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要借助语言。中学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的基础,当然就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应当在有限的英语教学中提供最有用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为学生开阔眼界、学以致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背景;交际;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84
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背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各种文化信息、科学信息的载体。而抛开文化的语言教学是苍白的、没有实用价值的。因此,必须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背景这一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学习英美文化知识,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拓宽视野,还可以为他们日后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了解文化差異,学习跨文化知识
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即使记住了单词、学通了语法,也不一定能进行很好的交流。就拿中学生都很熟悉的had better句型来说,无论是词典还是教科书都将之与“最好……”划上了等号。于是,我们常常用它来向别人表达我们的关心,全然不管对方的身份。人家打喷嚏了,我们会说:“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 or you’ll catch a cold.”别人要出门,我们可能会说:“You’d better bring an umbrella. It’s going to rain.” 殊不知,英美人独立性极强,对中国人的热情关切很不以为然,甚至很反感。他们认为中国人好为人师。“It’s not your business. Don’t try 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他们心里可能这样想。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had better”是遣使性的劝告(或衷告)用语,当主语为包括说话人在内的We时,使用可随便些。但当主语为第二人称You时,多用于长辈对小辈、师长对学生、有经验的人对无经验的人等。
笔者曾亲眼见到过这样一个情景,印象颇深。一位中国学员对她即将去黄山旅游的北美教师好心地说“You’d better bring more clothes with you because it is usually much cooler there in the mountains.(因为当时的学校所在地正酷热难当)”没料想到,她得到的是沉默和面带愠色。2007年播出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中有一节《英语平台》,要求参赛的高中学生用英语解释某个英语单词让外国朋友猜。Monitor (班长)一词曾出现过至少两次,尽管学生的解释很正确:the head student of a class,可是两个美国朋友两次都没能猜出。他们倒是不约而同地说出了president一词。原来,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没有monitor的,只有president。而假如换成英国朋友的话可能会猜出的,这就是文化差异使然。
二、尊重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在,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了解文化差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喜的是,新版的普通中学英语教材更注重文化信息的传播。新教材力求通过所编材料给学生提供了解国外文化的机会。通过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的比较,使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
但是,文化的内涵太广、太杂,仅有教材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授人有意识地补充,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结合文化比较,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呢?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跨文化内容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力地促进教与学。但应该注意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年级进行适当的拓展,不能不顾教学对象过分地补充,内容过深或过浅都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以致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比如,在低年级可以比较一些风俗习惯、语义语境等直观、浅显的内容,高年级则可以讨论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抽象、深奥的内容。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理解跨文化内容并学好英语,也才有可能在高考中取胜,因为在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是高中新大纲、新教材所考的重点,而命题者往往会从常识角度、跨文化差异角度来考查考生有关方面的知识和判断能力。
新教材容量大、课时紧,有限的时间很难满足文化讨论的需要。是否在设计例句时可以考虑包含文化内容,这样既操练了语言又渗透了文化,可谓省时省力、低能高效。例如,在教句型Can I help you? 时,可展示以下几组例句,以包含文化差异的比较内容。
1. Salesman:___________Can I help you?
Customer:___________I’m looking for a jacket for my son.
2. Young man: Can I help you, lady?
Young lady:___________Oh, thank you very much.
3. Young man: Can I help you?
Old man: Thank you. I can manage it myself. I’m not so old.
这样,比较全面地说明了这个句型的意义以及它的禁忌:在中国,尊老爱幼是美德,但在西方国家,很多人害怕被别人当作需要帮助的老人,因为那样就意味着失去了竞争力,毫无用处了。所以,不要轻易对老年人说Can I help you?否则很可能遭到抢白:“我还不老呢!”相反,年轻女士接受帮助很正常。此外,教授had better时,不妨这样举例: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背景;交际;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84
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背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各种文化信息、科学信息的载体。而抛开文化的语言教学是苍白的、没有实用价值的。因此,必须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背景这一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学习英美文化知识,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拓宽视野,还可以为他们日后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了解文化差異,学习跨文化知识
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即使记住了单词、学通了语法,也不一定能进行很好的交流。就拿中学生都很熟悉的had better句型来说,无论是词典还是教科书都将之与“最好……”划上了等号。于是,我们常常用它来向别人表达我们的关心,全然不管对方的身份。人家打喷嚏了,我们会说:“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 or you’ll catch a cold.”别人要出门,我们可能会说:“You’d better bring an umbrella. It’s going to rain.” 殊不知,英美人独立性极强,对中国人的热情关切很不以为然,甚至很反感。他们认为中国人好为人师。“It’s not your business. Don’t try 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他们心里可能这样想。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had better”是遣使性的劝告(或衷告)用语,当主语为包括说话人在内的We时,使用可随便些。但当主语为第二人称You时,多用于长辈对小辈、师长对学生、有经验的人对无经验的人等。
笔者曾亲眼见到过这样一个情景,印象颇深。一位中国学员对她即将去黄山旅游的北美教师好心地说“You’d better bring more clothes with you because it is usually much cooler there in the mountains.(因为当时的学校所在地正酷热难当)”没料想到,她得到的是沉默和面带愠色。2007年播出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中有一节《英语平台》,要求参赛的高中学生用英语解释某个英语单词让外国朋友猜。Monitor (班长)一词曾出现过至少两次,尽管学生的解释很正确:the head student of a class,可是两个美国朋友两次都没能猜出。他们倒是不约而同地说出了president一词。原来,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没有monitor的,只有president。而假如换成英国朋友的话可能会猜出的,这就是文化差异使然。
二、尊重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在,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了解文化差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喜的是,新版的普通中学英语教材更注重文化信息的传播。新教材力求通过所编材料给学生提供了解国外文化的机会。通过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的比较,使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
但是,文化的内涵太广、太杂,仅有教材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授人有意识地补充,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结合文化比较,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呢?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跨文化内容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力地促进教与学。但应该注意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年级进行适当的拓展,不能不顾教学对象过分地补充,内容过深或过浅都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以致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比如,在低年级可以比较一些风俗习惯、语义语境等直观、浅显的内容,高年级则可以讨论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抽象、深奥的内容。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理解跨文化内容并学好英语,也才有可能在高考中取胜,因为在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是高中新大纲、新教材所考的重点,而命题者往往会从常识角度、跨文化差异角度来考查考生有关方面的知识和判断能力。
新教材容量大、课时紧,有限的时间很难满足文化讨论的需要。是否在设计例句时可以考虑包含文化内容,这样既操练了语言又渗透了文化,可谓省时省力、低能高效。例如,在教句型Can I help you? 时,可展示以下几组例句,以包含文化差异的比较内容。
1. Salesman:___________Can I help you?
Customer:___________I’m looking for a jacket for my son.
2. Young man: Can I help you, lady?
Young lady:___________Oh, thank you very much.
3. Young man: Can I help you?
Old man: Thank you. I can manage it myself. I’m not so old.
这样,比较全面地说明了这个句型的意义以及它的禁忌:在中国,尊老爱幼是美德,但在西方国家,很多人害怕被别人当作需要帮助的老人,因为那样就意味着失去了竞争力,毫无用处了。所以,不要轻易对老年人说Can I help you?否则很可能遭到抢白:“我还不老呢!”相反,年轻女士接受帮助很正常。此外,教授had better时,不妨这样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