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色课堂是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简约高效,还原课程原味的课堂。课堂教学要回归“本色”:还教学主体的生命本色,还教学内容的生活本色,还教学形式的生态本色,让课堂教学彰显充实、平实之品格,凸显简约之美。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个性成长 持续发展 素质培养
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充满教育新理念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冰冷”的课堂“火热”起来,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在欣喜的同时,我们透过多姿多彩,热鬧非凡的课堂现象发现,如今的教学缺失了教育的本质,缺失了课堂的本色。因此我们开展《“本善本色”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引导课堂教学回归本色,力求让教师准确把握学科的命脉,实实在在地教,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让课堂返璞归真,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一、把握学科特点,回归学科本色
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创设和谐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构建,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让学科回归本色,让每一门学科都能上出这门课的原汁原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较强的解读能力和还原能力,能将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分层次,有效地动态呈现。如:“本色语文”的要素是“纯真”“诗意”“想象”“体验”“创造”;“本色数学”之核心在于“生活化”“数学味”“趣味性”……各学科要把握好学科之根本,如语文课程就应该克服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虚、偏、杂、闹、碎、低”等倾向,切实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让语文还原本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回归到学生的人文自悟,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数学课要有“数学味”,各学科要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增强实效。老子曾说:“真水无香。”真正的水是没有任何香味的,它无色透明、自然天成,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美。这种自然、和谐、不雕饰的美,应是我们学科课堂所追求的本色教学。所以,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回归学科本色是打造“原生态”的本色课堂的关键。
二、推行教学本色,以“实”求“质”
本色者,即学科的特征规律,即学科教师的本色,抓准了这一点,就能将学科教师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发挥,营建出生动活泼的学科课堂。教学本色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从学生出发,基于学生发展规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
1.教学目标求实。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时目标的制订既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实现有效整合。教学目标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的切入点,确立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都紧密围绕目标而展开,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学会什么。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落实、完成,学生学得轻松,老师自然也就教得轻松。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是实在有效的。
2.教学内容充实。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什么”的问题,还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比如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教学条件等,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让内容充实起来,让内容更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得知识,增强实效。
3.教学环节平实。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在的学科课堂普遍存在杂乱现象,把有限的教学时间全浪费了。我们教师对于环节预设,必须学会削枝强干、扣准目标,突出重点,应追求简洁厚实的、具有“四两拨千斤”功效的流程。要谨防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警惕进入“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园”的误区。其实,环节的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在于厚实和实在。
4.教学方法切实。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活动方式,对教学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喜欢并易于接受的自然是简便的方法。教师要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总之,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应力戒浮躁,有机组合,既有效提高课堂效益,同时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教无定法”,只要精选操作简单、学生喜欢又有效果的方法,就是最切实的教学方法。
5.教学评价真实。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是发自内心的、准确的、赞赏的,而不是简单的应付,从而使学生有充分自信心和成就感。由于学生的个性有差异、理解知识的程度不一,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要将这些答案很快地认真思索,用合适的语言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科学、公正、准确为依托,要有实效,要可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只有全方位的体现和运用评价的价值和功能,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上让他们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和互评的权利,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个性成长 持续发展 素质培养
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充满教育新理念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冰冷”的课堂“火热”起来,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在欣喜的同时,我们透过多姿多彩,热鬧非凡的课堂现象发现,如今的教学缺失了教育的本质,缺失了课堂的本色。因此我们开展《“本善本色”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引导课堂教学回归本色,力求让教师准确把握学科的命脉,实实在在地教,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让课堂返璞归真,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一、把握学科特点,回归学科本色
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创设和谐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构建,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让学科回归本色,让每一门学科都能上出这门课的原汁原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较强的解读能力和还原能力,能将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分层次,有效地动态呈现。如:“本色语文”的要素是“纯真”“诗意”“想象”“体验”“创造”;“本色数学”之核心在于“生活化”“数学味”“趣味性”……各学科要把握好学科之根本,如语文课程就应该克服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虚、偏、杂、闹、碎、低”等倾向,切实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让语文还原本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回归到学生的人文自悟,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数学课要有“数学味”,各学科要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增强实效。老子曾说:“真水无香。”真正的水是没有任何香味的,它无色透明、自然天成,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美。这种自然、和谐、不雕饰的美,应是我们学科课堂所追求的本色教学。所以,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回归学科本色是打造“原生态”的本色课堂的关键。
二、推行教学本色,以“实”求“质”
本色者,即学科的特征规律,即学科教师的本色,抓准了这一点,就能将学科教师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发挥,营建出生动活泼的学科课堂。教学本色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从学生出发,基于学生发展规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
1.教学目标求实。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时目标的制订既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实现有效整合。教学目标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的切入点,确立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都紧密围绕目标而展开,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学会什么。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落实、完成,学生学得轻松,老师自然也就教得轻松。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是实在有效的。
2.教学内容充实。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什么”的问题,还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比如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教学条件等,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让内容充实起来,让内容更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得知识,增强实效。
3.教学环节平实。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在的学科课堂普遍存在杂乱现象,把有限的教学时间全浪费了。我们教师对于环节预设,必须学会削枝强干、扣准目标,突出重点,应追求简洁厚实的、具有“四两拨千斤”功效的流程。要谨防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警惕进入“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园”的误区。其实,环节的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在于厚实和实在。
4.教学方法切实。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活动方式,对教学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喜欢并易于接受的自然是简便的方法。教师要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总之,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应力戒浮躁,有机组合,既有效提高课堂效益,同时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教无定法”,只要精选操作简单、学生喜欢又有效果的方法,就是最切实的教学方法。
5.教学评价真实。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是发自内心的、准确的、赞赏的,而不是简单的应付,从而使学生有充分自信心和成就感。由于学生的个性有差异、理解知识的程度不一,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要将这些答案很快地认真思索,用合适的语言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科学、公正、准确为依托,要有实效,要可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只有全方位的体现和运用评价的价值和功能,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上让他们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和互评的权利,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