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键词”提炼法来解读文本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黄厚江说过: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的确,许多一线教师更多地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而忽视对文本的正确、深入的解读。于是出现了解读文本的种种误区:不读文本的有之,背诵教参上的话就行了;浅读文本的有之,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错读文本的有之,不深入思考,随意阅读,错误百出。这些现象都说明教师解读文本的意识不强,能力不够。当语文教师自身都不能很好地解读文本时,又怎能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表达自己的心得?又何谈有效率的阅读教学?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呢?青年名师郭初阳的关键词提炼法可以给我们一个方向。郭初阳,其貌不扬,声音沙哑,不会煽情,似乎缺少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一切天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今年的“五四杯”论文发布会上,用一节《老王》征服了在座的几百名听课的师生,他是怎样做到的呢?我研究了课前的一份资料,那是他采用关键词提炼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深入、独到的解读后的外显。来看看郭老师是如何对文本《老王》进行深入解读的。
  郭老师循着了文章结尾的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老王》的解读归结出四个关键词:不幸、善良、愧怍、正义。四个关键词高度集中地概括了郭老师的阅读心得,形成了他独到的理解。
  关键词,指的是能解释文章核心意义的词语。确定关键词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文本核心的确认过程。大凡文章,都有“文眼”,挖掘到文眼就为解读文本寻找到一把钥匙。杨绛写《老王》,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关键,这是此篇的“穴眼”,郭老师抓住这个句子,首先找到第一个关键词:不幸。他这样来阐释“不幸”:不幸者是显而易见的——老王一贫如洗,既老且孤;然而文革伊始,杨绛的专职就是扫女厕,钱钟书被人剃成“十”字头,她则被剃成只有半边头发的“阴阳头”,不得不连夜做假发套。以及后来的挂牌游街,女婿自杀,夫妻下放……杨绛真如她说的那样,算得上一个“幸运的人”吗?从文中可以知道,幸与不幸,乃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然而在一个充满仇恨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是不幸的,事实上并非“幸运者”与“不幸者”的区别,而是“不幸者”与“更不幸者”的区别。
  接着又从巴尔扎克在《上校沙倍尔》中的一个句子:“不幸者唯一的抒情诗歌,就是吁请‘正义’与‘善良’,来否定他的蒙受冤屈的裁判”来引出第二个关键词:善良。分别寻找老王和杨绛一家的善良。
  又如何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愧怍呢?引出第三个关键词“愧怍”。作者这样阐释:“愧怍”从何而来?有一个很好的问题,可以作为思路的指引:“杨绛和老王,是否把对方当朋友?”老王视杨绛为朋友,是确定无疑的,他临终的最后探视,是有力的证明;杨绛视老王呢?也是朋友,一如她对待《杂忆与杂写》第二篇所记的可怜的林奶奶。朋友是建立于平等之上的友好对待,杨绛显然做到了,为什么还会愧怍?问题也许在于,情感投入的差别。老王把杨绛当作至亲的朋友,而杨绛只把老王当作普通的朋友而已。所以老王提着香油和鸡蛋的探视,她要用钱酬谢;而明知老王直僵僵得“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她的关心也要等到十多天之后,才去询问偶然碰见的老李。这愧怍之意,大致源于情感收支的不对等。
  从这里,我们看出这三个关键词均来自于文章的关键句子,顺着这关键词基本上对文本有了一个深入的解读。但是,郭老师并没有停止,他跳出单篇,联系《干校六记》及钱钟书为此书写的序,又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正义。郭老师认为作者以笔为证,以证明在历史的裁判中,为求得正义的精神力量;或者反过来让人明白,那是一个怎样的非正义的时代。课堂就这样螺旋上升,最后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的思考,燃起正义的情感火苗。
  不难看出,关键词的选定,有的直接来自于正文,有的也可以来自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中。四个关键词并不是随意排列,它因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走向,从“不幸”切入,以“正义”升华结尾。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以关键词提炼法解读文本时,其实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课堂的目标定位、课堂流程的设计了。这种抛弃教参,实实在在进行文本阅读的做法正是从源头上来提高阅读效率的一种途径。教师进行独立的阅读和思考,不再人云亦云,正是基于真正的阅读体验,这种解读才有了有别于千篇一律的解读,课堂也就呈现出灵动的美妙。这种做法与我不谋而合,例如我在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就采用了这种文本解读方法。下面是我的备课笔记的一部分:
  再次走进《爸爸的花儿落了》,依然有感动,我反复阅读,一些东西逐渐地清晰起来——朴素的文字后面隐藏着无奈的哀,淡淡的伤,这份若隐若现的哀伤,越发牵引着读者,该怎样把这份哀而不伤的感动传达出来呢?
  文本解读关键词一:离别。自古离情最伤感。英子小学毕业了,要与母校分别,与老师分别,与同处的同学分别,一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词怎能不使读者想到自己毕业时的留恋?这是生离。最令人感伤的是12岁的她要与父亲永别,文章中一字未提“死”这个字,但处处都在为父女的死别作铺垫,淡淡的语气中强忍着多少不舍,生离且让人不忍,死别情何以堪?
  文本解读关键词二:成长。这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节。文章以告别童年收尾,却留给人们多少感叹。文中好多人都在期待着英子长大,老师说:你们上中学了,就是长大了。宋妈说:你长大了,要多帮着妈妈。兰姨说:长大了,不应该欺负弟弟妹妹。蹲在草丛里的年轻人说:长大了,带你去看海。爸爸说:你长大了,自己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弟弟妹妹。可是成长意味着告别童年,12岁的英子,面临着父亲的辞世,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她的成长是被迫提前的。猜到父亲的辞别,她却变得镇定。是的,爸爸的生命之火熄灭了,他的女儿也长大了,但这样的成长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文本解读关键词三:鞭策。爸爸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从他喜欢种花就可以看出来。那时是怎样美好的一种生活场景:爸爸下班回家,抱起涌过来的孩子中的一个,拿起水壶浇水,采一朵茉莉给其中一个女儿戴上,一路欢笑,一院花香……热爱生活的爸爸显得柔性,有慈父的光芒。可是他也有严厉的一面,那是对女儿的懒惰时,对女儿的胆小时。一顿毒打,打出一个再也不迟到、热爱学习、最终成为毕业生代表的女儿;一次寄款要求,让女儿从此敢于闯练。严在其外,爱在其内,这就是父亲。正是这样的父亲在英子的成长路上,不断地推动着、鞭策着,最后竟然是用去世作了最后的一把推动、最大的一次鞭策,一下子把英子推出了童年,完成了父亲最后的责任。
  离别,成长,交融着父亲绵绵爱意的鞭策,使这篇课文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接下来,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这些,接着迫不及待地去阅读《城南旧事》。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很自然地上出一节与他人不一样的课来,究其原因,是我依据关键词提炼的方法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在文本解读时,我会很自然地运用这种方法,比如,在教《春酒》时,我就以“童年酒”、“母亲酒”、“乡情酒”三个关键词来总结。
  以上的例举,只是说明关键词提炼法是可行的、高效的一种文本解读方法,我们的一线教师不妨在平时的教学时运用。经常训练,无疑能有效提高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这也为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作了最厚实的铺垫,使高效的阅读成为可能。
  [作者通联: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杨市校区)]
其他文献
实现社会和谐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之一,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查处制售假劣药品违法案件过程中,经常遇到行政处罚对象的确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