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深入调研,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总结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机电类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内容、方法进行大胆改革,可以有效地带动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优质专业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能力本位;模块化教学
2006-2007年,我院承担了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课题《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能力本位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实行“双证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了寻求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课题组成员先后赴区内和广东、山东、河南的13所高职院校进行参观考察,与同行进行有关机电类专业建设方面的探讨与交流,学习兄弟院校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培训方式、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探索技能培训、技能考核方面的途径,并前往桂林、柳州、温州、广州、杭州等地进行调研,实地考察人才市场的建设情况,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要求,了解企业为机电类毕业生提供的岗位。通过多方面的考察学习,确定了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目标与改革措施。
调研情况
地方经济发展时机电类人才的需求 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广西把加快建设连接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努力构建连接东盟便捷高效的国际大通道”。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建设富裕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地区经济发展的大气候给机电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注入了活力,广西有众多的设备制造企业,其中柳工集团、桂林机床、上汽通用五菱、玉柴、华银铝业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需要众多的从业人员。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更大。广西经济稳步发展,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各种经济成分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成为必然趋势,其中机电一体化产品更是占主导地位。以数控机床为例,广西的大中型企业近几年引进许多国内外先进设备,但真正能够施展才能的机电类高级技术人员非常有限,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很少。
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机电类人才的需求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发展微电子、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医疗设备、电子专用设备、机器人等主导产业,机、电、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机电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综合技术应用人才,为我院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对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前景一片光明。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电一体化人员的需求将会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迅速扩大在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市场上所占的份额。
人才现状 根据技术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是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看,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以机为主、以电为辅,或者以电为主、以机为辅。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都要强化电子与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因此,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信心不足、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范围狭窄、技术生疏、缺乏沟通能力、不能吃苦耐劳、身体素质弱、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看图能力等问题,这种局面亟待改善。
教学改革
(一)修订教学计划
要通过调研进行机电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就业岗位群和企业的用人规律为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根据能力本位模块化教学的思路。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具体做法是通过对岗位群的分析,以逆序法从主要的岗位群能力要求开始,以某一类岗位必须掌握的某一种技术或必须具备的某一种能力为具体内容确定知识结构,确定需要支持的知识点、技能点,然后根据知识能力模块确定各岗位群需要开设的课程,基础课以“够用:勾度”整合教学内容。专业课在保证机械基础知识与应用的同时,围绕现代加工技术的应用,重点突出面向岗位的模块化教学。
机电专业要牢牢抓住直接服务生产第一线这个目标,在确定质量管理员、工艺员、设备操作员、设计辅助员、设备维护员、产品营销员等岗位后,根据各岗位能力得出15个能力模块。以机械设备操作岗位作为专业平台,按三级岗位组合的思路,为该专业的毕业生进行10种典型的职业生涯设计,在面向岗位群的模块教学设置上,找准机电行业与相关专业工作模块方向的结合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模块课程。除了设置必修课程外,还要根据专业的发展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例如,在管理与营销岗位的模块中,设置了《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商品推销与谈判》、《机电设备管理》、《市场调研与策划实训》、《会计实训》、《质量检验与生产管理实训》等9门限选课程。在工艺员岗位的机械制造模块中,设置了《数控工艺与编程》、《CAM技术》、《夹具设计》、《机电设备维修》、《模具设计制造》等5门限选课程,以确保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的岗位工作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
在操作上,要考虑办学成本,确保教学运行。新生入学一年后,学生对专业与服务方向有了足够的了解,并有了一定的就业信息支持的情况下,可依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计划引导其选修相应模块的课程,并通过技能证书考核,培训该模块对应的就业方向的相关能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计划的改革势必带动课程教学的改革。因此,应围绕机电专业的职业活动,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将旧的课程内容简化、分解,整合成新的课程内容,重点建设《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培训》等5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项能力培训课程。
机械基础能力培训课程 以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与工程力学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具备机械制造的基本能力。
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能力培训课程 以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将金属切削机床、刀具与机床操作实习等相关内容进行整 合,重点突出对机床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培训课程 以培养应用操作为目的。将数控技术应用、CAD/CAM应用、特种加工技术、数控机床实习与CAD/CAM实习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数控加工设备,使其具备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编程与加工的能力。
机械设计能力培训课程 以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拆装工艺与零件课程设计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结合生产任务,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软件应用和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培训课程 以分析、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和PLC与机床维修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具备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的能力。
针对专项能力培训课程,需要编写“专业教学、技能鉴定、职业培训”三位一体、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特色教材及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机械设计能力培训课程、机械基础能力培训课程应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培训课程的部分教学环节。应结合生产流程,采用“教学、生产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聘请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采用引进企业生产与自主组织生产相结合的办法,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实现工学结合校内化: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培训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效果及分析
能力本位模块化教学在我院05级学生中试行后,我们从知识面、专业技能、动手能力、接受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对模块化教学改革试点班与非试点班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改革实践,使机电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具备了完善的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增强了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与业务能力,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凸显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特色。为实施“双证制”教育奠定了基础,并建设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随着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改革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正在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旨在有效地带动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优质专业的示范作用。同时,项目课题的完成,将带动整个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加快学院建设一流职业院校的步伐,对学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能力本位;模块化教学
2006-2007年,我院承担了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课题《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能力本位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实行“双证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了寻求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课题组成员先后赴区内和广东、山东、河南的13所高职院校进行参观考察,与同行进行有关机电类专业建设方面的探讨与交流,学习兄弟院校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培训方式、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探索技能培训、技能考核方面的途径,并前往桂林、柳州、温州、广州、杭州等地进行调研,实地考察人才市场的建设情况,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要求,了解企业为机电类毕业生提供的岗位。通过多方面的考察学习,确定了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目标与改革措施。
调研情况
地方经济发展时机电类人才的需求 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广西把加快建设连接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努力构建连接东盟便捷高效的国际大通道”。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建设富裕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地区经济发展的大气候给机电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注入了活力,广西有众多的设备制造企业,其中柳工集团、桂林机床、上汽通用五菱、玉柴、华银铝业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需要众多的从业人员。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更大。广西经济稳步发展,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各种经济成分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成为必然趋势,其中机电一体化产品更是占主导地位。以数控机床为例,广西的大中型企业近几年引进许多国内外先进设备,但真正能够施展才能的机电类高级技术人员非常有限,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很少。
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机电类人才的需求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发展微电子、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医疗设备、电子专用设备、机器人等主导产业,机、电、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机电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综合技术应用人才,为我院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对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前景一片光明。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电一体化人员的需求将会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迅速扩大在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市场上所占的份额。
人才现状 根据技术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是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看,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以机为主、以电为辅,或者以电为主、以机为辅。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都要强化电子与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因此,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信心不足、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范围狭窄、技术生疏、缺乏沟通能力、不能吃苦耐劳、身体素质弱、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看图能力等问题,这种局面亟待改善。
教学改革
(一)修订教学计划
要通过调研进行机电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就业岗位群和企业的用人规律为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根据能力本位模块化教学的思路。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具体做法是通过对岗位群的分析,以逆序法从主要的岗位群能力要求开始,以某一类岗位必须掌握的某一种技术或必须具备的某一种能力为具体内容确定知识结构,确定需要支持的知识点、技能点,然后根据知识能力模块确定各岗位群需要开设的课程,基础课以“够用:勾度”整合教学内容。专业课在保证机械基础知识与应用的同时,围绕现代加工技术的应用,重点突出面向岗位的模块化教学。
机电专业要牢牢抓住直接服务生产第一线这个目标,在确定质量管理员、工艺员、设备操作员、设计辅助员、设备维护员、产品营销员等岗位后,根据各岗位能力得出15个能力模块。以机械设备操作岗位作为专业平台,按三级岗位组合的思路,为该专业的毕业生进行10种典型的职业生涯设计,在面向岗位群的模块教学设置上,找准机电行业与相关专业工作模块方向的结合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模块课程。除了设置必修课程外,还要根据专业的发展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例如,在管理与营销岗位的模块中,设置了《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商品推销与谈判》、《机电设备管理》、《市场调研与策划实训》、《会计实训》、《质量检验与生产管理实训》等9门限选课程。在工艺员岗位的机械制造模块中,设置了《数控工艺与编程》、《CAM技术》、《夹具设计》、《机电设备维修》、《模具设计制造》等5门限选课程,以确保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的岗位工作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
在操作上,要考虑办学成本,确保教学运行。新生入学一年后,学生对专业与服务方向有了足够的了解,并有了一定的就业信息支持的情况下,可依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计划引导其选修相应模块的课程,并通过技能证书考核,培训该模块对应的就业方向的相关能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计划的改革势必带动课程教学的改革。因此,应围绕机电专业的职业活动,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将旧的课程内容简化、分解,整合成新的课程内容,重点建设《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培训》等5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项能力培训课程。
机械基础能力培训课程 以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与工程力学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具备机械制造的基本能力。
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能力培训课程 以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将金属切削机床、刀具与机床操作实习等相关内容进行整 合,重点突出对机床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培训课程 以培养应用操作为目的。将数控技术应用、CAD/CAM应用、特种加工技术、数控机床实习与CAD/CAM实习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数控加工设备,使其具备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编程与加工的能力。
机械设计能力培训课程 以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拆装工艺与零件课程设计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结合生产任务,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软件应用和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培训课程 以分析、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和PLC与机床维修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具备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的能力。
针对专项能力培训课程,需要编写“专业教学、技能鉴定、职业培训”三位一体、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特色教材及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机械设计能力培训课程、机械基础能力培训课程应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培训课程的部分教学环节。应结合生产流程,采用“教学、生产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聘请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采用引进企业生产与自主组织生产相结合的办法,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实现工学结合校内化: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培训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效果及分析
能力本位模块化教学在我院05级学生中试行后,我们从知识面、专业技能、动手能力、接受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对模块化教学改革试点班与非试点班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改革实践,使机电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具备了完善的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增强了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与业务能力,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凸显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特色。为实施“双证制”教育奠定了基础,并建设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随着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改革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正在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旨在有效地带动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优质专业的示范作用。同时,项目课题的完成,将带动整个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加快学院建设一流职业院校的步伐,对学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