当大家兴高采烈时,老师提出跟同学进行一个游戏:“你对自己家里人知道多少?”在信息技术利用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击鼠标找出家长的正确答案,以此达到游戏的公平性,同时,通过视频进行角色扮演以及采访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师生之间进行了互相的交流,课堂中我淡化了自己的角色,平等地参与到对话活动中去,身先士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课堂中的对话就很容易形成。
四、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潜能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等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的思考天地,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留有无限的扩展空间,触发思维的灵感。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保护水,节约水》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缺乏,老师为学生准备的一组地球水分布图,让学生感受地球上水资源最多,接着,老师出示一组咸水、淡水的分布、利用和开发的图片,最后,为了突显水资源的利用率小,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代表地球水资料的一桶水,一张是代表能饮用的一滴水进行鲜明对比,以及通过蓝猫对水资源的描述。此刻,面对照片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水资源的缺乏,教师相机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水呢?”“怎样做才能做到节约用水?”等一系列的问题时,马上唤起了回忆。学生的思维开始碰撞出各种各样的火花,侃侃而谈,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最后,教师在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干枯的地球在转动,让学生想象那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看到干枯的地球,思维瞬刻被激活了,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设想了各种结果。在信息技术的利用下,这些情景化学习材料,直观形象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课堂上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收集的学习资料,详实数据、真实背景等感知认识,刺激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同时,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新思维,发展学生潜能的开发。真正使《品德与生活》学科成为学生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追求的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以经验为起点,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浸透品德教育。但是,由于在品德学科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现象和规律,它们超出了学生生活的感知范围,单靠一张嘴,一本书局限了教师所讲,教学手段比较单调,枯燥无味的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创设良好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与学有效性必要条件。在大量的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94%。这说明运用多感官的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变的轻松愉快,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状态。
运用信息技术进人品德课堂,是最便捷的方式,它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景,通过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呈现给学生,配上教师简练的讲解,就能使得枯燥的文字、图片变成了声形色兼具的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品德课堂。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加大信息容量
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是一个综合性课程,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品德教材里,几幅图片和简单文字表述就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只靠课本的内容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这就给教师留下难度和挑战,要使课堂真是实现高效,就必须补充大量的材料,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资源引入教材中,对教材进行拓展,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展示。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恰好可以填补《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空白:首先在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以不断优化教学。其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形形式式的科学知识等内容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课堂容量,使课堂空间无限扩大,让学生成为海量资讯的受益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最后,运用信息技术能组织学生的学习材料,把生活中有趣的事,把所学知识以生活化、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活教学内容。
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把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内容献给学生,使品德课堂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或者教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效益。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进师生交流,促进和谐课堂
古人曰:“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与学生心灵对话,尊重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课堂,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我的家》中,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以下环节:首先教师问:“想不想认识老师的家,愿意到老师家来做客吗?”接着,老师出示自己居住的小区图片,和自己的全家幅,与此同时,老师问:“想知道老师的什么?”在一组图片的作用下,学生纷纷提出:老师,你喜欢吃什么?你的儿子爱玩什么?他的出生年月是什么等问题,正当大家兴高采烈时,老师提出跟同学进行一个游戏:“你对自己家里人知道多少?”在信息技术利用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击鼠标找出家长的正确答案,以此达到游戏的公平性,同时,通过视频进行角色扮演以及采访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师生之间进行了互相的交流,课堂中我淡化了自己的角色,平等地参与到对话活动中去,身先士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课堂中的对话就很容易形成。
四、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潜能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等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的思考天地,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留有无限的扩展空间,触发思维的灵感。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保护水,节约水》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缺乏,老师为学生准备的一组地球水分布图,让学生感受地球上水资源最多,接着,老师出示一组咸水、淡水的分布、利用和开发的图片,最后,为了突显水资源的利用率小,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代表地球水资料的一桶水,一张是代表能饮用的一滴水进行鲜明对比,以及通过蓝猫对水资源的描述。此刻,面对照片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水资源的缺乏,教师相机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水呢?”“怎样做才能做到节约用水?”等一系列的问题时,马上唤起了回忆。学生的思维开始碰撞出各种各样的火花,侃侃而谈,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最后,教师在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干枯的地球在转动,让学生想象那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看到干枯的地球,思维瞬刻被激活了,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设想了各种结果。在信息技术的利用下,这些情景化学习材料,直观形象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课堂上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收集的学习资料,详实数据、真实背景等感知认识,刺激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同时,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新思维,发展学生潜能的开发。真正使《品德与生活》学科成为学生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