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记者:戴校长,据我们所知,目前在长春二中开展的“精致教育”理念,其实早在2001年,您还在其它学校任校长期间就提出了。而如今,“精致教育”在长春二中的飞速提升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产生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吉林省精神文明先进集体,长春市人民满意学校,吉林省教育系统优秀集体,长春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吉林省足球运动传统学校,中国中学生跆拳道分会常务理事单位,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长春市健康促进教育示范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而同时,高考成绩也持续攀升,2009年,张弛同学更是以677分的成绩升入清华大学。如今,从长春二中这些目不暇接的成绩中,您是否认为“精致教育”成效已经发挥到了最高境界?
戴久来:长春二中的全体教师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坚持精细化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自主发展的教育模式,各项工作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绩。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多年来,二中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与和谐奋进的师资队伍共同酝酿的激越腾飞。而作为办学理念的“精致教育”只是起到了应有的引领思路,彰显内涵的作用。
至于说精致教育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倒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精致教育的核心是精益求精,绝非小富即安的志得意满。一所名校的诞生,不是旦夕之功,它必须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精心安排的教育教学活动、精良的教师队伍、精细的教学管理、精彩的校园活动、精深的校园文化,一样都不可或缺。
毋庸讳言,成功的教育没有极致和顶峰。它更关乎国运兴衰,民生休戚,教育的问题矛盾也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的。作为教育管理者,沿用老一套的教育教学方式,无法应付当前瞬息万变的教育形势。而具备这种与时偕行的能力前提,就是要把教育教学的每一个侧面和环节做得精细和精致。
本刊记者:正如您刚才所说,一所学校的成功,往往是几代人的努力结果。而长春二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在很多学校规模扩张的风潮下依然能够保持冷静,持续辉煌。在此期间,二中的社会口碑和办学质量得到了飞速提升,您认为二中立于不败之地,高速发展的历史内涵是什么?
戴久来:成功的教育未必是旌旗招展,高奏凯歌。当教育的目标很明确的时候,才能不为外物所动。长春二中这些年之所以经历转折变革,能紧抓机遇,辨析未来,保持清醒头脑,是因为无论是“基础厚实,辅育全人”的基础性目标,还是“主体发展,追求卓越”的发展性目标,我们都把各项举措定位在能否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服务的基础上。因而在转折和机遇并存的时候,班子的民主决策发挥了充分作用。很多人并不理解民主决策的巨大优势,担心民主会形成权力分散,难以决策的局面。其实对于学校决策层而言,能有一个充分民主的氛围,把握好分寸,很多难题都可以巧妙化解。有些人认为这是管理之术,我更认为这是办学之道。当然这种民主既需要决策者有一定的学养襟怀和职场气度,更需要有像长春二中这样的历史底蕴和悠远传统。事实证明,长春二中这些年来对内涵发展的坚守和精细打磨,为学校未来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刊记者:办学理念的优势只有在学校各个层面得到实施才能得以充分展现。走在长春二中的校园里,无论是学生们聚精会神的听课状态,还是走廊里纤尘不染的环境,都让我们感觉到管理的严谨有序,张弛有度。作为校长自身而言,精致教育是否意味着您应该事无巨细的参与学校的管理呢?
戴久来:恰恰相反,精致管理并不意味着事必躬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校长如果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细枝末节的工作上,势必会影响到宏观决策的精力。如果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管理者事必躬亲或许还可以应付。但是管理规模达到了一个量级,问题和矛盾就会应接不暇,想亲自面面俱到解决肯定会捉襟见肘。所以,目前阶段,我认为以德治校,依法治校依然是规避某些学校管理困境最现实的方法。
实际上,校长在职位上应该追求的是高屋建瓴的看待学校的问题,运筹帷幄的部署各项工作。以二中为例,在明确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指导的基础上,学校上下按照发展规划的部署,理清工作思路,使各项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学校优化管理结构,增设学校发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同时校长通过赋予干部队伍以相应的权力和职责,提高了干部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遵守纪律自觉性和廉政意识,使学校干部队伍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推进的崭新境界。
本刊记者:那么按照您上述的观点,自上而下的贯彻学校理念和政策需要一支执行力、自我修正能力很强的队伍。这也是很多学校都需要的,然而这样一支高效和谐的队伍应如何历练呢?
戴久来:众所周知,长春二中有一支学习型、民主型、创新型的领导集体,他们是带领广大师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创造一流业绩的核心保障。我们的集体还因此在市教育局落实科学发展观暨建设学习型班子总结大会上受到表彰。
然而与此遥相呼应的,是我们精良的教师队伍。他们更是学校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努力实现精致教育的根本前提。正如近来在我校广泛开展的“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做教育实践家”主题实践活动中,全校教师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听评课、研讨课活动,并进行反复细致的总结。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质量均得到了巨大提高。
除了在业务上的精进外,长春二中还在制度和激励机制上为这个团队注入了鲜活的养分,保证了每一人都保持着持续的进取状态。为解决学校高级名额不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一些能力突出的老师,我们聘为校内高级,享受高级待遇,并在今后晋升职称的时候享有优先权。如今已有15名教师被聘为校内高级,取得了极佳的带动作用。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长春二中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名师,目前学校现有一线的特级教师5人,省级专家2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6人,省级骨干教师14人,市级骨干教师46人,20余名同志在省市竞赛中分获各类奖项。
本刊记者:据我们所知,您经常提倡老师学做教育实践家。同时,老师们也对您每学期所做的辅导讲座津津乐道,这种交流对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有哪些益处?另外,在当前的形势下,您倡导的教育实践家的现实意义在哪里呢?
戴久来:为了让教师们更全面的了解国内外的教育形势和前沿理论,积极转变旧有观念,在思想上迅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和班子主要领导定期举办面向全体教师的专题辅导,从教师们的反响来看,收效显著。我一直强调教师的学习既要有深度,更要有宽度,只有这种立体的框架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师拘泥在自己的学科,囿于自己的教材,那最后只能是个称职的“教书匠”,难以为人师表。现代的教育要符合时代要求,只有教师自己会学习,才能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当前的知识背景下,只有学识广博,理论精深的教育家还不够,我们更希望在教育行业涌现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能力的教育实践家。这种教育实践家的职责不仅在于课程层面的知识传授,还要有像我们二中所开展的诚信教育那样的德行修为等方面的言传身教。
《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是孔子对教育内涵的概括,而如今,我们在“文”上依然在追赶因材施教的境界,而在“行、忠、信”上,是否能传达到应有的教育目标,也值得反思。因此,我们对教育实践家的急迫呼吁,正是希望教育者要敢于探索,敢于突破,志于创新,但又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有益性。所以,这种教育实践家的改革探索,正如我们作为全省首批示范高中一样,不只是一个荣誉品牌,还是对学生未来的责任和压力,而且,前面还有更长的征途等我们去走。
戴久来:长春二中的全体教师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坚持精细化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自主发展的教育模式,各项工作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绩。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多年来,二中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与和谐奋进的师资队伍共同酝酿的激越腾飞。而作为办学理念的“精致教育”只是起到了应有的引领思路,彰显内涵的作用。
至于说精致教育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倒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精致教育的核心是精益求精,绝非小富即安的志得意满。一所名校的诞生,不是旦夕之功,它必须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精心安排的教育教学活动、精良的教师队伍、精细的教学管理、精彩的校园活动、精深的校园文化,一样都不可或缺。
毋庸讳言,成功的教育没有极致和顶峰。它更关乎国运兴衰,民生休戚,教育的问题矛盾也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的。作为教育管理者,沿用老一套的教育教学方式,无法应付当前瞬息万变的教育形势。而具备这种与时偕行的能力前提,就是要把教育教学的每一个侧面和环节做得精细和精致。
本刊记者:正如您刚才所说,一所学校的成功,往往是几代人的努力结果。而长春二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在很多学校规模扩张的风潮下依然能够保持冷静,持续辉煌。在此期间,二中的社会口碑和办学质量得到了飞速提升,您认为二中立于不败之地,高速发展的历史内涵是什么?
戴久来:成功的教育未必是旌旗招展,高奏凯歌。当教育的目标很明确的时候,才能不为外物所动。长春二中这些年之所以经历转折变革,能紧抓机遇,辨析未来,保持清醒头脑,是因为无论是“基础厚实,辅育全人”的基础性目标,还是“主体发展,追求卓越”的发展性目标,我们都把各项举措定位在能否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服务的基础上。因而在转折和机遇并存的时候,班子的民主决策发挥了充分作用。很多人并不理解民主决策的巨大优势,担心民主会形成权力分散,难以决策的局面。其实对于学校决策层而言,能有一个充分民主的氛围,把握好分寸,很多难题都可以巧妙化解。有些人认为这是管理之术,我更认为这是办学之道。当然这种民主既需要决策者有一定的学养襟怀和职场气度,更需要有像长春二中这样的历史底蕴和悠远传统。事实证明,长春二中这些年来对内涵发展的坚守和精细打磨,为学校未来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刊记者:办学理念的优势只有在学校各个层面得到实施才能得以充分展现。走在长春二中的校园里,无论是学生们聚精会神的听课状态,还是走廊里纤尘不染的环境,都让我们感觉到管理的严谨有序,张弛有度。作为校长自身而言,精致教育是否意味着您应该事无巨细的参与学校的管理呢?
戴久来:恰恰相反,精致管理并不意味着事必躬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校长如果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细枝末节的工作上,势必会影响到宏观决策的精力。如果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管理者事必躬亲或许还可以应付。但是管理规模达到了一个量级,问题和矛盾就会应接不暇,想亲自面面俱到解决肯定会捉襟见肘。所以,目前阶段,我认为以德治校,依法治校依然是规避某些学校管理困境最现实的方法。
实际上,校长在职位上应该追求的是高屋建瓴的看待学校的问题,运筹帷幄的部署各项工作。以二中为例,在明确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指导的基础上,学校上下按照发展规划的部署,理清工作思路,使各项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学校优化管理结构,增设学校发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同时校长通过赋予干部队伍以相应的权力和职责,提高了干部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遵守纪律自觉性和廉政意识,使学校干部队伍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推进的崭新境界。
本刊记者:那么按照您上述的观点,自上而下的贯彻学校理念和政策需要一支执行力、自我修正能力很强的队伍。这也是很多学校都需要的,然而这样一支高效和谐的队伍应如何历练呢?
戴久来:众所周知,长春二中有一支学习型、民主型、创新型的领导集体,他们是带领广大师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创造一流业绩的核心保障。我们的集体还因此在市教育局落实科学发展观暨建设学习型班子总结大会上受到表彰。
然而与此遥相呼应的,是我们精良的教师队伍。他们更是学校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努力实现精致教育的根本前提。正如近来在我校广泛开展的“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做教育实践家”主题实践活动中,全校教师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听评课、研讨课活动,并进行反复细致的总结。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质量均得到了巨大提高。
除了在业务上的精进外,长春二中还在制度和激励机制上为这个团队注入了鲜活的养分,保证了每一人都保持着持续的进取状态。为解决学校高级名额不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一些能力突出的老师,我们聘为校内高级,享受高级待遇,并在今后晋升职称的时候享有优先权。如今已有15名教师被聘为校内高级,取得了极佳的带动作用。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长春二中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名师,目前学校现有一线的特级教师5人,省级专家2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6人,省级骨干教师14人,市级骨干教师46人,20余名同志在省市竞赛中分获各类奖项。
本刊记者:据我们所知,您经常提倡老师学做教育实践家。同时,老师们也对您每学期所做的辅导讲座津津乐道,这种交流对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有哪些益处?另外,在当前的形势下,您倡导的教育实践家的现实意义在哪里呢?
戴久来:为了让教师们更全面的了解国内外的教育形势和前沿理论,积极转变旧有观念,在思想上迅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和班子主要领导定期举办面向全体教师的专题辅导,从教师们的反响来看,收效显著。我一直强调教师的学习既要有深度,更要有宽度,只有这种立体的框架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师拘泥在自己的学科,囿于自己的教材,那最后只能是个称职的“教书匠”,难以为人师表。现代的教育要符合时代要求,只有教师自己会学习,才能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当前的知识背景下,只有学识广博,理论精深的教育家还不够,我们更希望在教育行业涌现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能力的教育实践家。这种教育实践家的职责不仅在于课程层面的知识传授,还要有像我们二中所开展的诚信教育那样的德行修为等方面的言传身教。
《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是孔子对教育内涵的概括,而如今,我们在“文”上依然在追赶因材施教的境界,而在“行、忠、信”上,是否能传达到应有的教育目标,也值得反思。因此,我们对教育实践家的急迫呼吁,正是希望教育者要敢于探索,敢于突破,志于创新,但又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有益性。所以,这种教育实践家的改革探索,正如我们作为全省首批示范高中一样,不只是一个荣誉品牌,还是对学生未来的责任和压力,而且,前面还有更长的征途等我们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