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审视和解剖,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分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每一个过程都能给教学带来好处。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教师
俗话说,学起于思。这强调学和思密不可分,学必须建立在思的基础上。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做审视和解剖,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今后的未继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我们的教学上,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只有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文将就数学教学反思谈一些看法。
一、教学前反思
教學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教学前进行的反思,主要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考虑自己以往是如何准备的,在教学过程中曾出现过什么问题,课堂反应如何,学生接受情况如何,是否有有待于改进的地方……这样的反思能总结以往的教训,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例如,在学《整式的乘法》时,本章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幂的乘方:(am)n=amn;积的乘方:(ab)n=anbn。在上每一节内容时,学生的反应是相当好的,作业情况也都非常好,可一旦把这些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包括以前学习的合并同类项:ma+ na =( m+ n)a],那学生对指数到底该进行怎样的运算就开始糊涂,导致对于:(1)10a5b +(-7a3)(ab) ,(2)(x6) +(-x)6x6这类混合运算的错误率非常高。针对以往的这种情况,笔者在备课时,归纳了其中的规律:指数的运算相对于式子本身的运算要低一级(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法、除法为二级运算,加法、减法为一级运算)即合并同类项时,式子本身是加减,那么,指数不参与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式子本身是乘法,那么,指数进行加法运算;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式子本身是乘方,那么,指数进行乘法运算;直到以后的同底数幂的除法,指数进行减法运算;开方运算,指数进行除法运算。当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后,知识点再怎么综合都不会搞错了。
二、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反思意,味着教师面对实际中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做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地讲下去,而要按照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参与方式、探究效果、整体状态进行灵活的引导。教学中反思有两个关键的反思:第一,难点是否已经通过分析进行解决,提问和例子是否恰当,是否需再补充实例,再进行讲解。第二,反思问题情境是否得当,所取问题或例子是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例如,笔者在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这堂课时,在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有理数大小的两种比较方法后,通过课堂练习时的巡视,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已把这两种方法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如果再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不仅已没有这个必要,还可能引起部分学生的厌烦,于是,笔者临时补充了这几题练习:(1)试求出绝对值小于2006的所有整数的和与积(把绝对值的概念与有理数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结合);(2)利用数轴,求不小于-2.5,并且不大于5的整数(旨在渗透不小于和不大于的概念的基础上再认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这样,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通过铺垫对知识点进行了层层深入。
三、教学后反思
“教然后而知不足”,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进一步地激发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教学后反思,意味着教师对刚刚结束的一节课总结得与失,以促进一步完善。教师总结上一节课得失的渠道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要在课后总结自己本节课的精彩点在何处、有无创新点,这节课最大的失败是什么等;其二,是来自于学生,教师在下课后通过批改作业等手段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教师在总结自己的体会与学生的反馈的基础上,找出二者的结合点,然后,在师生观点共有的基础上创新,发现新的教学契机,为下一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上《实数》这一节课时,是用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通过剪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从而得到这个新正方形的边长为,并用这个方法来完成在数轴上的表示,自以为已经讲得很形象很到位,可是讲到,,在数轴上的表示时,学生仍然在此处出现了问题,怎么引导也不会,当时笔者很急,一看时间也不多了,就草草收场了,自己把它们的表示方法说了出来,笔者分明看到了学生迷茫的眼神,课下在做练习的时候,笔者知道那节课是一节“夹生饭”。课后笔者反思,其实,笔者根本就不必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把知识点给草草收场,知识点没掌握,下次肯定还要再讲,可是再怎么讲,“夹生饭”都不能再变成一锅好饭了。
通过反思,不断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再思考,使思维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过程。不仅对某个问题或方法有了更深层次、更广泛地理解或推广,更是训练思维的过程,达到触类旁通之效。通过反思,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了亲身实践的体会和感悟。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课本知识,还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一个人的思路越开阔,创新意识就越强,激励学生冲出“问题只有唯一解”的界限。允许多种解法,留给学生不定期的发展余地,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批阅卷子时,我们教师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题目表达干净,简洁而严密,获得这个结果的过程就是长期的反思训练的结果。
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在课后就会自觉地对所做题目进行能动的、深刻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寻规律,完成知识点的链接,建构知识网络,深化知识,使得知识条理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逐渐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确立科学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
总之,只要我们养成思考的习惯,在教完每一节课后都能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将成功和不足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和成熟,使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从反思中感悟,从反思中积累,长期坚持,必有所得。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教师
俗话说,学起于思。这强调学和思密不可分,学必须建立在思的基础上。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做审视和解剖,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今后的未继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我们的教学上,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只有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文将就数学教学反思谈一些看法。
一、教学前反思
教學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教学前进行的反思,主要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考虑自己以往是如何准备的,在教学过程中曾出现过什么问题,课堂反应如何,学生接受情况如何,是否有有待于改进的地方……这样的反思能总结以往的教训,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例如,在学《整式的乘法》时,本章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幂的乘方:(am)n=amn;积的乘方:(ab)n=anbn。在上每一节内容时,学生的反应是相当好的,作业情况也都非常好,可一旦把这些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包括以前学习的合并同类项:ma+ na =( m+ n)a],那学生对指数到底该进行怎样的运算就开始糊涂,导致对于:(1)10a5b +(-7a3)(ab) ,(2)(x6) +(-x)6x6这类混合运算的错误率非常高。针对以往的这种情况,笔者在备课时,归纳了其中的规律:指数的运算相对于式子本身的运算要低一级(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法、除法为二级运算,加法、减法为一级运算)即合并同类项时,式子本身是加减,那么,指数不参与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式子本身是乘法,那么,指数进行加法运算;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式子本身是乘方,那么,指数进行乘法运算;直到以后的同底数幂的除法,指数进行减法运算;开方运算,指数进行除法运算。当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后,知识点再怎么综合都不会搞错了。
二、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反思意,味着教师面对实际中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做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地讲下去,而要按照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参与方式、探究效果、整体状态进行灵活的引导。教学中反思有两个关键的反思:第一,难点是否已经通过分析进行解决,提问和例子是否恰当,是否需再补充实例,再进行讲解。第二,反思问题情境是否得当,所取问题或例子是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例如,笔者在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这堂课时,在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有理数大小的两种比较方法后,通过课堂练习时的巡视,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已把这两种方法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如果再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不仅已没有这个必要,还可能引起部分学生的厌烦,于是,笔者临时补充了这几题练习:(1)试求出绝对值小于2006的所有整数的和与积(把绝对值的概念与有理数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结合);(2)利用数轴,求不小于-2.5,并且不大于5的整数(旨在渗透不小于和不大于的概念的基础上再认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这样,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通过铺垫对知识点进行了层层深入。
三、教学后反思
“教然后而知不足”,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进一步地激发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教学后反思,意味着教师对刚刚结束的一节课总结得与失,以促进一步完善。教师总结上一节课得失的渠道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要在课后总结自己本节课的精彩点在何处、有无创新点,这节课最大的失败是什么等;其二,是来自于学生,教师在下课后通过批改作业等手段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教师在总结自己的体会与学生的反馈的基础上,找出二者的结合点,然后,在师生观点共有的基础上创新,发现新的教学契机,为下一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上《实数》这一节课时,是用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通过剪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从而得到这个新正方形的边长为,并用这个方法来完成在数轴上的表示,自以为已经讲得很形象很到位,可是讲到,,在数轴上的表示时,学生仍然在此处出现了问题,怎么引导也不会,当时笔者很急,一看时间也不多了,就草草收场了,自己把它们的表示方法说了出来,笔者分明看到了学生迷茫的眼神,课下在做练习的时候,笔者知道那节课是一节“夹生饭”。课后笔者反思,其实,笔者根本就不必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把知识点给草草收场,知识点没掌握,下次肯定还要再讲,可是再怎么讲,“夹生饭”都不能再变成一锅好饭了。
通过反思,不断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再思考,使思维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过程。不仅对某个问题或方法有了更深层次、更广泛地理解或推广,更是训练思维的过程,达到触类旁通之效。通过反思,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了亲身实践的体会和感悟。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课本知识,还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一个人的思路越开阔,创新意识就越强,激励学生冲出“问题只有唯一解”的界限。允许多种解法,留给学生不定期的发展余地,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批阅卷子时,我们教师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题目表达干净,简洁而严密,获得这个结果的过程就是长期的反思训练的结果。
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在课后就会自觉地对所做题目进行能动的、深刻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寻规律,完成知识点的链接,建构知识网络,深化知识,使得知识条理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逐渐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确立科学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
总之,只要我们养成思考的习惯,在教完每一节课后都能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将成功和不足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和成熟,使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从反思中感悟,从反思中积累,长期坚持,必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