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亨利·米勒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分析,展现其作品的思想主旨,为亨利·米勒文学作品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亨利·米勒 小说 思想 语言暴力
引言
亨利·米勒作为美国20世纪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劳伦斯、惠特曼、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使用自动写作、意识流、梦幻等多种文学创作手法,具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色彩,在文学作品中,其思想和语言之间力图突破传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
一、亨利·米勒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暴力”
《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南回归线》,被称之为是亨利·米勒的“自传三部曲”,集中展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在这“自传三部曲”中,体裁卑琐荒诞、内容作呕不堪、语言暴力污秽,展现了亨利·米勒的写作倾向,也为他招致“污秽作家”的称号,甚至是被称为“文学史上最淫秽的作家”“污言秽语之王”。
(一)碎片化
亨利·米勒文学作品中语言最显著特点就是碎片化,突出体现在文学作品可能是全部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统一主题事件,可能在第一部分描写的是人物,第二部分却在描写天气或者是虱子,紧接着可能是汤的味道,作品内容没有统一主题,甚至是没有时间顺序。如在《南回归线》中,亨利·米勒在书中大部分内容描写了在北美宇宙精灵电报公司做人事部门经理的工作经历,但是小说却运用了“自动写作”手法,整篇小说都没有进行章节划分,文字写到哪里就是哪里,更是没有刻意进行人物形象刻画,也没有进行时间和逻辑梳理,整个小说似乎都只是亨利·米勒笔端意识流动的产物,其中在中文译本第四章描写“我”和同事“海米”聊起他老婆的卵巢,由此开始,亨利·米勒就从“卵巢”这个词语开始进行无边幻想,想到了交通航线、死神和坟墓,各种事物在作家脑中犹如沙子般狂泻不止。
在亨利·米勒的笔下,世界可以变成子宫,人可以变为牛蛙,所有的狂想最终交织成为一个毫无章法、杂乱无章的画面,“整本书从开始就使用自动写作手法,尖叫着说出我从未吐露的各种事情,我也从未说出的思想,我从未承认的各种幻觉、梦想和希望,我从未作出的谈话。”而且整本书都是在亨利·米勒这种意识流动中完成的,他的这种似乎不被理解、难以破译的密码似的天字就构成了天马行空的存在物,而且这些事物和内容似乎完全没有头绪,可能只是纯粹的浮想联翩。无中心性和非连续性的语言叙述形式构成了亨利·米勒小说的结构碎片化特征。
(二)“语言暴力”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暴力主要是指,语言违背道德、不合规范、不合逻辑。对于那些不守法度、不讲逻辑的语言风暴,从而以语言霸权的形式孤立或者是剥夺他人权利,并对他人造成伤害;抑或是使用恐吓、蔑视、歧视、诋毁、诽谤、侮辱、嘲笑等语言,从而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造成伤害。亨利·米勒在其文学作品中使用的污言秽语超出常人想象,也剥夺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期待,在心理上不断践踏着读者的美的感受。充斥于整篇作品中都是关于性爱、血腥、暴力等,让读者感觉作呕。亨利·米勒在其作品中,甚至使用谩骂式的语言,对女性进行歧视和侮辱,使其语言具有很强的暴力性和攻击性。亨利·米勒的文学作品也充满着对社会的强烈批判和嘲讽,城市文明、战争、国家机器都是其痛斥对象。在《南回归线》中,亨利·米勒更是将现代西方文明社会称之为是“杨梅大疮”,他通过这种藐视、颠覆、不屑和仇恨的语言,对美、爱情、时间、命运和人类等都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质疑。
亨利·米勒在其文学作品中还表现出强烈的“嗜丑”审美倾向,以大量文笔反复描写城市的混乱、污秽、肮脏。在其“自传三部曲”中的污言秽语,仅以“操”为代表的语言表达随处都是,污秽物也犹如是身体排泄物一般,不加任何修饰加以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丑”成为亨利·米勒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表达手段。显然,亨利·米勒这种信手拈来而又龌龊不堪的文学形象是很难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是和传统的审美观相互背离的。
(三)“语言暴力”解读
在文学作品中,亨利·米勒尽可能使用一切方式宣泄着他的不满,希望借此对传统价值体系和社会文明加以颠覆,而其中饱受争议的性的描述凸显了他的理性不满。亨利·米勒文学作品语言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强烈的非理性和无逻辑性,可以说是一种为摆脱理性和文明枷锁所做的一种抗争。在作家看来,这个已经被时光之癌吞噬的遍体鳞伤的世界,要用语言暴力来表达他不满的反叛。他以“叛徒”的形象和姿态向这个世界发起了挑战。但是,亨利·米勒的暴力仅局限于在小说的语言世界里,而且这种语言暴力仅仅是对自由和自我的一种表达。亨利·米勒以极度自由为根基,反对现存秩序、反对权威、反对传统道德。因此,亨利·米勒语言暴力是一种精神叛逆,是他对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全面摒弃。
二、亨利·米勒文学作品思想诠释
亨利·米勒以其“语言暴力”公开谈论人们所避讳的事物,实际上他是以严肃的态度面对着那个时代“非人化”的图像,是对人们因为麻木不仁而熟视无睹的一种诉求和抗争,表达的是他的“叛逆”思想,试图打破盖在文明社会中人类性关系上的伪装面纱,通过性的离经叛道和自由冒险书写,达到很高的自由境界。亨利·米勒文学作品以及“暴力语言”,主要就是为了表达他的这种思想和情怀,因此具有很强的人文诉求。
(一)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因为理性启蒙,西方社会从宗教神学中解脱出来。人们正是通过理性崇拜,对人类社会的力量和社会发展前景充满着乐观精神。民主、自由、科学和知识等,成为现代社会价值基础。在二十世纪初,在亨利·米勒所处的那个社会中,西方社会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工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物质文明高度发达。高度的物质文明使人们过度追求享乐,但是当时社会生产力远远不能满足每个人的欲望,社会政治制度更是难以使社会分配趋向合理,于是老牌帝国主义和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之后,精神危机席卷西方各国。西方国家普遍信仰上帝,对于资产阶级大力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甚至是自我认知都产生了怀疑。 亨利·米勒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对现代社会的体制和制度腐烂不堪进行真实描述。在《南回归线》中,主人公“我”就职于北美宇宙精灵电报公司,发生一系列荒诞事情。“我”的工作场所犹如一个屠宰场,工作没有任何意义,完全就是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一种浪费。别人要求“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无论其是否卑鄙下流,是否有悖人性。工作开始,“我”的工作热情高涨,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工作,耐心、仁慈、慷慨地投入工作,甚至是一个人做五六个人的事情,但结果却招人非议,最后“我”只能改变工作作风、任意作为。所有的工作已经失去人性、失去原则,没有秩序、没有法律,整个社会看似有序,其实是混乱的,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犹如瘟疫一样开始蔓延。每个人最后都成为这种体制下的的牺牲品。亨利·米勒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对现代社会的体制和制度腐烂不堪进行真实描述。在《南回归线》中,主人公“我”就职于北美宇宙精灵电报公司,发生一系列荒诞事情。“我”工作场所犹如一个屠宰场,工作没有任何意义,完全就是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一种浪费。别人要求“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无论其是否卑鄙下流,无论其是否有悖人性。亨利·米勒的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对西方社会制度和文明的批判,体现了他对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否定。
(二)人道主义关怀
基于现代视野来对亨利·米勒的文学作品进行审视,其反叛精神显然是体现了作为“人”的不妥协人文向度。亨利·米勒在现代文明中深感压抑,于是便不断寻求人在现代社会中失去的自由。在《空调噩梦》中,亨利·米勒多次提到了他对人的关注,呼吁要在地球上建立一个人类王国。亨利·米勒深信,通过人类自身努力,一定可以创造一个全新世界。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到,人类应该要追求一种更加真实的生活,“成为你自己”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当前社会已经陷入一片混乱,处于世界末日的狂欢,失去信仰、没有前途,犹如一座即将倾覆的大厦,在这座“大厦”中,人犹如动物,活在一种非常空虚状态中,正常的变为不正常,理智变为疯子。所以,亨利·米勒在其文学作品中流露着对世界的关注,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建立社会新秩序的渴望,人道主义原则体现在对个人尊严和价值的尊重,他以反对宗教、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形式,希望人类对于自己生活世界做出改变,无论改变结果如何,但终究是改变了。
参考文献
[1]亨利·米勒.杨恒达,职茉莉译.南回归线[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亨利·米勒.袁洪庚译.北回归线[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亨利·米勒.杨恒达、职茉莉译.黑色的春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亨利·米勒.郭海云等译.性爱之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施咸荣.美国最有争议的作家——《北回归线》的作者亨利·米勒[J].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1(1).
关键词:亨利·米勒 小说 思想 语言暴力
引言
亨利·米勒作为美国20世纪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劳伦斯、惠特曼、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使用自动写作、意识流、梦幻等多种文学创作手法,具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色彩,在文学作品中,其思想和语言之间力图突破传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
一、亨利·米勒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暴力”
《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南回归线》,被称之为是亨利·米勒的“自传三部曲”,集中展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在这“自传三部曲”中,体裁卑琐荒诞、内容作呕不堪、语言暴力污秽,展现了亨利·米勒的写作倾向,也为他招致“污秽作家”的称号,甚至是被称为“文学史上最淫秽的作家”“污言秽语之王”。
(一)碎片化
亨利·米勒文学作品中语言最显著特点就是碎片化,突出体现在文学作品可能是全部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统一主题事件,可能在第一部分描写的是人物,第二部分却在描写天气或者是虱子,紧接着可能是汤的味道,作品内容没有统一主题,甚至是没有时间顺序。如在《南回归线》中,亨利·米勒在书中大部分内容描写了在北美宇宙精灵电报公司做人事部门经理的工作经历,但是小说却运用了“自动写作”手法,整篇小说都没有进行章节划分,文字写到哪里就是哪里,更是没有刻意进行人物形象刻画,也没有进行时间和逻辑梳理,整个小说似乎都只是亨利·米勒笔端意识流动的产物,其中在中文译本第四章描写“我”和同事“海米”聊起他老婆的卵巢,由此开始,亨利·米勒就从“卵巢”这个词语开始进行无边幻想,想到了交通航线、死神和坟墓,各种事物在作家脑中犹如沙子般狂泻不止。
在亨利·米勒的笔下,世界可以变成子宫,人可以变为牛蛙,所有的狂想最终交织成为一个毫无章法、杂乱无章的画面,“整本书从开始就使用自动写作手法,尖叫着说出我从未吐露的各种事情,我也从未说出的思想,我从未承认的各种幻觉、梦想和希望,我从未作出的谈话。”而且整本书都是在亨利·米勒这种意识流动中完成的,他的这种似乎不被理解、难以破译的密码似的天字就构成了天马行空的存在物,而且这些事物和内容似乎完全没有头绪,可能只是纯粹的浮想联翩。无中心性和非连续性的语言叙述形式构成了亨利·米勒小说的结构碎片化特征。
(二)“语言暴力”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暴力主要是指,语言违背道德、不合规范、不合逻辑。对于那些不守法度、不讲逻辑的语言风暴,从而以语言霸权的形式孤立或者是剥夺他人权利,并对他人造成伤害;抑或是使用恐吓、蔑视、歧视、诋毁、诽谤、侮辱、嘲笑等语言,从而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造成伤害。亨利·米勒在其文学作品中使用的污言秽语超出常人想象,也剥夺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期待,在心理上不断践踏着读者的美的感受。充斥于整篇作品中都是关于性爱、血腥、暴力等,让读者感觉作呕。亨利·米勒在其作品中,甚至使用谩骂式的语言,对女性进行歧视和侮辱,使其语言具有很强的暴力性和攻击性。亨利·米勒的文学作品也充满着对社会的强烈批判和嘲讽,城市文明、战争、国家机器都是其痛斥对象。在《南回归线》中,亨利·米勒更是将现代西方文明社会称之为是“杨梅大疮”,他通过这种藐视、颠覆、不屑和仇恨的语言,对美、爱情、时间、命运和人类等都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质疑。
亨利·米勒在其文学作品中还表现出强烈的“嗜丑”审美倾向,以大量文笔反复描写城市的混乱、污秽、肮脏。在其“自传三部曲”中的污言秽语,仅以“操”为代表的语言表达随处都是,污秽物也犹如是身体排泄物一般,不加任何修饰加以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丑”成为亨利·米勒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表达手段。显然,亨利·米勒这种信手拈来而又龌龊不堪的文学形象是很难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是和传统的审美观相互背离的。
(三)“语言暴力”解读
在文学作品中,亨利·米勒尽可能使用一切方式宣泄着他的不满,希望借此对传统价值体系和社会文明加以颠覆,而其中饱受争议的性的描述凸显了他的理性不满。亨利·米勒文学作品语言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强烈的非理性和无逻辑性,可以说是一种为摆脱理性和文明枷锁所做的一种抗争。在作家看来,这个已经被时光之癌吞噬的遍体鳞伤的世界,要用语言暴力来表达他不满的反叛。他以“叛徒”的形象和姿态向这个世界发起了挑战。但是,亨利·米勒的暴力仅局限于在小说的语言世界里,而且这种语言暴力仅仅是对自由和自我的一种表达。亨利·米勒以极度自由为根基,反对现存秩序、反对权威、反对传统道德。因此,亨利·米勒语言暴力是一种精神叛逆,是他对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全面摒弃。
二、亨利·米勒文学作品思想诠释
亨利·米勒以其“语言暴力”公开谈论人们所避讳的事物,实际上他是以严肃的态度面对着那个时代“非人化”的图像,是对人们因为麻木不仁而熟视无睹的一种诉求和抗争,表达的是他的“叛逆”思想,试图打破盖在文明社会中人类性关系上的伪装面纱,通过性的离经叛道和自由冒险书写,达到很高的自由境界。亨利·米勒文学作品以及“暴力语言”,主要就是为了表达他的这种思想和情怀,因此具有很强的人文诉求。
(一)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因为理性启蒙,西方社会从宗教神学中解脱出来。人们正是通过理性崇拜,对人类社会的力量和社会发展前景充满着乐观精神。民主、自由、科学和知识等,成为现代社会价值基础。在二十世纪初,在亨利·米勒所处的那个社会中,西方社会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工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物质文明高度发达。高度的物质文明使人们过度追求享乐,但是当时社会生产力远远不能满足每个人的欲望,社会政治制度更是难以使社会分配趋向合理,于是老牌帝国主义和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之后,精神危机席卷西方各国。西方国家普遍信仰上帝,对于资产阶级大力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甚至是自我认知都产生了怀疑。 亨利·米勒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对现代社会的体制和制度腐烂不堪进行真实描述。在《南回归线》中,主人公“我”就职于北美宇宙精灵电报公司,发生一系列荒诞事情。“我”的工作场所犹如一个屠宰场,工作没有任何意义,完全就是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一种浪费。别人要求“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无论其是否卑鄙下流,是否有悖人性。工作开始,“我”的工作热情高涨,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工作,耐心、仁慈、慷慨地投入工作,甚至是一个人做五六个人的事情,但结果却招人非议,最后“我”只能改变工作作风、任意作为。所有的工作已经失去人性、失去原则,没有秩序、没有法律,整个社会看似有序,其实是混乱的,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犹如瘟疫一样开始蔓延。每个人最后都成为这种体制下的的牺牲品。亨利·米勒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对现代社会的体制和制度腐烂不堪进行真实描述。在《南回归线》中,主人公“我”就职于北美宇宙精灵电报公司,发生一系列荒诞事情。“我”工作场所犹如一个屠宰场,工作没有任何意义,完全就是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一种浪费。别人要求“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无论其是否卑鄙下流,无论其是否有悖人性。亨利·米勒的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对西方社会制度和文明的批判,体现了他对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否定。
(二)人道主义关怀
基于现代视野来对亨利·米勒的文学作品进行审视,其反叛精神显然是体现了作为“人”的不妥协人文向度。亨利·米勒在现代文明中深感压抑,于是便不断寻求人在现代社会中失去的自由。在《空调噩梦》中,亨利·米勒多次提到了他对人的关注,呼吁要在地球上建立一个人类王国。亨利·米勒深信,通过人类自身努力,一定可以创造一个全新世界。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到,人类应该要追求一种更加真实的生活,“成为你自己”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当前社会已经陷入一片混乱,处于世界末日的狂欢,失去信仰、没有前途,犹如一座即将倾覆的大厦,在这座“大厦”中,人犹如动物,活在一种非常空虚状态中,正常的变为不正常,理智变为疯子。所以,亨利·米勒在其文学作品中流露着对世界的关注,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建立社会新秩序的渴望,人道主义原则体现在对个人尊严和价值的尊重,他以反对宗教、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形式,希望人类对于自己生活世界做出改变,无论改变结果如何,但终究是改变了。
参考文献
[1]亨利·米勒.杨恒达,职茉莉译.南回归线[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亨利·米勒.袁洪庚译.北回归线[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亨利·米勒.杨恒达、职茉莉译.黑色的春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亨利·米勒.郭海云等译.性爱之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施咸荣.美国最有争议的作家——《北回归线》的作者亨利·米勒[J].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