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4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一提起作文,不少学生就不同程度地产生“愁”、“怕”、“厌”等心理,还有不少的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对作文没有信心。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通过各种生动、丰富的实践活动,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情感,充分调动他们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厌”到“愿”,这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值得探究的一道难题。近年来,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边实践边摸索,逐渐确立了“指导积累素材——培养说话能力——培养写作技巧”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三部曲”。几年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通畅流利、有血有肉的文章来。我的做法是:
第一步:指导学生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学生生活的镜子。农村儿童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大自然,他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但是,很多学生鉴于年龄关系,不会观察生活,不会体会生活中的趣味,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想让孩子们的作文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必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帮助其找米下锅,培养习作兴趣。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意识地体验生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发现事物的真谛。培养学生兴趣最有效的办法是广辟园地,丰富习作素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从社会实践中开辟习作园地。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从实践中扩大视野,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第二,从劳动体验中开辟作文园地。农村孩子是学习和劳动中成长的,劳动给予了他们许多课外知识,造就了他们勇敢、朴实、勤快、独立等性格,同时也使他们品尝到了许多酸、甜、苦、辣。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觉,燃起他们心中的习作兴趣之火。第三,从日常生活中开辟习作园地。农村学生经常参与传统节日庆典,婚嫁迎娶等活动,目睹新人新事、喜事丧事、丑事恶事,更容易看到人间百态。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到学生去观察、分析、歌颂新人新事,揭露丑恶现象,学生的兴趣会浓,习作也会百花齐放。
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学生观察的兴趣再浓,不会观察,习作水平也是难以提高的。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观察点,寻找一定的观察线,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第三,让积累成为一种习惯。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一种人文文化的沉淀,是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而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得心应手,只有读万卷书,下笔方能有神。没有积累,胸无点墨,如何让文章根深叶茂开奇葩?在习作教学中,我将积累放在了首位,我要求学生每人都有一本自己编制的“文集”,专门记录、捕捉身边的点点滴滴,很多学生还给自己的“文集”起了很动听的名字。
第二步,加强口语练习,培养说话能力。
人类口头语言的发展总是先于书面语言,儿童只有说得清楚才能写得通达。因此,作文要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农村儿童具有“怕生”、“胆小”的共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1、随意性说话,锻炼学生的胆量。这种训练方法一般放在课外休息时进行。假如,有目的地和学生交谈他们家庭情况:“你家有几口人?都在干什么?”让学生逐一回答后再连起来说一遍。这样,一个简单的《我的一家人》的口头作文就完成了,经常这样训练,儿童和教师的感情融洽了,说话的胆子也大了,也就为课堂口头作文训练打下了基础。
2、鼓励学生大胆说话,敢于争论。农村儿童“怕生”只是一种表象,一旦遇到对抗性的问题,他们也会争论起来,相持不下,各持己见。因此,我就经常表扬那些一向“胆小”但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以此逐步帮他们树立信心,锻炼他们大胆的说话。上课时,我要求学生完整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并把几个相关的问题用一段话来表达清楚。另外,语文课前进行说话训练,鼓励学生讲个故事,朗读一段优美的文章都行,让学生都能大胆地说话。
第三步,帮助排除困扰,掌握写作技巧。
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困难又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消失。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排除困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让他们掌握写作技巧。
1、搞好阅读指导,提高习作借鉴。由于农村文化生活的缺乏,导致儿童见识狭窄,词汇量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应努力引导学生学好教材,打牢双基,练好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基本功,除认真完成编者的要求外,可以推荐他们订阅《科普画报》、《作文指导》等书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加强阅读指导,使他们从课外阅读中广泛涉猎,培养他们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把看到的,听到的好词、好句、好段记下来,写作用来借鉴。
2、指导学生多练,培养写作技巧。鲁迅先生曾说:“自己的作文就是多看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教学中除了认真做好各单元的作文外,还应借鉴每组重点课文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学习《桂林山水》后,可以练写“我们的校园”、“家乡的小河”、“我家门前的桃树”等,训练学生按时间顺序、方位顺序写景的方法。通过多练,逐步使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3、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同学们说的话,做的是都是大人们想不到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突破教为中心,成人中心,唯考中心,带着童心“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读懂学生的世界,真正做到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我的做法是:在学生观察、认识、感悟、表达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心灵的真情流露,对于学生作品,无论是对真、善、美的赞扬,还是对假、恶、丑的揭露;无论是对爱的呼唤,还是对情的体验;无论是“指点江山”,还是“评头论足”,都给予充分肯定,积极让学生迈入“自由表达,充分表达,快乐表达“的境界,让学生的心灵诗意地旅行在孩子们个性轻舞飞扬的国度里。
总之,小学生作文教学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拔苗助长,而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循序渐进地鼓励和引导学生,使他们眼中有物,心中有感,手中有法。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渐能够下笔有文,文中有物。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一提起作文,不少学生就不同程度地产生“愁”、“怕”、“厌”等心理,还有不少的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对作文没有信心。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通过各种生动、丰富的实践活动,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情感,充分调动他们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厌”到“愿”,这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值得探究的一道难题。近年来,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边实践边摸索,逐渐确立了“指导积累素材——培养说话能力——培养写作技巧”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三部曲”。几年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通畅流利、有血有肉的文章来。我的做法是:
第一步:指导学生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学生生活的镜子。农村儿童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大自然,他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但是,很多学生鉴于年龄关系,不会观察生活,不会体会生活中的趣味,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想让孩子们的作文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必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帮助其找米下锅,培养习作兴趣。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意识地体验生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发现事物的真谛。培养学生兴趣最有效的办法是广辟园地,丰富习作素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从社会实践中开辟习作园地。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从实践中扩大视野,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第二,从劳动体验中开辟作文园地。农村孩子是学习和劳动中成长的,劳动给予了他们许多课外知识,造就了他们勇敢、朴实、勤快、独立等性格,同时也使他们品尝到了许多酸、甜、苦、辣。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觉,燃起他们心中的习作兴趣之火。第三,从日常生活中开辟习作园地。农村学生经常参与传统节日庆典,婚嫁迎娶等活动,目睹新人新事、喜事丧事、丑事恶事,更容易看到人间百态。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到学生去观察、分析、歌颂新人新事,揭露丑恶现象,学生的兴趣会浓,习作也会百花齐放。
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学生观察的兴趣再浓,不会观察,习作水平也是难以提高的。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观察点,寻找一定的观察线,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第三,让积累成为一种习惯。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一种人文文化的沉淀,是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而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得心应手,只有读万卷书,下笔方能有神。没有积累,胸无点墨,如何让文章根深叶茂开奇葩?在习作教学中,我将积累放在了首位,我要求学生每人都有一本自己编制的“文集”,专门记录、捕捉身边的点点滴滴,很多学生还给自己的“文集”起了很动听的名字。
第二步,加强口语练习,培养说话能力。
人类口头语言的发展总是先于书面语言,儿童只有说得清楚才能写得通达。因此,作文要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农村儿童具有“怕生”、“胆小”的共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1、随意性说话,锻炼学生的胆量。这种训练方法一般放在课外休息时进行。假如,有目的地和学生交谈他们家庭情况:“你家有几口人?都在干什么?”让学生逐一回答后再连起来说一遍。这样,一个简单的《我的一家人》的口头作文就完成了,经常这样训练,儿童和教师的感情融洽了,说话的胆子也大了,也就为课堂口头作文训练打下了基础。
2、鼓励学生大胆说话,敢于争论。农村儿童“怕生”只是一种表象,一旦遇到对抗性的问题,他们也会争论起来,相持不下,各持己见。因此,我就经常表扬那些一向“胆小”但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以此逐步帮他们树立信心,锻炼他们大胆的说话。上课时,我要求学生完整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并把几个相关的问题用一段话来表达清楚。另外,语文课前进行说话训练,鼓励学生讲个故事,朗读一段优美的文章都行,让学生都能大胆地说话。
第三步,帮助排除困扰,掌握写作技巧。
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困难又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消失。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排除困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让他们掌握写作技巧。
1、搞好阅读指导,提高习作借鉴。由于农村文化生活的缺乏,导致儿童见识狭窄,词汇量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应努力引导学生学好教材,打牢双基,练好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基本功,除认真完成编者的要求外,可以推荐他们订阅《科普画报》、《作文指导》等书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加强阅读指导,使他们从课外阅读中广泛涉猎,培养他们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把看到的,听到的好词、好句、好段记下来,写作用来借鉴。
2、指导学生多练,培养写作技巧。鲁迅先生曾说:“自己的作文就是多看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教学中除了认真做好各单元的作文外,还应借鉴每组重点课文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学习《桂林山水》后,可以练写“我们的校园”、“家乡的小河”、“我家门前的桃树”等,训练学生按时间顺序、方位顺序写景的方法。通过多练,逐步使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3、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同学们说的话,做的是都是大人们想不到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突破教为中心,成人中心,唯考中心,带着童心“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读懂学生的世界,真正做到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我的做法是:在学生观察、认识、感悟、表达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心灵的真情流露,对于学生作品,无论是对真、善、美的赞扬,还是对假、恶、丑的揭露;无论是对爱的呼唤,还是对情的体验;无论是“指点江山”,还是“评头论足”,都给予充分肯定,积极让学生迈入“自由表达,充分表达,快乐表达“的境界,让学生的心灵诗意地旅行在孩子们个性轻舞飞扬的国度里。
总之,小学生作文教学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拔苗助长,而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循序渐进地鼓励和引导学生,使他们眼中有物,心中有感,手中有法。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渐能够下笔有文,文中有物。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