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海安县地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东临黄海,南望长江,地势平坦,雨水充沛,河流纵横,气候温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全县每年种植水稻达56万亩,大约能产生33.6万吨稻草。这些稻草除一部分被农户当作燃料使用外,还有相当数量在野外被露天焚烧,不但浪费了资源,还严重污染环境。
蘑菇大棚的蓬勃发展,正好解决了这一环境污染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蘑菇大棚变废为宝,提高了稻草的综合利用率。据统计,平均每个蘑菇大棚需要用稻草2.25万公斤,按海安县南莫镇目前252个大棚计算,共可消耗567万公斤稻草,占南莫镇年稻草总量的21.5%。稻草的大量使用,带动了稻草价格的上升。如今每公斤稻草的价格上升到了0.2元,还成了“抢手货”,有人专门上门订购、抢收,产生了一批专做稻草生意的商贩,形成了成熟的稻草买卖市场。
2006年,在一次赴江苏省金坛市参观考察的过程中,一个蘑菇种植的项目引起了海安县南莫镇南莫村村委会主任赵立新的注意。结合南莫镇稻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蘑菇种植潜力的实际情况,经过讨论研究,南莫村村委会决定组织村干部及种养大户再次赴金坛市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南莫村蘑菇种植原材料丰富,经济效益应该会很好,是一个值得一试的项目,便决定在全村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时,面对前期投入、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南莫村的村民又有了畏难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村委会采取先试验示范后推广的办法,邀请福建省福鼎市蘑菇种植行业的人投资,村委会负责流转土地30亩,共同搭建了蘑菇大棚30个,每个大棚长16米、宽11米、高7米,搭建7层架,种植面积一千多平米,以此作为一期工程先行示范种植,待产生效益后再全面推广。
人们翘首期待着,收获的季节终于到了。村民们惊喜地看到,平均每个大棚产蘑菇达5000公斤,产值4万元,除去生产成本,每个大棚(每亩土地)至少获纯利1万元,远远超过了种田的收益。
蘑菇大棚示范成功,让很多村民都有了跃跃欲试的想法。南莫镇村领导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了蘑菇生产技术的培训和生产资料的普及工作。借助江苏省农村新五件实事之一的农民培训工程,组织蘑菇种植户及有意于从事蘑菇种植的农民参加县农广校组织的食用菌生产农民创业培训班。邀请南通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围绕蘑菇产业发展前景、菌种生产技术、双孢子蘑菇大棚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系统的讲解,还印发了相关的培训资料,有效提升了广大农户的种植水平。同时,还聘请了6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蘑菇种植全程技术指导,为种植户解难答疑,在技术支撑上让农民吃上了一颗定心丸。并配套供应了种植大棚蘑菇所需的生产资料,从源头保证质量。
南莫镇村干部又带头新建了占地19亩的蘑菇大棚19个,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蘑菇种植这一项目的可行性,更激发了农民种植蘑菇的积极性。南莫镇共搭建起蘑菇大棚252个,种植面积近30万平方米,仅南莫村就建起了大棚100多个,该村村民张晓斌一人就投资兴建大棚12个。
为确保农户在蘑菇生产上能稳定发展,镇村领导通过进一步研究,决定将蘑菇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形成一条完整的蘑菇生产产业链。今年初,南莫镇加大投入,以成立于2004年5月的南莫食用菌生产合作社为基础,以南莫村为蘑菇种植核心区,辐射到周边砖桥、校林、高杨、黄陈等村,吸纳会员102名。以成立的南通惠农食用菌有限公司为依托,形成了“合作社 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投资500多万元扩建蘑菇大棚、新建食用菌菌种厂、加工厂和苏中食用菌交易市场。实行蘑菇标准化生产,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原材料采购、统一菇棚搭建、统一菌种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交易、统一加工销售,从而进一步整合了生产资源,降低了种植成本,维护了市场秩序,实现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优质服务,真正建立起了一条产业链,保障了农户的切身利益,推动着蘑菇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蘑菇种植面积的扩大,蘑菇生产已渐渐成为南莫镇的新兴农业产业,给当地农民群众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一是蘑菇种植所获得的收入。由于在蘑菇生产中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集中销售,基本规避了生产风险,每个大棚每季纯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所带来的收入。由于生产的需要,蘑菇大棚常年要请帮工,平均每个大棚约需用工费5000元,可为富余劳动力共增加收入120万元。三是搭建大棚所需原材料的销售增值。平均每个大棚的原材料需要2.5万元,全镇需投入60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蘑菇产业在南莫镇的发展,拉动了当地经济,为稻草这一原先闲置的资源提供了新的使用渠道,解决了困扰了社会和政府很久的稻草焚烧、环境污染难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海安县农广校
徐建华
江苏省海安县科教站
蘑菇大棚的蓬勃发展,正好解决了这一环境污染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蘑菇大棚变废为宝,提高了稻草的综合利用率。据统计,平均每个蘑菇大棚需要用稻草2.25万公斤,按海安县南莫镇目前252个大棚计算,共可消耗567万公斤稻草,占南莫镇年稻草总量的21.5%。稻草的大量使用,带动了稻草价格的上升。如今每公斤稻草的价格上升到了0.2元,还成了“抢手货”,有人专门上门订购、抢收,产生了一批专做稻草生意的商贩,形成了成熟的稻草买卖市场。
2006年,在一次赴江苏省金坛市参观考察的过程中,一个蘑菇种植的项目引起了海安县南莫镇南莫村村委会主任赵立新的注意。结合南莫镇稻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蘑菇种植潜力的实际情况,经过讨论研究,南莫村村委会决定组织村干部及种养大户再次赴金坛市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南莫村蘑菇种植原材料丰富,经济效益应该会很好,是一个值得一试的项目,便决定在全村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时,面对前期投入、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南莫村的村民又有了畏难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村委会采取先试验示范后推广的办法,邀请福建省福鼎市蘑菇种植行业的人投资,村委会负责流转土地30亩,共同搭建了蘑菇大棚30个,每个大棚长16米、宽11米、高7米,搭建7层架,种植面积一千多平米,以此作为一期工程先行示范种植,待产生效益后再全面推广。
人们翘首期待着,收获的季节终于到了。村民们惊喜地看到,平均每个大棚产蘑菇达5000公斤,产值4万元,除去生产成本,每个大棚(每亩土地)至少获纯利1万元,远远超过了种田的收益。
蘑菇大棚示范成功,让很多村民都有了跃跃欲试的想法。南莫镇村领导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了蘑菇生产技术的培训和生产资料的普及工作。借助江苏省农村新五件实事之一的农民培训工程,组织蘑菇种植户及有意于从事蘑菇种植的农民参加县农广校组织的食用菌生产农民创业培训班。邀请南通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围绕蘑菇产业发展前景、菌种生产技术、双孢子蘑菇大棚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系统的讲解,还印发了相关的培训资料,有效提升了广大农户的种植水平。同时,还聘请了6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蘑菇种植全程技术指导,为种植户解难答疑,在技术支撑上让农民吃上了一颗定心丸。并配套供应了种植大棚蘑菇所需的生产资料,从源头保证质量。
南莫镇村干部又带头新建了占地19亩的蘑菇大棚19个,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蘑菇种植这一项目的可行性,更激发了农民种植蘑菇的积极性。南莫镇共搭建起蘑菇大棚252个,种植面积近30万平方米,仅南莫村就建起了大棚100多个,该村村民张晓斌一人就投资兴建大棚12个。
为确保农户在蘑菇生产上能稳定发展,镇村领导通过进一步研究,决定将蘑菇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形成一条完整的蘑菇生产产业链。今年初,南莫镇加大投入,以成立于2004年5月的南莫食用菌生产合作社为基础,以南莫村为蘑菇种植核心区,辐射到周边砖桥、校林、高杨、黄陈等村,吸纳会员102名。以成立的南通惠农食用菌有限公司为依托,形成了“合作社 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投资500多万元扩建蘑菇大棚、新建食用菌菌种厂、加工厂和苏中食用菌交易市场。实行蘑菇标准化生产,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原材料采购、统一菇棚搭建、统一菌种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交易、统一加工销售,从而进一步整合了生产资源,降低了种植成本,维护了市场秩序,实现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优质服务,真正建立起了一条产业链,保障了农户的切身利益,推动着蘑菇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蘑菇种植面积的扩大,蘑菇生产已渐渐成为南莫镇的新兴农业产业,给当地农民群众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一是蘑菇种植所获得的收入。由于在蘑菇生产中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集中销售,基本规避了生产风险,每个大棚每季纯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所带来的收入。由于生产的需要,蘑菇大棚常年要请帮工,平均每个大棚约需用工费5000元,可为富余劳动力共增加收入120万元。三是搭建大棚所需原材料的销售增值。平均每个大棚的原材料需要2.5万元,全镇需投入60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蘑菇产业在南莫镇的发展,拉动了当地经济,为稻草这一原先闲置的资源提供了新的使用渠道,解决了困扰了社会和政府很久的稻草焚烧、环境污染难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海安县农广校
徐建华
江苏省海安县科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