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脊柱侧弯脊柱结构变化的观察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YouNeverCh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柱侧弯被定义为脊柱相对正常中心线明显地弯曲伴椎体异常旋转。它在冠状面上出现不对称弯曲,在横断面上有异常旋转。所以一个合格的脊柱侧弯动物模型应具有人脊柱侧弯的特征性变化,并且简单易行,有可重复性。我们是通过单纯于兔肩胛骨与同侧股骨大转子间连以钢丝,使脊柱发育成侧弯且进行性加重椎体旋转,出现三维结构变化但不直接损伤脊柱,3组幼兔固定后3、4、5个月分别用过量异戊巴比妥钠予以处死,观察脊柱结构变化:顶椎出现楔形变并旋转;骨盆倾斜;椎间盘髓核移向凸侧;凹侧椎体生长骺板变薄,柱状增殖细胞层变得紊乱;凸侧椎板变宽而短,对侧窄而长。横断面上顶椎前后径在凹侧增宽,骨小梁密集。实验结果表明凹侧椎体生长骺板受到超高的压力而凸侧骺板受力相对小。因此凹侧骺板由于逐渐增加的超高力的作用从而使纵行生长受到抑制,椎体楔形变,脊柱侧弯进行性加重。

其他文献
作者于1991~1994年,共收治曾有过不同程度误诊、误治的恶性骨肿瘤病人25例,其中7例误诊为良性肿瘤行刮除植骨术或误诊为炎性病变行病灶清除术,5例活检失当,余病人虽诊断明确但未采取系统、有效的方法治疗以至延误保肢手术时机。我们认为:骨肿瘤的诊断应以临床、放射、病理三者结合,避免将一些缺乏典型X线特点的恶性骨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缺乏经验的诊断性活检易造成切口肿瘤细胞种植,导致保肢手术困难,应尽量
作者报告55例脊椎转移瘤MRI表现,并与X线平片、平扫及增强CT、椎管造影、椎管造影CT(CTM)等方法相比较,在显示肿瘤的解剖关系,包括骨破坏、椎管内侵犯、椎旁软组织延伸、病理压缩性骨折等方面,MRI明显优于X线平片,平扫及增强CT,至少等于脊髓造影和CTM,但是MRI诊断脊椎转移瘤,大多数病例不需要椎管内注射造影剂。MRI作为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技术,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在大多数病例中
作者报告17例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及其外科治疗结果。病史2年以内者居多为70.5%,20~40岁占76.5%,首发症状主要为肢体麻木无力或(及)感觉异常,特有的临床表现和MRI或CTM检查为主要的临床诊断依据。病理诊断以颈段、颈胸段及上胸段室管膜瘤多见共9例,其次是星形细胞瘤4例。17例均经后路手术:肿瘤全部切除9例,其中室管膜瘤7例,大部切除减压5例,脊髓背侧切开减压活检3例。随访6个月~49.3
使用单克隆抗体测定42例骨肉瘤化疗前后石蜡包埋切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发现免疫反应阳性颗粒集中在细胞核仁区。PCNA标记指数分布为21.1%~68.5%(平均42%),以均数42%分为高PCNA指数组(LI≥42%;n=25)和低PCNA指数组(LI<42%;n=17),发现高指数组肿瘤直径大于低指数组,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类型及肺转移,两组统计无差异,但3年生存率,高指数组
作者使用131I标记抗人成骨肉瘤单克隆抗体(OSMcAb—B4)对11例骨肿瘤及1例慢性骨髓炎患者进行肿瘤定位显像。6例成骨肉瘤和1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呈阳性显像,骨软骨瘤、巨细胞瘤及骨髓炎等均呈阴性。结果证实OSMcAb—B4对成骨肉瘤组织有较好的特异性,使用核素标记该抗体对骨肿瘤进行放射免疫显像,是目前诊断成骨肉瘤较特异、有效的方法。
对31例骨巨细胞瘤标本进行流式细胞计分析,其中Ⅰ级骨巨细胞瘤9例,Ⅱ级17例,Ⅲ级5例,二倍体8例,近二倍体3例,异倍体20例。S期细胞百分数Ⅰ级为15.8%±3.4%,Ⅱ级为21.5%±6.2%,Ⅲ级为25.9%±4.2%,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析11种因素在骨巨细胞瘤预后中的意义,结果显示骨巨细胞瘤的预后与手术方式呈负相关,与核DNA呈正相关,与其它因素关系甚微,并且在前二者中,以手术
应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染色技术及电镜观察,对48例骨巨细胞瘤的基质细胞,多核巨细胞进行了分析,并全部进行了随访,有8例多次复发。结果显示,基质细胞Ag—NOR计数随病理级别的增高而增高,除Ⅱ~Ⅲ级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多核巨细胞Ag—NOR计数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减少,除Ⅰ~Ⅱ级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级都有显著性。电镜观察显示骨巨细胞瘤的良恶性特征,复发病例Ag—NOR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