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利用语文资源相互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握关键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1 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人格因素来进行人格培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其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体的文章,无不能从中感觉到人格的特点。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又是精心挑选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在内,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狼牙山五壮士》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让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熏陶。当然,作品中也会有些人格丑陋的、不能去肯定的成分,给学生提供了不少的反面教材,引导学生去分辨,坚决否定这些人格中的杂质,对比自己人格中缺失的地方,修正人格中的缺陷,努力往健全人格方向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范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之作,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 丰富学生情感,培养高尚情操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等,而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爱国者的行动中体会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自己的热爱祖国的感情。《圆明园的毁灭》、《卢沟桥的狮子》,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园林,卢沟桥的狮子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桂林山水》,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有的课文表现人格美,如《信任》一文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真诚相待。
3 树立挫折观念,培养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是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本品格素质。然而,当前中国孩子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耐挫能力。树立榜样,激发孩子耐挫情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课堂上,有意识地为孩子树立一些榜样人物,使得孩子在这些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发内在的上进热情。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多角度地寻找榜样形象:一是以古今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和典型范例为榜样。如屈原被逐出境而高赋千秋《离骚》,司马迁遭“宫刑”却作万世《史记》,曹雪芹家道中落毅然写就不朽巨作《红楼梦》,还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居里夫人;勇于在逆境中锻炼成长的毛泽东等等,相信当这些著名人物的耐挫经历成为课堂上的故事时,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会绽开无比绚烂的花。二是以全国著名的同龄英雄为榜样。如失去双臂仍谱写生活新歌的成洁,用七岁稚嫩肩膀撑起残破家庭的边唐荣,以及面对八级地震灾害仍笑对生活的四川小朋友们等等。三是以自身为榜样,这是最重要、最直观、最深入人心的榜样。在无形中都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在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过程中,更要以身作则,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要让孩子看到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没有逃避和退缩,勇于面对,用信心和勇气感染他们。
大文豪巴尔扎特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能人,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他们都能笑对挫折,勇敢化解苦难,成为生活的强者。
4 组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新课标语)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渗透到每节课上。
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习作指导,巧渗透。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老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给出人性化的评点,还可以通过习作,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在集体讲评课上,朗读范文,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交流,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同时还能完善学生的人格。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把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变成真正的“育人”,让学生不仅在语文课上“知识”,更让学生获得“成长”,心理的“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我们应该运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握关键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1 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人格因素来进行人格培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其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体的文章,无不能从中感觉到人格的特点。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又是精心挑选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在内,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狼牙山五壮士》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让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熏陶。当然,作品中也会有些人格丑陋的、不能去肯定的成分,给学生提供了不少的反面教材,引导学生去分辨,坚决否定这些人格中的杂质,对比自己人格中缺失的地方,修正人格中的缺陷,努力往健全人格方向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范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之作,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 丰富学生情感,培养高尚情操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等,而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爱国者的行动中体会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自己的热爱祖国的感情。《圆明园的毁灭》、《卢沟桥的狮子》,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园林,卢沟桥的狮子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桂林山水》,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有的课文表现人格美,如《信任》一文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真诚相待。
3 树立挫折观念,培养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是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本品格素质。然而,当前中国孩子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耐挫能力。树立榜样,激发孩子耐挫情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课堂上,有意识地为孩子树立一些榜样人物,使得孩子在这些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发内在的上进热情。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多角度地寻找榜样形象:一是以古今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和典型范例为榜样。如屈原被逐出境而高赋千秋《离骚》,司马迁遭“宫刑”却作万世《史记》,曹雪芹家道中落毅然写就不朽巨作《红楼梦》,还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居里夫人;勇于在逆境中锻炼成长的毛泽东等等,相信当这些著名人物的耐挫经历成为课堂上的故事时,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会绽开无比绚烂的花。二是以全国著名的同龄英雄为榜样。如失去双臂仍谱写生活新歌的成洁,用七岁稚嫩肩膀撑起残破家庭的边唐荣,以及面对八级地震灾害仍笑对生活的四川小朋友们等等。三是以自身为榜样,这是最重要、最直观、最深入人心的榜样。在无形中都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在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过程中,更要以身作则,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要让孩子看到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没有逃避和退缩,勇于面对,用信心和勇气感染他们。
大文豪巴尔扎特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能人,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他们都能笑对挫折,勇敢化解苦难,成为生活的强者。
4 组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新课标语)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渗透到每节课上。
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习作指导,巧渗透。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老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给出人性化的评点,还可以通过习作,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在集体讲评课上,朗读范文,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交流,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同时还能完善学生的人格。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把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变成真正的“育人”,让学生不仅在语文课上“知识”,更让学生获得“成长”,心理的“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我们应该运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