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必须让学生领略到历史的人文魅力。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师生交流中的情感因素,提升课堂效率
1.注重课堂上的交流
课堂交流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保障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激发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作用,使学生单一的认知活动变为知情统一的心理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和谐发展。
其一,教师要找到适宜的激发情感的切入点。比如,在学习“统一国家的建立”时,教师抓住学生对“穿越”的向往和好奇,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如果你穿越到战国时期,你希望用哪种方法结束战乱?学生的兴趣被点燃,想象力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提出了各种建议。教师可针对这些建议,分析在当时背景下的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结果,比较学生不同观点的差异,表扬想法独到的学生。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再提问:在这样社会动荡的年代里,结束战争、让百姓避免战争之苦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有英雄能够站在时代的最高峰,用武力的手段统一诸侯,并开创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你们认为这样是否可行呢?
其二,教师要用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融洽的富于情感的教育环境,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如在提问时,教师的语言要简洁、亲切,贴近学生的语用特点;也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如手势、微笑等,增进理解和亲和度,使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2.师生课后加强情感交流
课后交流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师生的了解。历史资料在流传过程中会出现遗漏、错误,历史教材中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师生之间可以借此在课后交流。在交流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耐心和关怀,这样教师就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达到优化情感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效果。
二、创设历史情境,提升课堂效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通过将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某一类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对历史的探索保持饱满的热情。如在学习“改革开放的变化”时,教师可以从着装入手,让学生比较现在与改革开放之前的不同。学生对“时尚”比较敏感,在对比过程中,就会有话说,爱发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看待事物的发展,能够使学生以更客观的情感和态度衡量历史进程。
2.用实物创设直观情境
利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性的特点,配以教师富有情感的解说,创设特定的情境,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并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学习“文字演变”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文字,在纵横比较的过程中,分析和归纳文字的演变规律。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收集不同字体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的作品,带到课堂上。在面对实物时,学生更能够综合各种感官信息,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用多媒体播放日本侵华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日本对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醒学生记住历史的教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居安思危,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
3.角色扮演,体会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恢弘的电影,教师要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历史剧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秦始皇的影视资料,并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历史剧编写,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人物心境,以己推人,从而能够更客观地理解和评价历史。
三、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历史课堂的探究主要围绕“知”和“情”两个方面。知,是在情感的调节与启发中使学生了解其意义和方法;情,是指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感情并努力追求和奉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倡知情并举、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浅层目标上,还要能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意识。这与传统灌输式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不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1.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在历史课程中,最能让学生感受到在历史长河中所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四大发明,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祖国带来了强盛与繁荣等。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和探究相关资料,充分感受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2.对异国文化的尊重感
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历史教材对古今中外文化的纵横比较,不但显示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以全球史观的视角展示了各国文化的发展进程。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列举、比较、分析中西方同一时期的不同文化,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领略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3.科学和理性的情感
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从愚昧到科学,从盲目到理性,显示了人类进步的历程。如“文艺复兴”一课,学生能明显感受到人类思想逐渐走向科学和理性;学习“文化运动”时,学生会对国人摆脱落后思想的束缚,敢于追求真理的行为喝彩。这种科学情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还可以组织有关“科学进步”的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营造高效课堂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情感教学作为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将会为历史课堂开启一趟全新的旅程。教师通过情感熏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将有利于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主义精神。
(责任编辑 郭向和)
一、重视师生交流中的情感因素,提升课堂效率
1.注重课堂上的交流
课堂交流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保障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激发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作用,使学生单一的认知活动变为知情统一的心理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和谐发展。
其一,教师要找到适宜的激发情感的切入点。比如,在学习“统一国家的建立”时,教师抓住学生对“穿越”的向往和好奇,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如果你穿越到战国时期,你希望用哪种方法结束战乱?学生的兴趣被点燃,想象力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提出了各种建议。教师可针对这些建议,分析在当时背景下的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结果,比较学生不同观点的差异,表扬想法独到的学生。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再提问:在这样社会动荡的年代里,结束战争、让百姓避免战争之苦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有英雄能够站在时代的最高峰,用武力的手段统一诸侯,并开创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你们认为这样是否可行呢?
其二,教师要用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融洽的富于情感的教育环境,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如在提问时,教师的语言要简洁、亲切,贴近学生的语用特点;也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如手势、微笑等,增进理解和亲和度,使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2.师生课后加强情感交流
课后交流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师生的了解。历史资料在流传过程中会出现遗漏、错误,历史教材中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师生之间可以借此在课后交流。在交流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耐心和关怀,这样教师就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达到优化情感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效果。
二、创设历史情境,提升课堂效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通过将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某一类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对历史的探索保持饱满的热情。如在学习“改革开放的变化”时,教师可以从着装入手,让学生比较现在与改革开放之前的不同。学生对“时尚”比较敏感,在对比过程中,就会有话说,爱发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看待事物的发展,能够使学生以更客观的情感和态度衡量历史进程。
2.用实物创设直观情境
利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性的特点,配以教师富有情感的解说,创设特定的情境,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并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学习“文字演变”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文字,在纵横比较的过程中,分析和归纳文字的演变规律。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收集不同字体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的作品,带到课堂上。在面对实物时,学生更能够综合各种感官信息,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用多媒体播放日本侵华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日本对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醒学生记住历史的教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居安思危,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
3.角色扮演,体会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恢弘的电影,教师要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历史剧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秦始皇的影视资料,并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历史剧编写,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人物心境,以己推人,从而能够更客观地理解和评价历史。
三、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历史课堂的探究主要围绕“知”和“情”两个方面。知,是在情感的调节与启发中使学生了解其意义和方法;情,是指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感情并努力追求和奉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倡知情并举、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浅层目标上,还要能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意识。这与传统灌输式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不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1.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在历史课程中,最能让学生感受到在历史长河中所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四大发明,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祖国带来了强盛与繁荣等。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和探究相关资料,充分感受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2.对异国文化的尊重感
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历史教材对古今中外文化的纵横比较,不但显示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以全球史观的视角展示了各国文化的发展进程。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列举、比较、分析中西方同一时期的不同文化,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领略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3.科学和理性的情感
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从愚昧到科学,从盲目到理性,显示了人类进步的历程。如“文艺复兴”一课,学生能明显感受到人类思想逐渐走向科学和理性;学习“文化运动”时,学生会对国人摆脱落后思想的束缚,敢于追求真理的行为喝彩。这种科学情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还可以组织有关“科学进步”的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营造高效课堂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情感教学作为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将会为历史课堂开启一趟全新的旅程。教师通过情感熏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将有利于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主义精神。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