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盛夏游览北京故宫时,被炎炎烈日晒得汗流浃背的人们不禁会问:明、清两代皇宫里,人们在夏季是如何防暑降温的呢?
建筑遮阳
也许您会注意到紫禁城的主要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的,金銮殿、乾清宫,以及乾隆皇帝养老的皇极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养心殿,莫不如此。故宫太和殿,代表着九五之尊,它面宽9间,进深5间、宽63~96米,深37.2米,殿高35.5米,室内净高14.4米。
列举这些数字只为表明,紫禁城内建筑殿宇高大,进深深、殿内空间大,烈日阳光射不到殿内地面的一半。加上殿顶很厚,还有一层锡被,炎炎烈日晒不透。因此,殿内还是很凉快的。太和殿台基高8.12米,周围没有比它更高的建筑物了,自然也就比较风凉。
用冰降温
宫中夏日用冰,主要用来吸热,以达到降低室温的目的。
每到夏日,宫中太监会把冰打成碎块,置于盘中放在帝后等人的寝宫或书房内,乾隆皇帝诗中所说的“广厦无烦暑,精盘贮碎冰”指的就是这种方法。
冰的另一个用处是用来冰镇水果、制作冷饮。宫中御膳房常备冰镇水果,一种是在木制内镶锡片的冰箱中安置抽屉,放置冰块和水果,待水果用尽,冰块融化时,即重新置冰,再贮水果。还有一种是在大盆内放置冰块,杂以水果。冰化后沉瓜浮李,任人选用。宫中还常常制作冰镇绿豆汤、酸梅汤、果汁,并时常把冰核(冬季以沸水冻成)投入汤中,既可吃冰核也可喝汤。
此外,为了照顾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等,清代皇家还曾做出过一项有关用冰的规定。宫中用冰实行严格的等级之分,据《内务府则例》载,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七月二十,内务府各司员每日每人用冰一块。对大臣、外宾,还赐冰果,以示皇恩。
皇上在炎热的夏天送来清凉,做臣子的岂不万分感恩。可是,宫中有那么多用途,每年夏季得要多少冰?
这个数字从未有人统计过,不过从京城数量众多的皇家冰窖,就可判断其用冰数量。
昔日紫禁城内有5座冰窖,西苑、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口外行宫、木兰围场也都设有御用冰窖。各地方冰窖数量为1~6座不等。
最近,笔者见到一篇文章,介绍北京旧时的冰窖,说今日北京现存的冰窖只有一处,即陟山门雪池冰窖。雪池冰窖是皇家禁地冰窖,位于北海东门与景山西门之间的陟山门街路北。雪池冰窖当初共有6座冰窖,建于明代,现存冰窖乃乾隆年间重修之物。至今仍较完好。
雪池,典出“雪窖冰天”,是冰窖的雅称,为地下建筑。地面上只露出1米来高的四壁,无窗,窖顶为人字形的起脊双坡,覆盖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内部为拱形,很像一个地下城门洞子,冰窖的墙体和拱券全部用城砖砌筑而成,白灰勾缝非常坚固。内部空间长25米、宽10米、高10米,窖门有1米多厚,密封隔热性能非常好。
文献记载,乾隆对重修的雪池冰窖格外关照,他认为工部负责雪池冰窑修建的督办大臣督工出色,特例赏他一处住宅。雪池冰窖能贮藏多少冰呢?1座冰窖能盛2500立方米冰。6座冰窖就能盛1.5万立方米的冰。
需要说明的是,如今,有著书者称“雪池冰窖,建于清朝”;其实,这座冰窖从明代起就是皇家的御用冰窖。潘荣陛著《帝京岁时纪胜》即记载: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窖,开謻门连之。各门护城河打冰,于河边修土窖贮之,夏日出易甚便。
引文中的“謻门”,今存。当年是专门为向雪池冰窖运冰的门,平时常闭而不开。不仅北京城内有冰窖,即便是在紫禁城内也有冰窖。
紫禁城内原有冰窖5座,今况如何,人们多不知。近年故宫大修,笔者有幸到古建工程队采访,无意中在熙和门外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处约100米的地方,发现一座尚完好的冰窖,其规制同雪池冰窖相似。
这座冰窖也是明清遗物。《国朝宫史续编》云:“熙和门之西为武英殿……门前御河环绕……又北为冰窖。”引文中的冰窖,就是本文中说的这座冰窖。
至于冰窖的冰,都是从头年腊月初八开始采集的。据明朝刘侗所作《帝京景物略》记载,皇帝年年都要派亲信主持采冰和储冰工作,可见对此事有多重视。每到“三九”天,河水一冻实,主持采冰的大臣就派民工下到河面上,用凿子把冰切成长三尺、宽二尺、厚一尺的大冰块,运到冰窖里。为了不让冰块相互黏住,还要用稻草把冰块分开,然后封住窖口,门外用泥巴和稻草遮盖起来。经过这样处理后的存冰,基本不会融化。
到了第二年立夏,打开冰窖,取出冰块就可以享用清凉了。
宫中的夏令食品
据《明宫史》记载:宫中有个规矩,每年夏至时节,“宫眷内臣换穿纱衣,钦赐京官扇柄。司礼监有一种扇,以墨竹为骨,色笺纸面,两面楷写论语内六字一句成句。”五月五日“吃粽子,吃加蒜过水淘面”。“夏至伏日,吃长命菜”(即马齿苋)。“初伏、中伏、末伏日亦吃过水面。吃银苗菜(即藕芽)”。“先帝爱吃莲子汤,又好用鲜西瓜……”
清朝宫中的夏令食物,大体沿用明制,但要比明宫夏令食物丰富得多。
乾隆时期,内务府规定:皇帝每天派发茶叶12包,皇后每天派发茶叶10包,公主、皇子每天派发茶叶8包……饮茶祛暑。夏日宴会待客,进茶也是一项重要的礼仪。每次茶宴之后,将茶叶、茶具赐与客人,这也是乾隆皇帝的一种作法。
到晚清时,经济败落。慈禧寿膳房的膳食仍很铺张。夏日冷食也少不了精致的冰碗,少不了冰制海鲜,据说她喜欢吃银耳莲子粥和樱桃,说是有益养生。
大树底下好乘凉
故宫中有好几处花园,坤宁宫后的御花园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园中奇石罗布,佳木郁葱,松柏藤萝皆数百年之物,园内堆秀山上石洞中,有“高山流水”,让人感觉格外凉爽,是宫中避暑的最佳去处。乾隆皇帝有一首歌颂御花园古柏的诗:“古柏布清阴,悲含寸草心,先皇遗泽厚,雨露亿年深。”该诗刻于御花园石壁上,御笔,今存。在宫中生活的皇帝、皇后、皇子、皇孙以及嫔姬宠妃们,夏日到大树底下乘凉,自然也是一种享受。
作为封建皇帝来说,乘凉当然不限于在大树底下,高兴了,一声令下,就有龙车凤辇侍候,到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去了。那里比宫中更清凉。
清凉香风入宫门
清代康乾盛世时,皇帝提倡上早朝,御门听政。早晨天一亮,宫门开启,侍臣迎接文武百官进宫,站班,皇帝就要上朝听政。
古时,皇帝听政时是坐着的,百官是站着的,一般言谈都非常简练。因此,听政时间不会很长。清晨上朝,天气凉爽,等听政完毕,太阳升起来了,就该散班了。正好避开日间天气炎热之苦,真是一种妥善利用时间的作法。
对于百官来说,一清早带着清凉的香风入宫门,待听完皇帝颁旨之后,不等炎炎烈日升起,便可沿着京城的古道林荫,打道回府,或许会减免不少徒步上朝以及三拜九叩之后的疲劳。
【责任编辑】赵菲
建筑遮阳
也许您会注意到紫禁城的主要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的,金銮殿、乾清宫,以及乾隆皇帝养老的皇极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养心殿,莫不如此。故宫太和殿,代表着九五之尊,它面宽9间,进深5间、宽63~96米,深37.2米,殿高35.5米,室内净高14.4米。
列举这些数字只为表明,紫禁城内建筑殿宇高大,进深深、殿内空间大,烈日阳光射不到殿内地面的一半。加上殿顶很厚,还有一层锡被,炎炎烈日晒不透。因此,殿内还是很凉快的。太和殿台基高8.12米,周围没有比它更高的建筑物了,自然也就比较风凉。
用冰降温
宫中夏日用冰,主要用来吸热,以达到降低室温的目的。
每到夏日,宫中太监会把冰打成碎块,置于盘中放在帝后等人的寝宫或书房内,乾隆皇帝诗中所说的“广厦无烦暑,精盘贮碎冰”指的就是这种方法。
冰的另一个用处是用来冰镇水果、制作冷饮。宫中御膳房常备冰镇水果,一种是在木制内镶锡片的冰箱中安置抽屉,放置冰块和水果,待水果用尽,冰块融化时,即重新置冰,再贮水果。还有一种是在大盆内放置冰块,杂以水果。冰化后沉瓜浮李,任人选用。宫中还常常制作冰镇绿豆汤、酸梅汤、果汁,并时常把冰核(冬季以沸水冻成)投入汤中,既可吃冰核也可喝汤。
此外,为了照顾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等,清代皇家还曾做出过一项有关用冰的规定。宫中用冰实行严格的等级之分,据《内务府则例》载,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七月二十,内务府各司员每日每人用冰一块。对大臣、外宾,还赐冰果,以示皇恩。
皇上在炎热的夏天送来清凉,做臣子的岂不万分感恩。可是,宫中有那么多用途,每年夏季得要多少冰?
这个数字从未有人统计过,不过从京城数量众多的皇家冰窖,就可判断其用冰数量。
昔日紫禁城内有5座冰窖,西苑、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口外行宫、木兰围场也都设有御用冰窖。各地方冰窖数量为1~6座不等。
最近,笔者见到一篇文章,介绍北京旧时的冰窖,说今日北京现存的冰窖只有一处,即陟山门雪池冰窖。雪池冰窖是皇家禁地冰窖,位于北海东门与景山西门之间的陟山门街路北。雪池冰窖当初共有6座冰窖,建于明代,现存冰窖乃乾隆年间重修之物。至今仍较完好。
雪池,典出“雪窖冰天”,是冰窖的雅称,为地下建筑。地面上只露出1米来高的四壁,无窗,窖顶为人字形的起脊双坡,覆盖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内部为拱形,很像一个地下城门洞子,冰窖的墙体和拱券全部用城砖砌筑而成,白灰勾缝非常坚固。内部空间长25米、宽10米、高10米,窖门有1米多厚,密封隔热性能非常好。
文献记载,乾隆对重修的雪池冰窖格外关照,他认为工部负责雪池冰窑修建的督办大臣督工出色,特例赏他一处住宅。雪池冰窖能贮藏多少冰呢?1座冰窖能盛2500立方米冰。6座冰窖就能盛1.5万立方米的冰。
需要说明的是,如今,有著书者称“雪池冰窖,建于清朝”;其实,这座冰窖从明代起就是皇家的御用冰窖。潘荣陛著《帝京岁时纪胜》即记载: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窖,开謻门连之。各门护城河打冰,于河边修土窖贮之,夏日出易甚便。
引文中的“謻门”,今存。当年是专门为向雪池冰窖运冰的门,平时常闭而不开。不仅北京城内有冰窖,即便是在紫禁城内也有冰窖。
紫禁城内原有冰窖5座,今况如何,人们多不知。近年故宫大修,笔者有幸到古建工程队采访,无意中在熙和门外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处约100米的地方,发现一座尚完好的冰窖,其规制同雪池冰窖相似。
这座冰窖也是明清遗物。《国朝宫史续编》云:“熙和门之西为武英殿……门前御河环绕……又北为冰窖。”引文中的冰窖,就是本文中说的这座冰窖。
至于冰窖的冰,都是从头年腊月初八开始采集的。据明朝刘侗所作《帝京景物略》记载,皇帝年年都要派亲信主持采冰和储冰工作,可见对此事有多重视。每到“三九”天,河水一冻实,主持采冰的大臣就派民工下到河面上,用凿子把冰切成长三尺、宽二尺、厚一尺的大冰块,运到冰窖里。为了不让冰块相互黏住,还要用稻草把冰块分开,然后封住窖口,门外用泥巴和稻草遮盖起来。经过这样处理后的存冰,基本不会融化。
到了第二年立夏,打开冰窖,取出冰块就可以享用清凉了。
宫中的夏令食品
据《明宫史》记载:宫中有个规矩,每年夏至时节,“宫眷内臣换穿纱衣,钦赐京官扇柄。司礼监有一种扇,以墨竹为骨,色笺纸面,两面楷写论语内六字一句成句。”五月五日“吃粽子,吃加蒜过水淘面”。“夏至伏日,吃长命菜”(即马齿苋)。“初伏、中伏、末伏日亦吃过水面。吃银苗菜(即藕芽)”。“先帝爱吃莲子汤,又好用鲜西瓜……”
清朝宫中的夏令食物,大体沿用明制,但要比明宫夏令食物丰富得多。
乾隆时期,内务府规定:皇帝每天派发茶叶12包,皇后每天派发茶叶10包,公主、皇子每天派发茶叶8包……饮茶祛暑。夏日宴会待客,进茶也是一项重要的礼仪。每次茶宴之后,将茶叶、茶具赐与客人,这也是乾隆皇帝的一种作法。
到晚清时,经济败落。慈禧寿膳房的膳食仍很铺张。夏日冷食也少不了精致的冰碗,少不了冰制海鲜,据说她喜欢吃银耳莲子粥和樱桃,说是有益养生。
大树底下好乘凉
故宫中有好几处花园,坤宁宫后的御花园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园中奇石罗布,佳木郁葱,松柏藤萝皆数百年之物,园内堆秀山上石洞中,有“高山流水”,让人感觉格外凉爽,是宫中避暑的最佳去处。乾隆皇帝有一首歌颂御花园古柏的诗:“古柏布清阴,悲含寸草心,先皇遗泽厚,雨露亿年深。”该诗刻于御花园石壁上,御笔,今存。在宫中生活的皇帝、皇后、皇子、皇孙以及嫔姬宠妃们,夏日到大树底下乘凉,自然也是一种享受。
作为封建皇帝来说,乘凉当然不限于在大树底下,高兴了,一声令下,就有龙车凤辇侍候,到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去了。那里比宫中更清凉。
清凉香风入宫门
清代康乾盛世时,皇帝提倡上早朝,御门听政。早晨天一亮,宫门开启,侍臣迎接文武百官进宫,站班,皇帝就要上朝听政。
古时,皇帝听政时是坐着的,百官是站着的,一般言谈都非常简练。因此,听政时间不会很长。清晨上朝,天气凉爽,等听政完毕,太阳升起来了,就该散班了。正好避开日间天气炎热之苦,真是一种妥善利用时间的作法。
对于百官来说,一清早带着清凉的香风入宫门,待听完皇帝颁旨之后,不等炎炎烈日升起,便可沿着京城的古道林荫,打道回府,或许会减免不少徒步上朝以及三拜九叩之后的疲劳。
【责任编辑】赵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