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体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是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常出现的情感体验,因此,学生往往对班集体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保持一致的看法和情感,采取一致的行动和态度,从而使班级表现出人格化特征。本文分析了学生管理工作中班级人格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班级人格化管理的调控策略,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人格化管理;个性化;调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87
素质教育提倡德育为首、以人为本,必然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分到不同班级的相同年龄阶段、相同文化程度,甚至相同专业的新生,会逐渐表现出共同的类似于人的个性一样的班级个性,从而使班级呈现出不同的班风班貌。笔者把这种现象产生的过程称为“班级人格化”,把类似于人个性的班级特征称为“班级化人格”。班级人格化管理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营造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健康环境,从而保证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班级人格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在班集体中,学生之间有着稳定的交往和心理依附关系,通过班级目标、班级舆论、班级规范、班级凝聚力等影响,学生产生了一种群体意识。因此,群体意识是班级人格化形成的重要心理原因,而群体意识的形成在班级管理中又受制于如下因素:
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按其范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风气、信息媒体等,社会环境通过集体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认知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2)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规章制度、环境卫生、校园设施、学术风气、人际关系、学校历史等整个校园文化的综合特征。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直接而现实的影响,对班级人格化的目标和速度通过学生产生间接影响。学生在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的驱使下,完成对班级人格化的目标和实现方式的设计。
(3)班级环境。包括班级制度、管理模式、教室卫生、教室布局、人际交往、班级目标、班级舆论、班级凝聚力等。班级环境决定班级人格化,班级人格化又反作用于班级环境。班级环境是影响班级人格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2. 人的因素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集体环境之中。社会环境、集体环境影响其成员的人格发展。归根到底,影响班级人格化的是人的因素,人的因素主要通过如下方面产生影响:
(1)班级成员人格特征。依据心理学和伦理学角度的人格内涵,班级成员人格共同特征是指大多数学生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素养、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如果大多数班级成员呈外倾型,则整个班级人格也表现为外倾型;若全班学生道德品质素养较高,则班级人格中道德品质起点和目标也相应较高;若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较高,则班级人格中认知水平也较高,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班级舆论、班级规范;相同年龄段的人具有共同的心理特点,整个班级的人格化也会表现出这些共同心理特点的相互融合。
(2)个别学生人格力量。班级成员人格特征对班级人格化起主要影响作用,个别学生突出的人格力量对班级人格化起调整作用。由于学生个体成员在班级中地位的不同和个性的差异,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范围和强度也有所不同,个别学生特殊的地位和突出的个性而形成的特殊人格力量,会对班级大多数学生产生较强影响。
(3)班科任教师人格魅力。班主任是班级人格化管理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对班级人格化直接调控,是班级人格化管理的主导;科任教师是班级人格化管理的参与者、配合者,是班级人格化管理的主要辅助者。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人格,既要管教,又要管理。因此,他们的人格魅力,会感染班级学生,引起学生有意或无意的模仿行为,从而对班级人格化起到引导作用。
二、班级人格化管理的调控策略
1. 整合个人与集体目标
目标是形成班级人格化的关键因素,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的目标原则,要让集体目标起到激励、凝聚和教育作用,就必须考虑:一是集体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如何把每个人组织到实现集体目标的活动中去?二是每个学生的个人目标是什么?集体怎样为个人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实现个人与集体目标整合的办法是双向互动,一方面班集体提出目标,通过计划形式分解到小组与个人,明确个人任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学生个人提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比如学习成绩的提高、文艺特长的展示、组织能力的表现、个人兴趣的满足等,班级有责任为实现这些个体要求创造适当条件。同时,应当建立一种机制,让学生个人在集体面前充分表达自己希望借助班级力量实现的“梦想”、愿望和目标。方式可以是在班级或小组会议上宣讲,也可以是在教室宣传栏上张贴“个人愿望广告”,使个人目标变成“集体议程”,正式列入班集体计划,保证个人目标和愿望受到大家的关注,真正能够实现。
在班级人格化管理中,应当倡导学生畅所欲言地提出自己最想实现的个人目标,它们应是多样化的、具体的、积极的,在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中互相影响,使个人目标不断升华。值得一提的是,有共性的个人目标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或建立一种持久的制度加以保障,比如学生普遍存在展示个人才能的愿望,就可以定期举行“我的风采”主题活动;个别学生突出的愿望或目标,一些可以列入全班的活动帮助实现,作为班级“项目”有声势地进行,比如,一个同学对于昆虫有特殊的兴趣,独立进行了研究并有一些成果,他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他的爱好,就可以专门为他组织专题报告会,这样对个人的发展可以起到强烈的震撼和推动作用。总之,更多个人愿望和目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来完成,尽可能使每一个人的愿望和目标都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尊重,逐渐形成班级化人格。
2. 倡导班级的流动管理
所谓组织的流动性,是指结构上的不定型。“班”这种群体形式,从夸美纽斯时代倡导以来,就被当作一个正式、规范的组织来看待,肯定它的严密制度建设、固定的角色分配和明确的指挥关系,这种结构形式使得班级运行效率非常高,有利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但是另一方面,它的高效率是以削弱多数学生的作用以及他们的个性表现机会为代价的,现代管理倡导班级成员角色的多样化,即每个人在集体中获得一个具有一定管理责任或服务责任的角色,处于一个能够发挥作用的地位。比如,可以让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科代表、小组长等。这种轮换制可以实现多重作用:一是使每个学生获得一种“存在感”,受到大家的注意和尊重;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三是可以在工作中与他人互动,换位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这种制度既有个人角色愿望的表达,又有集体的选择;既有个人表现的空间,又有集体规范的约束,是促进班级化人格积极、健康发展的好形式。 “兴趣小组”是班级流动管理更具开放和流动性的组织形态。这种兴趣小组可以是班级倡导的,也可以是几个学生自发组织的,这种组织基本是学生自己联络组合和管理运作的,是学生爱好、兴趣、愿望的自由表达场所,在其中他们获得一种“解放感”,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性。这种开放形态兴趣小组的高级形式是跨班(校)的“虚拟组织”,是一种短期性的“项目小组”,一个班级的学生与其他班的学生在共同感兴趣的项目上达成一致,就可以自由地结合成临时小组开展活动。这种形式不仅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满足和发展,他们的社会组合能力也得到促进。一般来说,这种组织形式比较适宜中学生,班主任在管理中对此只需关注,引导方向,不宜过多直接介入。
3. 营造民主的组织文化
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组织”的过程,即各种因素在集体的和个人的复杂的互动过程中,由个体积极选择逐步形成有序系统。为了完成这个复杂的发展进程,必须形成民主的组织文化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正当爱好和需要,而且坚信某些需要、爱好会成为学生终生成就的生长点,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这要求班级建设中不抛弃、不轻视每一个学生,不以一个尺度衡量所有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优点和成长的潜力,对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学生,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
这种文化必须待人真诚,富于冒险精神和创造性,比如,给某些方面有严重缺点的学生他所擅长的班级工作。为了帮助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实现其良好愿望时,首先,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和一些制度的约束,帮助学生创造发挥潜能的条件;其次,调整班级的管理结构,形成班主任、学生、任课教师、家长组成的管理团队。这种管理团队将消除班主任在工作中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心理上释放压力而能够从容接受新教育价值观念,这种管理团队能够充分交换意见,彼此补充,有助于教师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互动中建设起民主、开放的班级管理文化。
4. 完善个性化活动评价
班级人格化管理历来重视活动,把活动作为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因素。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应当不断评估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组织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表现和深化的空间。传统上评估仅仅被当作对学生在规定目标和任务条件下行为表现及其结果的鉴定,一定程度上,评价只是教育活动的监督者、附属物。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和学习应该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过程,它以了解学生的智能特点为前提条件,教育过程是对学生智力潜能的判断和发挥过程,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敏锐、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特点。展示学生的智能类型结构,作为组织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评价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育中扮演了中心的角色”。
评价应是多视角的:一是目标的多角度,不要只关注学生的逻辑智能和言语智能发展,还要关注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二是评价要关注学生不同阶段成长的特点。评价学生不同成长阶段个性发展特点既是为了帮助他们弥补缺欠,也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在一定教育和社会情景下突显出来的优势智能,以便因材施教。三是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多种的,不能只局限于笔答,必须将其他的评价方式引入评价系统,比如操作性评价、成长历程(档案袋)评价、实地观察评价,发挥各种手段的特点,全面发掘和认识每个学生的个性。在评价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学习活动、劳动、科技活动、社会活动、游戏、智力竞赛、文艺活动、小发明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三、结束语
班级人格化管理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而这也正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所在。此外,班级人格化管理也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管理的根本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城乡教育共同体研究”(课题编号:FFB120547)、福建省2014年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重点课题“群体动力学视域下中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课题编号:FZJJ2013020066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延从(1975- ),男,福建厦门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厦门市翔安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洪源.班级管理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觉醒”和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2] 卜玉华.当代我国班级生活的独特育人价值及其开发之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
[3] 张经童.巧用心理效应,优化班级管理[J].基础教育课程,2007(4).
[4] 张延辉.浅谈班级人格化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作者单位: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 430079)
关键词:人格化管理;个性化;调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87
素质教育提倡德育为首、以人为本,必然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分到不同班级的相同年龄阶段、相同文化程度,甚至相同专业的新生,会逐渐表现出共同的类似于人的个性一样的班级个性,从而使班级呈现出不同的班风班貌。笔者把这种现象产生的过程称为“班级人格化”,把类似于人个性的班级特征称为“班级化人格”。班级人格化管理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营造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健康环境,从而保证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班级人格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在班集体中,学生之间有着稳定的交往和心理依附关系,通过班级目标、班级舆论、班级规范、班级凝聚力等影响,学生产生了一种群体意识。因此,群体意识是班级人格化形成的重要心理原因,而群体意识的形成在班级管理中又受制于如下因素:
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按其范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风气、信息媒体等,社会环境通过集体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认知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2)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规章制度、环境卫生、校园设施、学术风气、人际关系、学校历史等整个校园文化的综合特征。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直接而现实的影响,对班级人格化的目标和速度通过学生产生间接影响。学生在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的驱使下,完成对班级人格化的目标和实现方式的设计。
(3)班级环境。包括班级制度、管理模式、教室卫生、教室布局、人际交往、班级目标、班级舆论、班级凝聚力等。班级环境决定班级人格化,班级人格化又反作用于班级环境。班级环境是影响班级人格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2. 人的因素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集体环境之中。社会环境、集体环境影响其成员的人格发展。归根到底,影响班级人格化的是人的因素,人的因素主要通过如下方面产生影响:
(1)班级成员人格特征。依据心理学和伦理学角度的人格内涵,班级成员人格共同特征是指大多数学生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素养、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如果大多数班级成员呈外倾型,则整个班级人格也表现为外倾型;若全班学生道德品质素养较高,则班级人格中道德品质起点和目标也相应较高;若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较高,则班级人格中认知水平也较高,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班级舆论、班级规范;相同年龄段的人具有共同的心理特点,整个班级的人格化也会表现出这些共同心理特点的相互融合。
(2)个别学生人格力量。班级成员人格特征对班级人格化起主要影响作用,个别学生突出的人格力量对班级人格化起调整作用。由于学生个体成员在班级中地位的不同和个性的差异,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范围和强度也有所不同,个别学生特殊的地位和突出的个性而形成的特殊人格力量,会对班级大多数学生产生较强影响。
(3)班科任教师人格魅力。班主任是班级人格化管理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对班级人格化直接调控,是班级人格化管理的主导;科任教师是班级人格化管理的参与者、配合者,是班级人格化管理的主要辅助者。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人格,既要管教,又要管理。因此,他们的人格魅力,会感染班级学生,引起学生有意或无意的模仿行为,从而对班级人格化起到引导作用。
二、班级人格化管理的调控策略
1. 整合个人与集体目标
目标是形成班级人格化的关键因素,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的目标原则,要让集体目标起到激励、凝聚和教育作用,就必须考虑:一是集体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如何把每个人组织到实现集体目标的活动中去?二是每个学生的个人目标是什么?集体怎样为个人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实现个人与集体目标整合的办法是双向互动,一方面班集体提出目标,通过计划形式分解到小组与个人,明确个人任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学生个人提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比如学习成绩的提高、文艺特长的展示、组织能力的表现、个人兴趣的满足等,班级有责任为实现这些个体要求创造适当条件。同时,应当建立一种机制,让学生个人在集体面前充分表达自己希望借助班级力量实现的“梦想”、愿望和目标。方式可以是在班级或小组会议上宣讲,也可以是在教室宣传栏上张贴“个人愿望广告”,使个人目标变成“集体议程”,正式列入班集体计划,保证个人目标和愿望受到大家的关注,真正能够实现。
在班级人格化管理中,应当倡导学生畅所欲言地提出自己最想实现的个人目标,它们应是多样化的、具体的、积极的,在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中互相影响,使个人目标不断升华。值得一提的是,有共性的个人目标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或建立一种持久的制度加以保障,比如学生普遍存在展示个人才能的愿望,就可以定期举行“我的风采”主题活动;个别学生突出的愿望或目标,一些可以列入全班的活动帮助实现,作为班级“项目”有声势地进行,比如,一个同学对于昆虫有特殊的兴趣,独立进行了研究并有一些成果,他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他的爱好,就可以专门为他组织专题报告会,这样对个人的发展可以起到强烈的震撼和推动作用。总之,更多个人愿望和目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来完成,尽可能使每一个人的愿望和目标都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尊重,逐渐形成班级化人格。
2. 倡导班级的流动管理
所谓组织的流动性,是指结构上的不定型。“班”这种群体形式,从夸美纽斯时代倡导以来,就被当作一个正式、规范的组织来看待,肯定它的严密制度建设、固定的角色分配和明确的指挥关系,这种结构形式使得班级运行效率非常高,有利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但是另一方面,它的高效率是以削弱多数学生的作用以及他们的个性表现机会为代价的,现代管理倡导班级成员角色的多样化,即每个人在集体中获得一个具有一定管理责任或服务责任的角色,处于一个能够发挥作用的地位。比如,可以让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科代表、小组长等。这种轮换制可以实现多重作用:一是使每个学生获得一种“存在感”,受到大家的注意和尊重;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三是可以在工作中与他人互动,换位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这种制度既有个人角色愿望的表达,又有集体的选择;既有个人表现的空间,又有集体规范的约束,是促进班级化人格积极、健康发展的好形式。 “兴趣小组”是班级流动管理更具开放和流动性的组织形态。这种兴趣小组可以是班级倡导的,也可以是几个学生自发组织的,这种组织基本是学生自己联络组合和管理运作的,是学生爱好、兴趣、愿望的自由表达场所,在其中他们获得一种“解放感”,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性。这种开放形态兴趣小组的高级形式是跨班(校)的“虚拟组织”,是一种短期性的“项目小组”,一个班级的学生与其他班的学生在共同感兴趣的项目上达成一致,就可以自由地结合成临时小组开展活动。这种形式不仅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满足和发展,他们的社会组合能力也得到促进。一般来说,这种组织形式比较适宜中学生,班主任在管理中对此只需关注,引导方向,不宜过多直接介入。
3. 营造民主的组织文化
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组织”的过程,即各种因素在集体的和个人的复杂的互动过程中,由个体积极选择逐步形成有序系统。为了完成这个复杂的发展进程,必须形成民主的组织文化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正当爱好和需要,而且坚信某些需要、爱好会成为学生终生成就的生长点,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这要求班级建设中不抛弃、不轻视每一个学生,不以一个尺度衡量所有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优点和成长的潜力,对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学生,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
这种文化必须待人真诚,富于冒险精神和创造性,比如,给某些方面有严重缺点的学生他所擅长的班级工作。为了帮助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实现其良好愿望时,首先,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和一些制度的约束,帮助学生创造发挥潜能的条件;其次,调整班级的管理结构,形成班主任、学生、任课教师、家长组成的管理团队。这种管理团队将消除班主任在工作中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心理上释放压力而能够从容接受新教育价值观念,这种管理团队能够充分交换意见,彼此补充,有助于教师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互动中建设起民主、开放的班级管理文化。
4. 完善个性化活动评价
班级人格化管理历来重视活动,把活动作为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因素。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应当不断评估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组织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表现和深化的空间。传统上评估仅仅被当作对学生在规定目标和任务条件下行为表现及其结果的鉴定,一定程度上,评价只是教育活动的监督者、附属物。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和学习应该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过程,它以了解学生的智能特点为前提条件,教育过程是对学生智力潜能的判断和发挥过程,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敏锐、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特点。展示学生的智能类型结构,作为组织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评价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育中扮演了中心的角色”。
评价应是多视角的:一是目标的多角度,不要只关注学生的逻辑智能和言语智能发展,还要关注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二是评价要关注学生不同阶段成长的特点。评价学生不同成长阶段个性发展特点既是为了帮助他们弥补缺欠,也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在一定教育和社会情景下突显出来的优势智能,以便因材施教。三是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多种的,不能只局限于笔答,必须将其他的评价方式引入评价系统,比如操作性评价、成长历程(档案袋)评价、实地观察评价,发挥各种手段的特点,全面发掘和认识每个学生的个性。在评价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学习活动、劳动、科技活动、社会活动、游戏、智力竞赛、文艺活动、小发明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三、结束语
班级人格化管理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而这也正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所在。此外,班级人格化管理也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管理的根本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城乡教育共同体研究”(课题编号:FFB120547)、福建省2014年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重点课题“群体动力学视域下中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课题编号:FZJJ2013020066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延从(1975- ),男,福建厦门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厦门市翔安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洪源.班级管理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觉醒”和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2] 卜玉华.当代我国班级生活的独特育人价值及其开发之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
[3] 张经童.巧用心理效应,优化班级管理[J].基础教育课程,2007(4).
[4] 张延辉.浅谈班级人格化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作者单位: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