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各种教学技能中,提问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技能。有些语文教师漫无目的地为问而问,看似课堂热热闹闹,实则费时多、效率低,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因此,语文教学应巧设问题。
一、有明确的目标
设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提问表演”,因为教师问得再好,也不过是教师的。教师应通过巧设问题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二、有清晰的层次
设问的层次就是问题的排列和组合,合理的顺序往往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时尽管问题本身没有错,可是如果缺少合理的层次,也会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歧途。设问的顺序可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可以是由总到分,或者是由单项到综合,也可以是突破中间带动两头,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有灵活的时机
语文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课堂提问的良机主要有哪些呢?当学生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提问将是一种重要的促进。
四、有正确的方法
1追问
围绕中心提出一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别里科夫在生活方面、思想方面有哪些套子,然后再追问:生活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幸福吗?让学生明白别里科夫的“套子”套住了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怪物。接着再追问:生活在别里科夫套子里的同事、学生、全城的人幸福吗?让学生明白别里科夫的“套子”套住了全城的人,让全城的人都压抑害怕。接下来再一次追问:别里科夫和全城的人要怎样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学生自然就意识到“套子”的可恶,认识到撕破“套子”的必要性。这种追问可以说是引人入胜的问,开始时并不难,人人都易答敢答,然后深入到课文的重点与精彩处,从而激起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2逆问
先树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然后逐渐导入正确的结论。如《项链》中的“一件小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我们先假设它的成立,然后以玛蒂尔德的“项链事件”来证明,在证明的过程中,学生却从玛蒂尔德的生活中发现“偶然”后的“必然”,从而明白小说的女主人公是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追求者和受害者。
3连问
扩散型设问或辅助型设问,由一点向四面散发,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如教《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教师可以“90后话主权”为题设问,有的学生从香港回归谈到神圣领土不可分割;有的学生谈到“疆独”、“藏独”分子煽动民族仇恨,散布分裂思想。通过这种发问,更容易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更能理解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
五、有针对性的内容
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关键性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教《祝福》,应着重在“祝福”上设问;教《囚绿记》,应着重在“绿”和“囚”上设问。
六、有适宜的难度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要力戒那些“对不对”之类的过于简单的提问,但提问也不可过难,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七、有较强的震撼力
学生听到问题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问题不可等闲视之,值得揣摩一下或听听别人怎么说。如:“有人认为巴金对一条小狗表示歉意显得有些虚假做作,你同意吗?为什么?”“你认为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的结局能否避免?谈谈你的理由。”“有人认为《故都的秋》宣扬了一种颓废的精神?你同意吗?为什么?”
中学生是爱争辩的,不乐意人云亦云,盲目服人,这类稍微带点思辨性的问题能激起他们的逆向思维,正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
八、有新颖的角度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所以,教学提问要注意趣味性。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境诱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建提问序列,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创意。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精心巧设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中学(234200)
一、有明确的目标
设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提问表演”,因为教师问得再好,也不过是教师的。教师应通过巧设问题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二、有清晰的层次
设问的层次就是问题的排列和组合,合理的顺序往往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时尽管问题本身没有错,可是如果缺少合理的层次,也会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歧途。设问的顺序可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可以是由总到分,或者是由单项到综合,也可以是突破中间带动两头,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有灵活的时机
语文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课堂提问的良机主要有哪些呢?当学生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提问将是一种重要的促进。
四、有正确的方法
1追问
围绕中心提出一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别里科夫在生活方面、思想方面有哪些套子,然后再追问:生活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幸福吗?让学生明白别里科夫的“套子”套住了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怪物。接着再追问:生活在别里科夫套子里的同事、学生、全城的人幸福吗?让学生明白别里科夫的“套子”套住了全城的人,让全城的人都压抑害怕。接下来再一次追问:别里科夫和全城的人要怎样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学生自然就意识到“套子”的可恶,认识到撕破“套子”的必要性。这种追问可以说是引人入胜的问,开始时并不难,人人都易答敢答,然后深入到课文的重点与精彩处,从而激起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2逆问
先树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然后逐渐导入正确的结论。如《项链》中的“一件小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我们先假设它的成立,然后以玛蒂尔德的“项链事件”来证明,在证明的过程中,学生却从玛蒂尔德的生活中发现“偶然”后的“必然”,从而明白小说的女主人公是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追求者和受害者。
3连问
扩散型设问或辅助型设问,由一点向四面散发,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如教《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教师可以“90后话主权”为题设问,有的学生从香港回归谈到神圣领土不可分割;有的学生谈到“疆独”、“藏独”分子煽动民族仇恨,散布分裂思想。通过这种发问,更容易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更能理解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
五、有针对性的内容
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关键性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教《祝福》,应着重在“祝福”上设问;教《囚绿记》,应着重在“绿”和“囚”上设问。
六、有适宜的难度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要力戒那些“对不对”之类的过于简单的提问,但提问也不可过难,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七、有较强的震撼力
学生听到问题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问题不可等闲视之,值得揣摩一下或听听别人怎么说。如:“有人认为巴金对一条小狗表示歉意显得有些虚假做作,你同意吗?为什么?”“你认为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的结局能否避免?谈谈你的理由。”“有人认为《故都的秋》宣扬了一种颓废的精神?你同意吗?为什么?”
中学生是爱争辩的,不乐意人云亦云,盲目服人,这类稍微带点思辨性的问题能激起他们的逆向思维,正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
八、有新颖的角度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所以,教学提问要注意趣味性。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境诱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建提问序列,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创意。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精心巧设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中学(23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