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解的忧思伤怀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yu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桤林碍日”“笼竹和烟”的草堂生活给杜甫带来了短暂的安稳和愉悦,然而不期而至的狂风带给茅屋破坏性的伤害,个体的人生困境引发了作者的悲歌,这不仅是对自身生活际遇的哀叹,更是对家国天下苍生百姓的忧思伤怀,一颗仁者的悲悯之心,哪能放得下这些!
  关键词:忧思伤怀 国泰民安 无解 苍生百姓
  明白如话、浅易切近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直以来被众声传唱,杜甫个人的生存困境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推己及人的悲悯情怀在这传唱声中被叹惋颂扬,对诗人的深切同情和油然而生的敬仰不断地被刷新、被强化、被铭刻。然而,解读中我们常常止步于前人的共识,忽略自己的体验,而失之于浮泛;常常牵绊于自己的惰性,浮掠于文字表面,而失之于深入;临难而畏临繁而退,忽略细节,而失之于粗疏……如果我们满怀敬畏,带着一个探赜索隐的寻真之心,穿过文字,走进诗作深处,在仔细品味中或许更能触摸到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茅屋為秋风所破歌》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在此之前,杜甫辗转一年,历经艰辛于战乱动荡、饥寒贫病中到达成都,在好友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接济下勉强维持生计。公元760年,杜甫四处奔走,寻亲乞朋,觅故求友,终得在成都浣花溪边搭建起一座草堂以安其居。“桤林碍日”“笼竹和烟”,草堂的清幽和宁静带给诗人久违的安稳和愉悦,“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乐融融的草堂生活也带给了诗人难得的闲适与快意。“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看来诗人已经是相当的知足和满意了!然而生活中难以预料的事情常常会不期而至,草堂建成安居一年多后的八月,狂风破屋,骤雨急至,诗人于安居茅舍忽遭毁败中遂成此作,平静的生活陡起波澜,无法消解的忧思伤怀不期然又涌上心头,放不下邦国安危,放不下天下苍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风乍起,呼啸着扫荡着这个季节里的一切,怒号着狂卷着这个世界中的所有,而杜甫赖以栖身的茅舍更是无可幸免,“怒号”足见风之猛烈,是一种咆哮的状态,“卷”是极具破坏性的动作,一重一重又一重,一副不掀翻屋顶不罢休的架势,这八月的秋风仿佛对诗人刚刚安定下来的生活充满了嫉妒和憎恨。“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深深的焦虑与不安一开篇就弥漫开来,这是对自己的生活处境的忧虑,更是对动荡时局、苍生命运的牵挂。“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随风飘转,飞而渡江,被卷走的茅草如断蓬般迁落,洒满江郊,高挂林梢,飘飘荡荡回旋起伏,沉降在塘坳之中,四处分散,再难聚拢,想重修都不大可能了,其实,诗人真的在意那被风卷走的茅草吗?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畔,难道缺少覆盖屋顶的上等白茅吗?“幽树晚多花”“叶润林塘密”,有的是修茅屋的材料,视线随着飘转的茅草在跳动的画面中游走,忽高忽低,或近或远,追逐中其实是繁乱芜杂的心绪和无可奈何中的无助哀叹!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兵祸连绵造成国家破亡、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百姓离乱,身似飘蓬,在颠沛辗转中去哪里寻找一方可以安居的乐土呢?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是怎样一个好笑又令人气恼的图景,附近村庄的儿童是可爱的、顽皮的,充满了童真和童趣,他们稚嫩的心灵还无法理解人生的艰难和茅屋老人的困境,无法体会这间微不足道的茅屋对于一个漂泊半生的老人的意义,恶作剧是他们的天性,况且这位老人平时对待他们可能并不严厉,或许还是那么的亲近和亲切,不就是被风卷走的茅草么,我们成都多了去了,有什么大不了啊!“老无力”大概是真的,“欺”很大程度上是玩笑话,群童在作者眼里估计还坏不到这个地步,“忍能”就是怎么忍心能够这么做呢,怎么忍心能够当着“我”的面做“盗贼”呢?这显然只是一种怜爱的埋怨和调侃的嗔怪。“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多么富有同情心,“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多么富有悲悯心,这样的老人会是一个穷凶极恶、口不择言的人吗?而“公然”则是情绪的陡然攀升,你们这些娃娃们怎么能够明目张胆、毫无掩饰、毫不顾忌地抱着这无用的茅草逃进那竹林里去呢?逗我吗?让我追你们吗?我真的是有心无力了,假装声色俱厉的大呼小叫已经使嘴唇焦灼、口舌干燥,声音都快发不出来了,追了几步,确实不行,还是回来吧,回来斜靠着竹杖,苦笑着独自叹息,小孩子不理解自不必说,可是呢,又有谁能理解作者的处境,能理解诸多如作者一样的悲苦者的遭遇呢?“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哪里是写南村群童啊,群童只是触动他心弦的一个拨片,叹息背后是战乱带来的贫无立锥、贫到无锥、贫无可贫的满巾浊泪!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卷茅而去的狂风不一会儿就停了,但这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山雨必将接踵而至,天空已经大不相同,浓云密布,云色墨染,光线渐渐地黯淡了下来,秋寒也慢慢地滋长。“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战马嘶鸣,兵戈交错,千村万落的人家都在兵燹杀掠中凋落,成千上万的百姓都在逃奔郊野中嚎啕,多年以来,即便有片刻的安居,似铁般冰冷而又破旧的布被侵袭的不仅仅是肌肤骨髓,更是一个曾经滚烫的拳拳赤子之心,浇凉乃至灭尽的是对这个朝廷和国家的一腔热血,不要说天下苍生了,眼前,就在眼前,作为一个老父亲,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满足自己年幼的儿女,条件艰苦,睡姿乖张,破旧的被子禁受不住梦中的蹬踹,里子都已经破败不堪了。在这艰难困苦之中,在这生的煎熬之中,所有的苦难都结伙登门,屋顶的茅草被狂风卷走,乌云密布,大雨骤至,屋漏如注,床头淋湿,可以想见整个屋子大概没有一处干的地方,而这如麻的雨到底会下到什么时候呢,这样的情况又怎能入眠呢?况且,辗转千里,历经磨难,从战乱不断的中原好不容易逃到成都,终于可以过几天稍微安稳的日子了,然而挥之不去的离乱体验让人再难睡一个安稳觉了,少有睡眠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造夕思鸡鸣”,这样一个被雨水浸泡的漫漫长夜怎样才能结束啊?造成这样一个动荡局面的战乱怎样才能结束啊?带给百姓这样一个悲惨境遇的世道怎样才能结束啊?“何由彻”,就是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够终了、解决,是痛入心肺的叩问,更是深入骨髓的忧思和无法排解的伤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情感在这里迸发,灵魂因此而伟大,一颗宏博的悲悯之心被历史的进程擦拭得更加熠熠生辉,从“何由”到“安得”,作者没有放弃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没有放弃对国家社稷、天下苍生的历史责任,他没有在自伤自怜中期期艾艾,他勇敢无畏地跳出了自己的人生困境,展现出一个传统文人的历史担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抱负,只是这抱负的实现离自己越来越远,这志向的完成也越来越黯淡渺茫,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气馁的呢?然而,苦难只会把伟大灵魂磨砺得更加深厚和坚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而吾往矣”,积极进取的情怀,以天下苍生为念的胸怀,使这个老而无力的诗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告,期待着有千万间广厦,希望天下如自己般的贫寒之士都能够得到庇护,都能够尽展笑颜,都能够在疾风骤雨中安居,这是多么博大的胸襟和高远的理想啊!而这“广厦”背后应该还有更为深沉的意味,“夫致千里者,必资乎绝足;构广厦者,必择乎宏材”,“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广厦构建,圣朝明时,是需要煌煌人才的,“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当然缺了,君不见如诗人般满怀一腔报国热血的人才,备受打压,屈沉下僚,沦为寒士,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这呼告中,有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更有对“中兴诸将收山東,捷书夜报清昼同……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的期待,这是对平定战乱、再造安居人才的呼唤,唯其如此,江山安稳,海晏河清,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句劈空而出,绝尘而去,分明就是佛陀以身饲虎的悲悯,分明就是孟子舍我其谁的决绝,只要有了大庇天下寒士的广厦,只要有了国泰民安的天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区区微命又何足道哉!视死如归,大气磅礴!然而,“突兀”而现,在强烈的期待和渴望之余,满含着时不我待、民命唯危的焦灼与无奈,国安否?家安否?民安否?“何由”“安得”,无法消解的忧思伤怀始终怀萦绕心头,难以散去!
  参考文献:
  [1]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王海燕.杜甫地图志[J]. 北京:光明日报,2012.
  [3] 〔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作 者: 李林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高级教师。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经典小说之一。这部作品极具新意地以一位叫巴克的狗作为主角,讲述他传奇的经历。在《野》中,通过巴克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反映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表现出的强烈意志,同时也印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本文主要对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存法则、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爱及德勒兹生成动物理论对巴克回归本性的分析和探究。以此来说明巴克的蜕变之路,进而反映出作品
摘 要:地方文学是地域文化的亮丽名片,在中国文学的浩瀚卷帙中,有不少描写宁夏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将宁夏自然风光的神奇、历史文化的厚重、回乡风韵的独特,形象而鲜明地呈现出来,深深浸润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从教育的角度去探索描写宁夏的诗文的价值,我们会发现,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会形象感知宁夏的历史变迁,真切体验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生发对地域、民族文化的兴趣,进而发展热爱本土文化的感情,增强建设家乡
摘 要: 毛泽东诗词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但也不乏婉约之风。毛泽东写过不少离愁别恨、唱和酬答、山水纪游、咏物言志的诗词,这些诗词能熔婉约豪放于一炉,于细小中见高大,柔情中见激情、凄美中含激励、秀气中透英爽,从而创造出“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婉约风格 欣赏  毛泽东诗词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往往能把重大的社会题材、深刻的革命思想、浪漫的英雄情怀融为一体,气势磅礴
摘 要: 庾信是南北朝时间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南北交融,“绮艳”“清新”与“沉郁”皆具。在对庾诗研究时多视其前期诗风为“绮艳”,后期为“沉郁”,“清新”之风却鲜被提及。  关键词:六朝 庾信 诗歌 清新  庾信是南北朝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以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风格绮艳,后期则沉郁苍凉。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庾信都有不少风格清新的诗作,这类诗作既包含“流丽而不浊滞”a之“清”,
摘 要: 百年来人们对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自杀身亡的结局无不扼腕叹息,然而对于造成这个家庭悲剧的原因至今莫衷一是。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揭示安娜死亡之谜,安娜被传统思想道德的压抑导致其人格结构三个层次的失衡,从而激发了攻击自身的死亡本能,然而这一切都是作者潜意识中的一场预杀,更是社会无意识的谋杀。  关键词:精神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 死亡悲剧  一
2017年5月,在中国热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凭借良好的口碑成为当下电影市场上的票房黑马,也让这部电影的主演阿米尔·汗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阿米尔·汗出演的电影一次次刷新着印度票房纪录,同时他凭借自己的魅力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宝莱坞模式电影的面貌。印度媒体称他为“完美先生”,因为在宝莱坞娱乐圈浸淫了几十年,他几乎从未有劣迹,不仅有演技有眼光,还很谦虚、坦率,又充满正义感。美国好
摘要:《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一部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小职员默尔索犯下一桩命案,被法庭判处死刑的故事。小说与加缪另一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一脉相承,体现了荒诞的主题。荒诞与幸福密切相连,难分难离,幸福却往往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立足于《局外人》中荒诞与幸福的交织,探讨前人较少涉及的幸福层面。本文从生与死、自我与权威两个维度进行生发,一方面小说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憎恨,另一方面小说肯定自
摘 要: 《罂粟之家》是苏童的一部小说,作者用敏锐的视角和特异的表现手法记录了一个历史上乡土社会中土地的重要主宰人——地主阶级的没落与消亡的过程。对于这篇小说,以往的一些研究中关注到了其中的历史末世感、欲望、颓废、宿命等因素。本文旨在梳理这种关系,同时挖掘作者在书写这种关系背后的意图。探寻着地主、农民与历史之间的深切联系。同时,这种联系通过双方对对方的牵绊与束缚而维持,又维系着双方的生存。  关键
摘 要:“三色”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指《红色》《白色》和《蓝色》,这是他和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共同编写的,也是他“电影作者论”的完美体现。红、白、蓝是法国国旗的颜色,它们分别象征着博爱、平等和自由。《蓝色》更是一出世便荣获了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蓝色》详尽刻画了在车祸中受到创伤的主人公茱莉这一形象,通过她对自由的追寻和对精神的重新建构,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乃至发出了对人生终极价值
在生育前后离开职场、回归家庭的女性,已经是个不小的群体。一千个“全职妈妈”,会有一千种全职生活,没有哪种生活真的易如反掌。当我们真正走近这个群体,了解到她们的喜怒哀乐之后才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全社会能在工作环境、市场服务、社区建设等方面充分保障女性作出“全职妈妈”的自由选择时,才意味着真正的社会进步。  没请过月嫂和保姆,独自带孩子整整3年  □周叶子  出了月子我就独自带孩子,这一带就是整整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