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陌生化”取向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核心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该理论的提出是俄国形式主义崇尚言语创造在理论上的一种体现。作为艺术的一般手法和文学语言的本质属性,"陌生化"深受俄国形式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所推崇,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很大,现已移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领域。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在对文本中新奇内容的表达、表征和接受上与文学创作活动存在一定得相似性。因为文学翻译也是对文化的"他者"和文本新奇内容的传达和转化过程,而"他者"的属性是陌生。但就目前文献来看,国内译界的众多学者对翻译范畴下"陌生化"手法运用的研究仍有一定欠缺,与译者的"陌生化"取向在文学翻译中的普遍性很不相称。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翻译领域中"陌生化"手法的可应用性和必要性加以探讨,为彰显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的"陌生化"取向献己微薄之力。
  二、"陌生化"
  "陌生化"的简单理解,即把人们本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东西置入一个新的环境中来考察,使人们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新的感受。这样人们就会从新的角度来思考。目的是"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石头更其为石头"。[1]也就是说,审美过程就是人的知觉过程,事物本身对艺术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体验方式。人的知觉往往具有机械性,在开始的时候会用认知的态度来接受它,渐渐地习以为常,成为一种习惯的自动的动作,最后退回到无意识和自动的环境之中,丧失对事物独特性的感受。该过程被什克洛夫斯基称为"自动化"。"自动化"使人感觉迟钝,对生活和事物失去诗性的感受,人在这个世界中麻木了。"陌生化"能使人打破"自动化"的束缚,摆脱日常感受的惯常化,刺激人们麻木的神经,唤起人对事物对世界的新奇感觉,获得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
  当然,陌生也不是绝对的陌生,是相对于生活的本来状态、读者的接受视野、一个时代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审美原则等,是在一定背景下"显得"陌生。"由于"陌生"的现实客体总是通过语言这一介质呈现出的,因而"陌生化"所欲使之陌生的,除客体外还有语言和语词。"[2]"陌生化是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也是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文学的最本质的特征"。[3]文学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刻意将"已知"变成"未知",将熟悉变成陌生,从而拉大作品接受者与表现客体间的距离,给读者以咀嚼、体味与感受的空间。正如本雅明所指出的那样,一部文学作品"说"了些什么?传达了什么内容?对于懂它的人来说微乎其微。其根本性质不是陈述内容,也不是传达信息。同样,翻译文学也应具有文学作品的特征,要使其具有艺术性文学性,任何一个旨在传达信息的文学翻译作品都应属拙劣的译本。
  三、"陌生化"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
  中外翻译史上,多数译者一直力图用目的语中既有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文本中的思想内容,将源语文本中的差异性、陌生性减少到最低程度,让译文读者在面对译文时感到熟悉亲切。但笔者认为,翻译文学也具有文学作品的特征,要想保留文学作品的艺术个性,恢复我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应该将"陌生化"移用于文学翻译活动中去。
  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西默斯•希尼在其著作的一节"翻译的影响"中提出,翻译时译者适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表达世界变得"陌生",以更新译者和读者已丧失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使译者能够将原作中的差异性传达出来,以促进不同民族间相互理解和交流。[4]希尼将差异性的表现视为陌生化的追求,该差异包括陌生化手段。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根茨勒认为:"译文应该保留源语文本的陌生化表现手法,如果源语文本中的表现手法在第二语言中已经存在,译者就要构想出新的表现手法。"[5]根茨勒的这一论述揭示了保留或用再创造的手法再现源语文本中的陌生化表现手法。
  舒特和毕哥奈编辑的《翻译文论:从德莱登到德里达》提出:"从所选的文论中可以总结出两点:首先,翻译把异域内容从外语转移到自己的语言中,这使得我们体验到母语文本不曾产生的新的感觉形成新的概念。其次,翻译行为不断延伸译入语语言学范围,促使语言新生,表现为新词汇的出现,且影响着译入语的语法和语义结构。因此翻译是丰富语言和概念的一种形式。"[5]这段话是对翻译文论中对外域文本的新奇内容的审美肯定,是对翻译中陌生化运用的不自觉地概括。
  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策略始于意译。公元前46年,西塞罗提出要用目的语中对应的文体风格翻译源语文本的思想和内容。公元395年,圣•哲罗姆提出:译者把思想内容当作战俘,以征服者的权威转送到他自己的语言中去。这就是说,他们对反映源语文本语言差异的生硬直译不以为然,认为遣词造句都要符合本族语的习惯。人类生活中,少有从来就自然而然的事物,有些东西初起时生硬,久而久之习惯了,也就变得自然了。有些初听是生造出来的翻译语词和翻译句子,听得多了竟变得自然了。今天行文甚至说话,不知有多少,既不是从古代汉语又不是从口语来的,而直接源于翻译。这就说明,翻译使新奇变为熟知,再产生新一轮的新奇变熟知的过程,即陌生化的过程。虽然西塞罗和圣•哲罗姆的翻译策略开了西方翻译策略的先河,但是尊重源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的直译却在后来的翻译历史长河中受到高度重视。
  四、译者的"陌生化"取向
  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其使命是冲破克服文化偏见,给先验的想象及译入语读者的期待造成冲击,同时给译入语系统在文体、修辞和文化诸方面带来生机,这是翻译的目的和文化交流的宗旨。
  我们都得承认,文学作品除信息之外,还包含一个最为本质的性质,即深不可测的神秘的"诗性的"东西――一种只有身为诗人的译者才能够传达的东西。在这里,本雅明所要表达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用诗学取向代替信息取向。要想将原作中诗性的东西传达出来,译者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法尽量将原文中的差异性特征传达出来。译者根据目的语文化中的规范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行恰当的处理,将源语文本中那些可能对目的语规范产生冲击的差异性直接传达出来。
  近些年来,国内众多译者,在翻译文学时已在有意地采用一种"陌生化"取向,其目的在于利用这一艺术手法,使所表现的客体在接受者那里显得"陌生",从而达到一种新鲜的美感。如,"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is the king""在盲人王国里,独眼者就是国王";"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等;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一箭双雕","一贫如洗"这些国人喜闻乐见的字眼。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已成当今译界的一种普遍性现象。译者们在翻译文学时,没有费尽心力地把面包当馒头强塞给读者,而是尽可能地使译文与其前在文本相异,割裂了传统语言给予主体的期待视野,颠覆了潜在符号经验给予主体的召唤结构,使译文散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五、结语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文学翻译中译者"陌生化"取向也并非"惟陌生而陌生",而是应与适度原则相结合。翻译陌生化的度的把握是建立在对外来语言和本族语言两者杂合物的审美对象的可理解范围进行,这便意味着在接受主体可理解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对源语文本的审美对象的保留,做到异域性的最大可能性,以保持译文的陌生化效果。我们将"陌生化"运用于文学翻译中,不应一味地追求创新,还应注意译文与原作及文化背景的整体和谐。
  
  参考文献:
  [1]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6.
  [2]孙会军.普遍与差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99.
  [3]Wang Dongfeng,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the Issue of Coherenc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1999,53.
  [4] Heaney ,S.The Government of The Tongue[M].London:Faber and Faber. 1989,36.
  [5]陈嘉映.哲学概念翻译的几个问题[A].思远道[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83.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强调,基础教育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所谓自主学习法,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超前自学,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指导,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
期刊
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增加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不只是表现在语言准确、词汇丰富、表达能力强,更表现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恰当的表达,有效进行交际。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相关的语言学知识,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语言环境使得教、学、用三结合。  一、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  话语的含义不仅仅是它的字面含义,交际双方为使会话、合作顺利进行,以达到共同的沟通
期刊
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一个不能忽视、也不容回避的问题,而如何认识、对待、教育和管理这个问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对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群体具备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基本条件  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共同体在共同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大学生们
期刊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一切教学活动以专业为核心,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作为高职每个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政治课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服从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高职政治课教师只有建立与专业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真正搞好政治课教学,才能培养出大量适应社会需求、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  与专业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模式,就是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
期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转型,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的学习、工作、生活完全不同于高中。一方面,由于学生存在个体间的差异,有的学生能够很快完成高中向大学的转变,有的学生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这种转变,一些学生甚至于无法这种转变,从而产生了自杀、休学、退学,或是对大学学习完全没有兴趣等后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把握
期刊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包括了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称谓用语,礼貌用语,问候语言等等。"文化负载词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寥七一,2000)因而文化负载词具有鲜明的排它性和民族性,是一定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是与其它文化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同一事物在不
期刊
随着我国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转化。英语素质在人才的素质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说,英语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挑战,公共英语教学也理所当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高职院校在此领域进行了各种教学研讨和改革尝试次,其中对公共英语教学的评价就是一个方
期刊
一、引言  英语中句子基本都是主谓宾结构,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由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的谓语,属于动词性谓语。由连系动词与表语构成的系表结构,属于名词性合成谓语。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是由动词性谓语和名词性合成谓语交叉构成的句子,这就是将要探讨的双重谓语句。  英语中的双重谓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语法研究的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有所论述。Otto Jespersen,Henry P
期刊
一、引言  委婉语是世界上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适当的语言形式,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英语的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eu-是前缀,其意为"good;sounding good",词根phemism意为"saying;speech",合起来的意思就是"good speech"(好听的话;吉利话)。汉语中,委婉语被称为"婉曲",指说话时
期刊
一、引言  归因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学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或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试图找出影响学习成效的各种因素。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对这课题的研究只是近十年来的事情,但已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国外的大量研究也显示,对个体行为结果的不同解释会对行为者有不同的暗示,从而对行为者随后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者对其学业成就因果关系的认知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习动机、学习期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