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特点 夯实学习基础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yz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9期“汉字学运用”专栏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从高中语文教学看小学识字教学》,作者陈玉琴、金文伟老师认为,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小学、初中的语文知识教正确了,基础打好了,高中语文课就可以节省时间讲授更多的知识;要是教得不到位,学生语文能力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就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去补,从而影响高中语文知识的讲授,影响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培养好相应的学习能力。
  张田若在专著《论识字·阅读·作文》中说:“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教好识字要有好方法。”2018年9月起,一年级全面使用统编教材,此教材在识字写字上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原则。从教材编排来看,先认字,然后再学习拼音,在学习拼音过程中,穿插了识字内容,这样的编排方式,就是为了让学生不完全依赖拼音,通过多种形式去认识更多的字,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如何根据部编教材的编排特点,激发学生识字写字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识字写字方法,提高识字写字效果呢?

一、字理识字


  從汉朝开始,汉字的造字法,就有“六书”的说法。字理教学是科学有效的识字教学法,不仅能讲清楚某个汉字的形音义和组词造句的使用方法,还能说明白某个汉字形体为什么有那样的音义,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其中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这几种造字方法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如部编版第一册《识字4》中“日、月、水、火……”,这些象形字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课后练习中,又列举了“竹、羊、兔、鸟、木、网”6个汉字,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课上学过的学习方法巩固学习。这些字,学生只要通过观察、想象,就能猜出个大概。而《日月明》这篇课文是根据会意字的构字规律编排的,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就能体会到汉字构字的有趣方法。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中,有两次安排了与识字有关的“我的发现”。教材以学生的口吻提出:“很多木字旁的字都和树木有关”“很多女字旁的字都和女性有关”,帮助学生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自理识字的过程是认识汉字的过程,也是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审美情趣的过程。多种字理识字方法蕴含在部编教材中,教师要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从而认识更多的汉字。

二、字族识字


  字族识字是将汉字规律融于诗文的识字方法。部编本教材在“选文识字”的基础上,创编了“因字创文,创文识字”的识字方式。如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母体字是“青”,加上不同偏旁,衍生出了不同的子体字“请、情、清、晴、睛”,并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语文园地五“识字加油站”中,母体字“包”,加上不同的偏旁衍生出了子体字“饱、泡、炮”。充满童趣的儿歌告诉学生偏旁表义的特点,这样的字族编写成的诗文就叫作字族文。教学字族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子体字,发现其中的相同点、不同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了解相同点是读音相似,又都包含同一个字,不同点是偏旁、字义。在交流总结中启发学生了解形声字的规律: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在掌握了字族识字的方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拓宽了学生识字的渠道。
  字族识字的首创者鄢文君说:“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这样的创编方式可以是儿歌童谣,可以是语言童话……用这样的方法识字,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以后的识字写字学习中,学生也可以用这样的母体字衍生很多子体字,利用汉字构字规律编写儿歌,从而达到扩大识字量、提高识字能力的目的。

三、字谜识字


  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并且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积极在课堂上营造竞赛和游戏氛围。而猜谜语就是一种低年级孩子喜欢的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编写了识字四《猜字谜》一课,由两则字谜组成,寓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学生们读读谜面,想想意思,猜猜字谜,趣味盎然。在学习这一课后,笔者不仅仅让学生局限于会猜课文中的两组字谜,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和同学、家长一起找一找其他字谜,有学习能力的学生还可以自编字谜谜面。
  部编本教材编排体现了学生识字写字的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倡导“多元认字”的教学思路,多加关注,加强研究。降低学生识字写字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识字写字兴趣,打好识字写字基础,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提高。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当前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模式导致的教育现状是这样的:语文教师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孩子背诵和默写。课堂上,教师可能大半节课都在不停地讲解课文,归纳知识点。殊不知,这样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慢慢减退,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笔试做减法  针对目前的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现状,我们必须改革单凭一张期末试卷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考试
期刊
《都市精灵》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随笔,文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联想,着力描述若干个大都市中人与动物精灵和谐相处的景象,主旨鲜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等精灵和谐共处的观点。“人与环境”虽为人类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但以此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对于八年级学生已属屡见不鲜,这难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更遑论进行严肃的思考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致地主动走进文本,愿意亲近
期刊
新课改的应用不断推进,让教育进入到新的领域。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引导下相应地转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促进教育迈入到正轨,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力争让语文教学获得新的提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加需要对自身进行调节,让自己成为课程改革的领路人,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  一、渗透情感,促进身心发展
期刊
【文本】  《秋天的风》刘益善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毕国瑛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山茶花》郭沫若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走进秋的怀抱,感受秋天的声色美。  2.赏读诗文,在语言情境中进一步学习观察,丰富积累,想象表达,深化对秋的体验和感悟。  3.激发对秋的喜爱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生活
期刊
当下的大教育观和大语文观要求教师从课堂中走出来,要具备语文课程意识。课程意识除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需更多地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也就是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教学中的人、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一、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能有效体现课程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
期刊
近日,我执教了学校主题阅读校本教材——《现代美文阅读》五(下)中的主题单元“异域风情”,这一单元共有四篇散文。短短的40分钟是有限的,要在一节课上呈现一个单元的主题教学该如何展开?于是,在备课时,我首先在思索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该“教什么”。  “教什么”——大胆取舍,让教学内容精简  思考一:这一单元的四篇散文的教学是否都要在课堂上呈现?  “异域风情”这一单元共有四篇散文:《与象共舞》《
期刊
泰格特的小小说《窗》,塑造出了两个迥异的形象——“近窗者”与“远窗者”,通过塑造他们道德品质上的崇高与卑劣、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与污秽不堪,形成令人惊诧的强烈反差,体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远窗者”是“恶”的代表,然而真的如此吗?“远窗者”到底是谁?  一、他是一个普通人  原文中有这样几段文字。  1.“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
期刊
要上好习作讲评课,取得实效,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引导,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层次的读,采用“导”“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写法、学会修改,促进习作能力不断提高。下面,我就以《一次体验活动——穿针引线》这篇习作的讲评课为例,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目标导向,研读习作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所以在目标导向教学中,目标的设置与适当陈述是极为重要的,是教学科学化的第一步。学生的作文就是作文讲
期刊
2.选画面,写“村居”  选择其中一个喜爱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具体、写形象、写生动。  (1)学生写话。  (2)交流写话。  3.赏“村居”,谈感受  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  设计意图:从为画面取名,再到写画面,旨在让学生展开想象,分别用提炼画面标题、一句话、一段话来描绘村居画面,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感悟和赞美。  三、吟唱,感受词的魅力  1. 吟诵  茅檐、小溪、青草,
期刊
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起构成“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王维为其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清新淡雅,禅境空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傍晚雨后的山村风景。诗人选取四个最富有特征的片段,不加藻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