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考古学界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实物史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这与西方考古学多视考古学属于人类学不同.中国考古学包括史前考古与历史考古两部分,史前考古主要以陶器为研究对象、以类型学为基本方法,通过考古学文化探索史前历史.历史考古是关于文明形成、国家出现之后历史时代的考古,国家历史是考古的社会主体,国家文化的核心是政治文化,其主要物化载体是都城、帝王陵墓及其他大型国家工程遗存及其中的重要遗物等.历史考古研究必须重视考古学文化与古代历史文献的密切结合,这既是中国考古学十分重要的特色,也是它与史前考古的最大区别.
【机 构】
: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450001;郑州大学,郑州450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考古学界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实物史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这与西方考古学多视考古学属于人类学不同.中国考古学包括史前考古与历史考古两部分,史前考古主要以陶器为研究对象、以类型学为基本方法,通过考古学文化探索史前历史.历史考古是关于文明形成、国家出现之后历史时代的考古,国家历史是考古的社会主体,国家文化的核心是政治文化,其主要物化载体是都城、帝王陵墓及其他大型国家工程遗存及其中的重要遗物等.历史考古研究必须重视考古学文化与古代历史文献的密切结合,这既是中国考古学十分重要的特色,也是它与史前考古的最大区别.
其他文献
全球价值链的增加值深层结构产生了结构性权力,其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从经济层面映射出国际格局的重要特征和演进态势.基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跨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对结构性权力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发现全球价值链呈现出国际格局的"多极"特征和"多极化"趋势,表现为结构性权力在主要大国之间较为分散,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德国的稳固领先凸显了美国霸权的持续衰落.国际格局的总体式样和变化可以概括为"中心—边缘"的高度等级分化和"东升西降"的格局走势,体系边缘国家被进一步边缘化的趋势值得特别关注.面对当前地缘政治回归和民粹主义泛起
传统历史学与考古学是广义历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关系密切,可以互为补充.一方面,文献记载为考古发现的阐释提供了理论模式,考古发现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文本性;另一方面,两者在研究资料、方法、视角和历史学阐释与叙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随着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日渐成熟和研究成果的飞速积累,基于史前时代文献记载的缺乏和对原史时代文献记载文本性的认识,对于中国上古史研究来说,唯有认清并摆脱传统的文献导向的"证经补史"思维方式,以考古学为本位,结合可信度和准确性经过严格论证的文献史料、人类学与其他多学科成果,走"考
民族文学观是对文学与民族关系的观念表述及理论建构.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辩证的思想张力,显示出以时间性为表、空间性为里、多元一体、边界明晰、纵深多层的民族共同体空间意识.在话语实践上,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主要借助核心概念民族性进行表述,而民族性又常常借民间性、平民性、阶级性等概念表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应当重视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所蕴含的民族共同体诗学,充分阐发其多元开阔的审美共同体意识、辩证的思想张力、包容共生的文学伦理观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文艺本质论.
“考古学文化”是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关键概念,自科学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它一直是我国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被作为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关键概念来讨论.考古学文化概念的主要作用,是用类型学方法对出土材料进行时空安排,将杂乱无章的物质文化整理得井然有序.但是,它因孤立和静态方式处理考古材料的特点,妨碍了考古学家从动态和人类行为角度重建历史的努力.目前,我国科技考古的超前和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滞后,使得科技手段与文化分析难以契合,在历史重建的许多关键问题上力不从心.因此,考古学文化的研究需要从理论方法上加以更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