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融入美育元素的必要性。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并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91-01
语文是作为一种优美的语言、文字而存在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教学内容的文学性,而不能单一地追求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教学只有融入美育元素,才能打破生硬僵化的教学局面,使语文教学焕发活力,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初中语文教学融入美育元素的意义
大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乐”的教育,他将作为艺术审美教育的“乐”置于教育科目“六艺”之中。蔡元培先生也是美育的倡导者,他认为教育的任何一门课程都与美育密切相关,应以美育的形式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培育什么样的人才,我国的教育政策明确要求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中,是开展美育教具优势的科目,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闪烁着美学的光芒,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运用美学观点和方法进行美的创造,把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审美情趣作为职业理想,将美育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初中语文教学融入美育元素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融入美育元素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对教材等内容进行共同学习的各种活动。在融入美育元素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原则:
1.情感迁移
情感是人们发挥智力和创造欲的基础,人的实践活动不融入情感就难以有美的产生。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迁移,将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情感倾注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在感染下投入情感。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营造一个自由、放松的情感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审美中感受到欣赏美、创造美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自我实现、展现才智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鉴赏诗词意境时,教师应以作品画面为载体,以作者思想为主线,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生活、抒发情感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2.直感思辨
直感是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本能直觉,黑格尔指出直感能帮助人们了解到事物的本质。直感在含有感性因素的同时还有思辨因素,人们的交际、阅读并不是纯理性的组织语言,而是凭借语感进行快速地领悟、组织。语感是语言类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过于理性的讲解,而应依靠感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去感悟,引导学生逐渐积累知识、掌握语感。例如,在文本教学中,应从学生的鉴赏感受入手,由点向面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和意境。
3.意会感悟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文学作品的内涵是读者在阅读中挖掘出来的,它促使读者发挥想象力,建立与作者沟通的途径,从而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应重视帮助学生依靠意会感悟进行审美欣赏,进而感悟语言的意义、内容的美。例如,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生动、鲜明、具体、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使学生在诗词学习过程中感同身受,才能保证理解的正确和深度。
4.整体把握
由于语言、个人理解的局限性,人们对于美的鉴赏总是有限的,而对知识的理解和美的赏析,离开了整体都没有意义。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整体把握,才能在学生直觉感悟的基础上尽量全面的理解所学知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的内容
1.审美观的培养
文学史上之所以有如此之多传诵不衰的文学作品,就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凝聚了自身的理想、情感、心血,甚至是生命。作为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教师应重视学生与作者情感的沟通,这要求教师在钻研、讲授语文知识时,融入自身感情,随着情感的流露而有姿态、声音的抑扬变化,以及或喜或悲的情绪变化和或褒或贬的评价,进而触动学生去体味美的深蕴。例如讲解《荔枝蜜》时,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不太喜欢—感兴趣—喜欢—变成蜜蜂,启发学生关注“不觉动了情”等情感流露、转变之处,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重视情感的交流,例如喜欢蜜蜂时应表现出对蜜蜂的敬佩之意,使学生心怀激荡。教师首先融入感情,才能使教学主体、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浑然一体、融洽和谐,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2.审美敏感的培养
审美敏感是人们发现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视听教具突破文字、时空的障碍,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的灵敏度和统摄力。例如在讲解《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春天的美丽图景,配合优美的课文朗读,创设一个春的氛围、美的氛围,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文章,身临其境的感受春天、感受美。教师还可以使用比较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通过不同人物、事物,或是同一人物、事物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3.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审美创造力是根据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师中,教师可以借助朗诵的方式让学生不断理解、感悟并表现美。例如在讲解《海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音量、音调、语速的变化展现海燕搏击暴风雨的傲然身姿,进行美的再创造。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造,从而培养其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91-01
语文是作为一种优美的语言、文字而存在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教学内容的文学性,而不能单一地追求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教学只有融入美育元素,才能打破生硬僵化的教学局面,使语文教学焕发活力,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初中语文教学融入美育元素的意义
大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乐”的教育,他将作为艺术审美教育的“乐”置于教育科目“六艺”之中。蔡元培先生也是美育的倡导者,他认为教育的任何一门课程都与美育密切相关,应以美育的形式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培育什么样的人才,我国的教育政策明确要求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中,是开展美育教具优势的科目,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闪烁着美学的光芒,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运用美学观点和方法进行美的创造,把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审美情趣作为职业理想,将美育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初中语文教学融入美育元素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融入美育元素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对教材等内容进行共同学习的各种活动。在融入美育元素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原则:
1.情感迁移
情感是人们发挥智力和创造欲的基础,人的实践活动不融入情感就难以有美的产生。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迁移,将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情感倾注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在感染下投入情感。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营造一个自由、放松的情感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审美中感受到欣赏美、创造美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自我实现、展现才智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鉴赏诗词意境时,教师应以作品画面为载体,以作者思想为主线,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生活、抒发情感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2.直感思辨
直感是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本能直觉,黑格尔指出直感能帮助人们了解到事物的本质。直感在含有感性因素的同时还有思辨因素,人们的交际、阅读并不是纯理性的组织语言,而是凭借语感进行快速地领悟、组织。语感是语言类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过于理性的讲解,而应依靠感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去感悟,引导学生逐渐积累知识、掌握语感。例如,在文本教学中,应从学生的鉴赏感受入手,由点向面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和意境。
3.意会感悟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文学作品的内涵是读者在阅读中挖掘出来的,它促使读者发挥想象力,建立与作者沟通的途径,从而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应重视帮助学生依靠意会感悟进行审美欣赏,进而感悟语言的意义、内容的美。例如,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生动、鲜明、具体、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使学生在诗词学习过程中感同身受,才能保证理解的正确和深度。
4.整体把握
由于语言、个人理解的局限性,人们对于美的鉴赏总是有限的,而对知识的理解和美的赏析,离开了整体都没有意义。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整体把握,才能在学生直觉感悟的基础上尽量全面的理解所学知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的内容
1.审美观的培养
文学史上之所以有如此之多传诵不衰的文学作品,就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凝聚了自身的理想、情感、心血,甚至是生命。作为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教师应重视学生与作者情感的沟通,这要求教师在钻研、讲授语文知识时,融入自身感情,随着情感的流露而有姿态、声音的抑扬变化,以及或喜或悲的情绪变化和或褒或贬的评价,进而触动学生去体味美的深蕴。例如讲解《荔枝蜜》时,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不太喜欢—感兴趣—喜欢—变成蜜蜂,启发学生关注“不觉动了情”等情感流露、转变之处,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重视情感的交流,例如喜欢蜜蜂时应表现出对蜜蜂的敬佩之意,使学生心怀激荡。教师首先融入感情,才能使教学主体、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浑然一体、融洽和谐,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2.审美敏感的培养
审美敏感是人们发现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视听教具突破文字、时空的障碍,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的灵敏度和统摄力。例如在讲解《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春天的美丽图景,配合优美的课文朗读,创设一个春的氛围、美的氛围,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文章,身临其境的感受春天、感受美。教师还可以使用比较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通过不同人物、事物,或是同一人物、事物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3.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审美创造力是根据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师中,教师可以借助朗诵的方式让学生不断理解、感悟并表现美。例如在讲解《海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音量、音调、语速的变化展现海燕搏击暴风雨的傲然身姿,进行美的再创造。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造,从而培养其审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