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倡导的“阳光课堂”以“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来体现,具体怎么操作,各科有各科不同的学情,也有不同的具体操作方法。本文将着重谈谈“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学科中的应用。
【关键词】阳光课堂 三段六环节 思想品德 解读 注意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99-02
我校探索阳光课堂改革已有数年。我们对“阳光课堂”的理解是充满关爱,和谐氛围,强调自主,关注全面,注重发展的课堂状态。在这种课堂状态中,师生、生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自主、积极、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学生思维自由,参与全面,教师既关注全体学生,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发展的全过程。“阳光课堂”以和谐、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关爱学生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平等对话、合作探究为手段。在阳光课堂改革中我们采用“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它是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阶段,在主体性教育理论、阳光课堂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学案导学,自学生疑,互动探究,交流点拨,检测评估,拓展延伸六个环节为载体,强调关爱学生,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人格完善等各方面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本文将着重谈谈三段六环节在思想品德阳光课改中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案导学”
解读:基于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导学案”的“学习责任赋予”,引导学生开始预习。我们的导学案的结构一般都是:“学习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自主学习”(将教材的重点知识以填空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学完成)、“合作探究”(根据教学难点来设置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检测”(巩固教学内容)。结构本身非常好,但是作为学生,他们未必会仔细去看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也不会去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是否掌握了我应该掌握的知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编导学案时,一定要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来编写导学案,这点很重要,因为导学案起着引领学生学习的作用,如果导学案本身不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那么我们怎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呢?那就会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所以,从这点来看,仔细研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认真编写导学案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自学生疑”
解读: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引领,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自主学习。在“学案导学”和“自学生疑”中,学生独立、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全面性。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这种主体作用应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发挥,但是有老师却只是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学生在这个环节只是勾画,或者默读,或者无所事事东张西望,把教材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翻来随意看看(哪怕不是本节课的内容)。所以在“自学生疑”这个环节老师也要发挥主导作用:教会学生自学,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生疑)。这两点下文将具体阐述。
在“自学生疑”这个环节,我认为老师要发挥的主导作用之一是要教会学生自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理出教材线索,勾画出重难点
要求学生根据学案来阅读教材,理出教材的线索,予以相应的批注,勾画出重难点,完成学案中自学部分的填空题。
(二)感想
阅读了教材有何感想,有没有恰当的例子来补充它、印证它。
(三)有没有疑问
是否完全赞同教材的观点?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四)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时,有没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如果有请批注在旁边。
此外,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之二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生疑)。我们的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只会解决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而事实上提出问题非常重要。试问:诺贝尔科学奖里的项目哪个不是先提出新课题,然后才去攻克的,哪一类不是揭示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的学生甚至学者大多数只会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地在原有的问题上去研究、探索,真正有创新的东西有多少?因此,要想在某个领域上有所建树,就要学会问问题。
(五)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提问
1. 教师要为学生如何提问做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如对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概念、结论、原理等进行质疑。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创新精神。
2. 从比较中寻找问题。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才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法律和道德”、“自信、自卑、自负”、“情绪与情感”的异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轻松地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3. 在教材中的某些关键字、词、句中设疑。比如:我们讲到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之一“合理宣泄”时,我故意将“合理”二字念的很重并问学生,在此处有何疑问,某个学生反应很快,马上就问:“怎样宣泄才是合理的?”
4. 对教材的课题、框题、标题进行提问。教材的课题、框題、标题往往是对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对这类问题可以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提问。如“什么是自强?为什么人当自强?”“人怎么去自强?”“党的基本路线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如何坚持?”等等。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负起责任来。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火热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更深刻的问题走出课堂,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思辨之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探究互动”
解读: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交流,相互质疑,教师点拨引导,最后释疑。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在这个环节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们探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意义。我们设置的探究题不应该是变相的课堂练习。我们设置的探究题应该既要兼顾价值又要兼顾兴趣。一般所创设的探究问题要难度适中,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经过一番努力能够完成。太难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太容易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分数的品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诚实的重要性。我们设置了一个探究题“诚实的人会吃亏吗?”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但说的层次、深度又有所不同。
四、“交流展示”
解读:学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知识、规律、方法等方面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帮助梳理总结,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学习过程、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感受成功和学习的快乐。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候我们教师成了“旁听者”,对于学生的讨论不置可否,也不加以引导。如:在某节课上,有个同学起来发言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我们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我们要让子子孙孙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个仇恨。老师不置可否,并没有加以引导,这是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历史不能被忘记,但仇恨不应该被延续。中日之间和平共处是两国人民的福祉……或者对学生的引导不力,比如当学生的答案不对时,老师直接和盘托出参考答案,而没有引导学生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我记得在教学中,探究“诚实的人会吃亏吗?”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由于预习过教材,几乎都是照本宣科的说诚实的人一时会吃亏,但从长远来看,并不会吃亏……我又对学生进行引导:“所有的情况都是如此吗?”学生们沉默片刻,一个学生说:“在战场上诚实的人是会吃亏的!”瞬间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哇,我一时语塞,这似乎是我自设陷阱了。接着我请学生们思考:“在战场上我们需要诚实吗?”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在战场上面对的是敌人,而对于敌人我们不必讲诚实。兵不厌诈就是这个道理。同样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对于社会上的坏人是可以欺骗的。(我很高兴给学生们灌输了这个观点,如果学生们不加区别的对所有人诚实,那也是很危险的。)
五、“检测评估”
解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或者学习完成后,及时恰当地对学生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评价和检测。在这个环节,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注意题量,不能搞题海战术,不然本堂课的任务完成不了,又要延到下一节课从而影响教学的进度,变成了王大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对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来说,选择题6道左右为宜,问答题2道左右为宜。其次,由于我们的思想品德学科初一、初二主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主,能力培养为辅。所以,在初一、初二的检测评估中,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情景材料,通过对情景材料的处理,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思想状态,再有的放矢的进行品质教育。真正使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初三的试题可以兼顾基础和中考题,基础题照顾学困生,中考题照顾学优生,但题量仍然不宜太多。
六、“拓展延伸”
解读:根据对学生检测评估反馈情况,实时拓展延伸、转换迁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学习智慧。由于我们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我们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思想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以,我们的“拓展延伸”不妨把它设置为一些行为作业。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十课《假如我是你》的一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情景材料,萧伯纳和一个小女孩玩耍,并让小女孩回去告诉她妈妈,她和世界上鼎鼎大名的萧伯纳一起玩耍,而小姑娘却说让他回去告诉他妈妈,和他一起玩耍的是苏联小姑娘卡嘉。问:“如果你是萧伯纳,你会说什么?”四班有个成绩很差的同学回答说:“不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多大,人与人是平等的。”我非常高兴地说:“恭喜你,看来你有当萧伯纳的潜质!”这时全班没有响起掌声而是一阵嗤之以鼻的冷笑。我的心拔凉拔凉的,我说:“我们这个同学只是暂时落后而已,目前落后并不代表他永远落后,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别人。”说完,看着这个同学说:“生气不如争气,证明给他们看,你是好样的!”我看到了这个学生眼中闪烁的泪花。同样一节课,在二班上课时,我请一个同学起来给同学们念一段文字,一个女生说:“老师,我来。他是大舌头。”我非常生气的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我们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课堂上都有平等的展示自我的权利,我希望你向这个同学道歉。”……于是,上完这课后,我在很多班布置的延伸作业都是:“反思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平等待人,宽以待人,关心、帮助别人?如果没有,以后該怎么改进?”每个人写一份总结,字数不限。既然写了,就要说到做到,我会在平时我留心观察的。这样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白了应该平等待人,宽以待人,关心帮助别人,还要把它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才是我们思想品德课该有的延伸。
哲学思想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来。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我们的“三段六环节”教学法在思想品德学科中的应用,可能还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
【关键词】阳光课堂 三段六环节 思想品德 解读 注意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99-02
我校探索阳光课堂改革已有数年。我们对“阳光课堂”的理解是充满关爱,和谐氛围,强调自主,关注全面,注重发展的课堂状态。在这种课堂状态中,师生、生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自主、积极、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学生思维自由,参与全面,教师既关注全体学生,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发展的全过程。“阳光课堂”以和谐、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关爱学生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平等对话、合作探究为手段。在阳光课堂改革中我们采用“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它是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阶段,在主体性教育理论、阳光课堂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学案导学,自学生疑,互动探究,交流点拨,检测评估,拓展延伸六个环节为载体,强调关爱学生,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人格完善等各方面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本文将着重谈谈三段六环节在思想品德阳光课改中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案导学”
解读:基于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导学案”的“学习责任赋予”,引导学生开始预习。我们的导学案的结构一般都是:“学习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自主学习”(将教材的重点知识以填空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学完成)、“合作探究”(根据教学难点来设置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检测”(巩固教学内容)。结构本身非常好,但是作为学生,他们未必会仔细去看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也不会去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是否掌握了我应该掌握的知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编导学案时,一定要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来编写导学案,这点很重要,因为导学案起着引领学生学习的作用,如果导学案本身不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那么我们怎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呢?那就会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所以,从这点来看,仔细研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认真编写导学案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自学生疑”
解读: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引领,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自主学习。在“学案导学”和“自学生疑”中,学生独立、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全面性。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这种主体作用应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发挥,但是有老师却只是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学生在这个环节只是勾画,或者默读,或者无所事事东张西望,把教材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翻来随意看看(哪怕不是本节课的内容)。所以在“自学生疑”这个环节老师也要发挥主导作用:教会学生自学,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生疑)。这两点下文将具体阐述。
在“自学生疑”这个环节,我认为老师要发挥的主导作用之一是要教会学生自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理出教材线索,勾画出重难点
要求学生根据学案来阅读教材,理出教材的线索,予以相应的批注,勾画出重难点,完成学案中自学部分的填空题。
(二)感想
阅读了教材有何感想,有没有恰当的例子来补充它、印证它。
(三)有没有疑问
是否完全赞同教材的观点?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四)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时,有没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如果有请批注在旁边。
此外,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之二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生疑)。我们的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只会解决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而事实上提出问题非常重要。试问:诺贝尔科学奖里的项目哪个不是先提出新课题,然后才去攻克的,哪一类不是揭示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的学生甚至学者大多数只会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地在原有的问题上去研究、探索,真正有创新的东西有多少?因此,要想在某个领域上有所建树,就要学会问问题。
(五)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提问
1. 教师要为学生如何提问做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如对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概念、结论、原理等进行质疑。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创新精神。
2. 从比较中寻找问题。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才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法律和道德”、“自信、自卑、自负”、“情绪与情感”的异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轻松地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3. 在教材中的某些关键字、词、句中设疑。比如:我们讲到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之一“合理宣泄”时,我故意将“合理”二字念的很重并问学生,在此处有何疑问,某个学生反应很快,马上就问:“怎样宣泄才是合理的?”
4. 对教材的课题、框题、标题进行提问。教材的课题、框題、标题往往是对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对这类问题可以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提问。如“什么是自强?为什么人当自强?”“人怎么去自强?”“党的基本路线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如何坚持?”等等。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负起责任来。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火热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更深刻的问题走出课堂,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思辨之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探究互动”
解读: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交流,相互质疑,教师点拨引导,最后释疑。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在这个环节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们探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意义。我们设置的探究题不应该是变相的课堂练习。我们设置的探究题应该既要兼顾价值又要兼顾兴趣。一般所创设的探究问题要难度适中,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经过一番努力能够完成。太难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太容易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分数的品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诚实的重要性。我们设置了一个探究题“诚实的人会吃亏吗?”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但说的层次、深度又有所不同。
四、“交流展示”
解读:学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知识、规律、方法等方面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帮助梳理总结,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学习过程、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感受成功和学习的快乐。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候我们教师成了“旁听者”,对于学生的讨论不置可否,也不加以引导。如:在某节课上,有个同学起来发言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我们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我们要让子子孙孙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个仇恨。老师不置可否,并没有加以引导,这是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历史不能被忘记,但仇恨不应该被延续。中日之间和平共处是两国人民的福祉……或者对学生的引导不力,比如当学生的答案不对时,老师直接和盘托出参考答案,而没有引导学生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我记得在教学中,探究“诚实的人会吃亏吗?”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由于预习过教材,几乎都是照本宣科的说诚实的人一时会吃亏,但从长远来看,并不会吃亏……我又对学生进行引导:“所有的情况都是如此吗?”学生们沉默片刻,一个学生说:“在战场上诚实的人是会吃亏的!”瞬间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哇,我一时语塞,这似乎是我自设陷阱了。接着我请学生们思考:“在战场上我们需要诚实吗?”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在战场上面对的是敌人,而对于敌人我们不必讲诚实。兵不厌诈就是这个道理。同样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对于社会上的坏人是可以欺骗的。(我很高兴给学生们灌输了这个观点,如果学生们不加区别的对所有人诚实,那也是很危险的。)
五、“检测评估”
解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或者学习完成后,及时恰当地对学生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评价和检测。在这个环节,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注意题量,不能搞题海战术,不然本堂课的任务完成不了,又要延到下一节课从而影响教学的进度,变成了王大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对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来说,选择题6道左右为宜,问答题2道左右为宜。其次,由于我们的思想品德学科初一、初二主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主,能力培养为辅。所以,在初一、初二的检测评估中,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情景材料,通过对情景材料的处理,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思想状态,再有的放矢的进行品质教育。真正使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初三的试题可以兼顾基础和中考题,基础题照顾学困生,中考题照顾学优生,但题量仍然不宜太多。
六、“拓展延伸”
解读:根据对学生检测评估反馈情况,实时拓展延伸、转换迁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学习智慧。由于我们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我们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思想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以,我们的“拓展延伸”不妨把它设置为一些行为作业。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十课《假如我是你》的一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情景材料,萧伯纳和一个小女孩玩耍,并让小女孩回去告诉她妈妈,她和世界上鼎鼎大名的萧伯纳一起玩耍,而小姑娘却说让他回去告诉他妈妈,和他一起玩耍的是苏联小姑娘卡嘉。问:“如果你是萧伯纳,你会说什么?”四班有个成绩很差的同学回答说:“不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多大,人与人是平等的。”我非常高兴地说:“恭喜你,看来你有当萧伯纳的潜质!”这时全班没有响起掌声而是一阵嗤之以鼻的冷笑。我的心拔凉拔凉的,我说:“我们这个同学只是暂时落后而已,目前落后并不代表他永远落后,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别人。”说完,看着这个同学说:“生气不如争气,证明给他们看,你是好样的!”我看到了这个学生眼中闪烁的泪花。同样一节课,在二班上课时,我请一个同学起来给同学们念一段文字,一个女生说:“老师,我来。他是大舌头。”我非常生气的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我们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课堂上都有平等的展示自我的权利,我希望你向这个同学道歉。”……于是,上完这课后,我在很多班布置的延伸作业都是:“反思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平等待人,宽以待人,关心、帮助别人?如果没有,以后該怎么改进?”每个人写一份总结,字数不限。既然写了,就要说到做到,我会在平时我留心观察的。这样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白了应该平等待人,宽以待人,关心帮助别人,还要把它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才是我们思想品德课该有的延伸。
哲学思想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来。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我们的“三段六环节”教学法在思想品德学科中的应用,可能还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