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处理垃圾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f0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垃圾分类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这背后,正是全球垃圾问题日益严峻的体现。如何处理垃圾、如何对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数千年来,人们围绕着垃圾处理,发生了诸多故事。回首几千年的历史,或许在了解这些故事的同时,也能为当今人们正确处理垃圾,甚至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供借鉴。

隋代:因长安城垃圾多而新建都城


  《韩非子·内储说上》曾记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其意思是说殷商时代,在公共道路上乱倒垃圾是要受刑的。也有说法是“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察·律令》按:“此法太重,恐失其实。”但不管怎么样,在当时,乱扔垃圾,可不是一件闹着玩的事。
  战国时期,商鞅实行变法,也采用了“殷之法”。《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
  即便是到了唐代,仍然对垃圾管理非常严厉。《唐律疏议》中规定:“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也就是说到街道上扔垃圾的人,会被处罚六十大板。如果执法者纵容市民乱扔垃圾的行为,也会被一起处罚。
  根据历史资料,对垃圾严格管理的确有必要,在汉代以及隋唐时期长安城的记载中,可以发现随意排放垃圾对城市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
  汉代,随着城市建设的技术发展,皇宫内和一些大型建筑群内采用地下排水管网,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渠从宫内排到城内,由城内排到城外,由城壕汇流到渭河。不过,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还没有如此好的设施。在长安城内,不少道路上经常弥漫着各种垃圾和尘土。所谓“长风一飘荡,尘沙涨天飞”。
  隋代时,长安城逐渐呈现出国际性大都市的气象,在隋文帝开皇之治时,长安城里住着数十万人。如此众多的人口生活在城里,每天必然会产生很多生活垃圾和人畜代谢物。
  史料记载,不少老百姓把生活垃圾全部倾倒在门口,日积月累,部分街道比两边房屋高一丈多;有的老百姓挖掘大土坑掩埋垃圾,任由它们壅滞地下,腐烂分解,结果产生大量硝酸盐之类的毒素,溶于水并下渗,导致地下水中的硝态氮含量上升,地下水由此变得咸苦,不可食用。据《隋书·庾季才传》记载:长安城“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
  为了摆脱已污染的水源区,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杨坚在汉长安城东南部龙首原的南坡(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花了9个月时间,新建了大兴城(隋文帝在北周时被封为大兴公)。同时,挖掘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并引浐水、皂水、潏水入城,以解决城区用水问题。

唐代:巧妙处理垃圾而致富


  尽管城市里大多数人受困于垃圾之苦,但还是有极少数人,在成堆的垃圾中发现了无限商机,其中唐代的罗会、裴明礼等人就是通过垃圾而致富的代表。
  据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载,生活于唐初的罗会,通过收集长安城里人畜的粪便,向郊外农民出售而发家致富。街坊邻居轻蔑地称他为“除粪夫”,称其家为“鸡肆”。
  当时,一位叫陆景阳的文人到其家做客,发现罗家房屋豪华富丽,家眷服饰打扮十分得体,屏风、毡褥等奢侈品一应俱全。陆景阳十分诧异,问:“先生生活如此富裕安乐,为何还用从事这种肮脏污秽的工作?”罗会回答说:“怎奈虽家财万贯,也不能坐吃山空。一旦歇业,家道将衰。”
  另外一位靠垃圾致富的就是《太平广记》里记载的裴明礼。裴明礼,河东(今山西)人,活动于唐太宗年间,其做生意的诀窍是“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换言之,他就是通过低价收来垃圾后,进行分类整理,卖给百姓,几年之后,便拥有万贯家财。有了一定本钱之后,裴明礼在长安城金光门外,以十分便宜的价格买下一块满是瓦砾的荒地。
  为了清除荒地上的瓦砾,裴明礼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荒地附近竖起一根高高的木杆,木杆上悬挂一个大竹筐,他让人们捡地上的瓦砾投掷竹筐,投中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于是,人们纷纷来捡拾瓦砾投掷。没过多久,地里的瓦砾就被捡干净了。瓦砾没了,青草也就顺势而起,长得郁郁葱葱。裴明礼又招募牧羊者,让他们都来这片草地放牧。有这样一片好草,牧羊人谁不愿意来呢?于是草地很快挤满羊群。羊群多了,羊粪尿自然也就多了。慢慢地,土地有了肥力。就这样,一块无人问津的荒芜土地,在他手中成为沃土。
  最后,裴明礼雇人用牛馬犁耕该土地,种上各种果树,并套种葵花、蔬菜和花卉,与此同时,他还在其中放养蜂蜜。这些给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明清:城市垃圾迅速回收


  经过唐代这些富商的启发,到宋代后,垃圾处理就更加规范。北宋初年,宋太宗设置了城市管理机构——街道司。街道司设有勾当官(街道司的领导)二员,下辖500名士兵,穿青衫,配备鞭子木棒,其职责就是修治街道、打扫卫生、管理交通等。由于京城“万街千巷,皆尽繁盛浩闹”,街道司“工作甚众,事任非轻”,500名士兵也不够用,因此,街道司又招聘了一部分杂役,“招置少壮堪充功役之人,所有请受例物,乞行支给”,这些人也会发给薪酬。当时,一些大的城市里还有民间处理垃圾的人员,将城市居民每日产生的排泄物、泔水等清理收集后运出城市,供乡村百姓使用。
  明代沿袭了宋代的垃圾管理制度。曾在中国生活数十年的传教士曾德昭记载,明朝的城市和乡村间,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不但耕作所需要的各种粪便,有专门的人员从城市里回收,然后运载到乡村里出售,甚至各种城市生活垃圾都有专门人员回收,哪怕扔到街上的破布,都会被迅速回收。
  有趣的是,关于垃圾回收处理的经验,古人通过不同书籍详加记载。人畜粪便可以作饲料和燃料,这是熟知的用法,不过,在千百年的实践中,人们还总结出千奇百怪的用法。比如,《农桑衣食撮要》记载,用晒干的牛粪加热蚕室,不仅能驱除寒气,还能让蚕多吃桑叶;《博物志》记载,焚烧干骆驼粪可以驱除蚊子、虱子;《氾胜之书》记载,用蚕矢(又称蚕沙,家蚕的粪便),杂以禾苗的种子,种下后,禾苗不会受虫子侵扰。
  另外,人畜毛羽在古人看来,也是堆肥的好原料。比如,猪毛是种植甘蔗的好肥料;动物的羽毛轻柔,可以用来扫除幼蚕。据明代学者朱国祯所著笔记《涌幢小品》记载:“蚕之初生,用鹅羽以拂之,乃置于筛。”
  到了清代,城市卫生状况似乎并不太好。尽管清代时,将唐律中的“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改成了笞四十,但执行起来效果并未好转。《燕京杂记》中这样记载:“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人们直接把家里的垃圾扫到路上,最后导致城市路面比两旁的房子还高。
  当时,为了防止代谢物随意倾倒到街道上,杭州城开始建起了一些露天公共厕所。但其臭秽不堪,不可靠近,在炎热季节,更是恶臭弥漫。“粪头”、“屎阀”们把公共厕所当成财源,卖给郊区百姓作农家肥,却鲜有环保措施。以至于上公共厕所成了杭州城的一个麻烦事:一到早晨,要上厕所的杭州人就如同在火车站排队买票般,排很长的队。
  鉴于此,苏杭商会开始进行社会自治,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两地的一些街道纷纷成立了自治团体——市民公社。公社接受苏州商会的领导,受其保护,活动经费则自行筹措解决。1909年,苏州观前大街市民公社制订了章程,其中有“卫生方面清洁街道、通沟”的条款。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最终两个城市的卫生状况得以缓解。
  同样是清末,北京城的卫生状况也得以缓解。其中一个明显变化是,北京城的各条街道开始大量修建厕所,并对随意便溺的现象加强了管制。而且,当时也设置了专门的车辆和人员回收粪便,他们当时以摇铃为号,提醒老百姓。《京华百二竹枝词》曾记载:“粪盈墙侧土盈街,当日难将两眼开。厕所已修容便溺,摇铃又见秽车来。”
其他文献
年少时,在影院门口或街头,只要看到有人穿的裤腿太窄或是穿喇叭裤,就会有执法者拿着剪刀上前,哧啦一下从裤脚剪至大腿根。谁穿得出格,就找谁下刀裁剪,这算是那个年代的暴力美学了。刚学到的新词“暴力凝视”,恰好用来解释此事。现在,我也喜欢盯着破洞牛仔裤看。  读了鹫田清一的《衣的现象学》以后,才知道这些由穿着引起的“冒犯”里,其实藏着科学与时尚。  这位日本哲学家阐释说,时尚服装的起源,就是冲着冒犯而来。
如果生活中只能有一种“主流”审美,那么即使你皮肤够白,也会有人说你不够瘦、眼睛不够大、鼻子不够高、腿不够长、腰不够细或是衣着打扮不够时髦……   90后女孩小棋囤了一柜子的美白面膜和美白霜,只为了能“体面”迎接露胳膊露腿的夏天。   “老天真是不公。同样是黄种人,有人白到发光,偏偏我黄里带黑。”   小棋自称的“黑”,只是肤色略偏黄而已。这种正常的肤色,对于大多中国女孩来说,却是一种需要去掩
给宠物命名并非中国古代人的传统。尽管《诗经》中有数百个形容马的专有名词,清嘉庆三年(1798年)还出版过养猫专著——王初桐的《猫乘》,里面提到一本更早的、写作年份不详的养猫专著《相猫经》,其中也记录了对猫的众多称呼,但这些称呼大多数是根据马或猫的毛色、长相或性格所赋予的类称。  据史书记载,最早有自己名字的马,是周穆王的“八骏”,分别被命名为:“绝地”“翻羽”“奔霄”“超影”“逾辉”“超光”“腾雾
在别人嘲笑你之前,先嘲笑自己,是幽默最安全的方法,把开玩笑的矛头指向自己,笑自己的无能,谈自身的缺憾,不至于产生反感排斥。在人人都抢着护着自尊的年代,愿意坦然爆料,是需要一点勇气和豁达的心境,因此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无形中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认为是有包容胸襟、富有幽默感的人。  一位太太听说骑马对减肥有效,不迟到不早退地骑了三个月,结果是马瘦了十磅她一磅也没瘦,这样的结果她一直讲给朋友逗笑
1  “你的智力在出生时就受到了损害”  我上小学的时候特别笨,抄写拼音字母,“a”全是尾巴朝上的,改不过来,数学课几乎每次上黑板做题都不会。小学二年级,我第N次数学不及格时,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狠狠骂了一顿,说我是智障。我哭丧着脸回到家,跟我爸说。他看着我很认真地说:“对啊,你出生的时候智力就受到了损害啊。”我当时就震惊了。  “你出生的时候,因为一点点小问题,医生说你可能不会说话和走路。我和你妈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单枪匹马地战斗。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古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突出的特征是语言精练、含蓄,具有跳跃性、韵律感。这些对于以学习白话文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感知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小学阶段对古诗在语言方面的学习要求以积累为主,对于古诗中语言形式方面的目标要求上比较模糊,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就需要认真细读文本,关注古诗的语言形式,捕捉诗句中的“语用”训练点,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在实践活动中将古诗的“语用”学习落到实处。一、领悟语言精妙 
网上有好事者整理出一批看上去比较古怪的学生姓名,例如“白富美”、“高富帅”、“芈月”、“李元芳”、“杜子腾”、“常卫妍”等,有的非常霸气,有的与影视剧里最红的主角重名,有的字面意思很美好,但是谐音很怪异。  网上的消息真假参半,我们不知道这些姓名到底是真是假。不过从常理上分析,父母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也并非不可能。早在十几年前,这些孩子刚刚出生那会儿,什么“白富美”、“高富帅”,什么“芈月”、“元芳
山居  无论是看透世事的隐居山林,还是被贬返乡的壮志未酬,山居总是能够给人平静与安慰。唐诗中的山居主题数不胜数,前有王维隐居终南山辋川别墅时所描述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后有颜仁郁在《山居》中写到的“柏树松阴覆竹斋,罢烧药灶纵高怀”。  怀古  诗人怀古往往是通过咏怀古迹来感慨兴衰、托古讽今,人们从诗句中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功业无望的焦灼。怀古诗的触发点和形式都相对统一,无非是“在古迹触景生情
1  4月17日晚上10点,一名少年在上海卢浦大桥跳桥自杀。  男孩是一名17岁的在校职高二年级学生,据说他在学校与同学产生了冲突,遭遇了母亲的批评。  母亲载着他途径卢浦大桥时,不知为何将车停在危险的路中间,少年随即打开车门纵身跳下大桥。这一瞬间,只有短短的几秒钟,反应慢的人都会有点错愕不及。从视频细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少年跳桥之前,母亲将车停在大桥中间,打开了双闪,起身离座不停地对孩子责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