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抗生素的频繁使用,细菌对它们的适应能力也随之增强,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自克拉维酸发现以来,其以新颖的结构与功能备受关注,克拉维酸本身的抗菌活性很低,但它对多种β-内酞胺酶的抑制作用却是高效且不可逆的,在与青霉素类或头抱菌素联合使用时,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对产生耐药性的淋球菌、厌氧菌、流感杆菌、金葡球菌等的协同作用令人注目。我国很早就开始研发克拉维酸,但普遍存在发酵单位低、回收率低等问题,成为制约其生产的瓶颈。目前,我国的制剂所用到的克拉维酸基本都来源于进口,因此,改良克拉维酸产生菌,提高并稳定克拉维酸产量,提高后序工段的回收率,降低生产成本,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克拉维酸;菌种;选育及;发酵工艺
中图分类号:TQ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2-0301-01
1 克拉维酸的作用机理
克拉维酸的分子结构中除了含有β-内酞胺环外,还有一个哩烷环。克拉维酸主要作用于β-内酞胺酶的丝氨酸位点,β-内酞胺酶一旦与克拉维酸结合后,会使β-内酞胺环开环形成酞化物2,然后哩烷环开环形成酮衍生物3,这些产物可以水解得到活性酶及产物5和6,产物3再转变为p一氨丙烯酸类化合物4后,可进一步反应生成含有插烯氨基甲酸酷结构的不可逆的抑制产物7和8,这些酶结合产物难以水解,致使克拉维酸对β-内酞胺酶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因此能够确保β-内酞胺酶类抗生素的活性。
2 仪器与材料
2.1 仪器与试剂
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带小棒链霉菌SIIA0487(本所菌种保藏中心,1摇瓶发酵单位3760g/ml)。溶菌酶(中国医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化试剂BR,比活力≥20000u/mg)。
2.2 培养基与缓冲液
斜面及分离培养基/g·L-1:可溶性淀粉20,MgSO4·6H2O0.244,KNO41,FeSO4·7H2O0.01,NaCl0.5,K2HPO4·3H2O0.5,琼脂12;pH7.0。
种子培养基/g·L-1:淀粉12,黄豆粉30,甘油5,酵母粉1,蛋白胨1,KH2PO41,KNO41;pH7.2。发酵培养基/g·L-1:淀粉30,黄豆粉35,酵母粉10,蛋白胨1,谷氨酸钠0.5,苏氨酸1.5,甘油10,KNO41,KH2PO40.8;pH7.6。
菌丝制备培养基(YEME)/g·L-1:酵母粉3,蛋白胨5,麦芽提取物3,葡萄糖10,蔗糖150,调至pH7.2,121℃灭菌20min。使用时加入灭菌后的下述溶液:浓度为2.5mol/L的氯化镁溶液至终浓度5mmol/L,浓度为1g/ml的甘氨酸至终浓度3g/L。
微量元素溶液/mg·L-1:ZnCl240,FeCl2·6H2O200,CuCl2·2H2O10,MnCl2·4H2O10,Na2B4O7·10H2O10,(NH4)6·Mo7O24·4H2O10,后4种试剂单独灭菌,使用时加入。再生培养基(R2YE)/g·L-1:蔗糖103,蛋白胨4,葡萄糖10,酵母抽提物4,胰蛋白胨2,酪蛋白水解物1,K2SO40.25,MgCl2·6H2O10.12,琼脂20,微量元素溶液0.2ml。取上述溶液50ml加入下列溶液:0.5%磷酸二氢钾溶液1ml,3.68%氯化钙溶液8ml,0.25mol/LTris-HCl(pH7.2)10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0.5ml,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最终pH6.5。
P缓冲液:蔗糖103g,K2SO40.25g,MgCl2·6H2O2.02g,微量元素溶液2ml,加水溶解并定容至800ml,调至pH6.8~7.0,121℃灭菌20min,使用前按顺序依次加入以下灭菌溶液:0.5%磷酸二氢钾溶液1ml,3.68%氯化钙溶液10ml,5.37%TES(N-三甲基-2-氨基乙磺酸)缓冲液(pH7.2)10ml。
3 方法与结果
3.1 菌种培养
第一,种子培养,对于挖块新鲜斜面培养物接种于种子培养基30ml/250ml摇瓶中,28℃振荡(220r/min)培养32h。第二,发酵培养。取种子液按接种量16%接入发酵培养基30ml/250ml摇瓶中,28℃振荡(220r/min)培养96h。
3.2 方法
对发酵液离心(2200×g)10min,去除菌丝体和固体剩余物。吸取上清液5ml,用重蒸水适当稀释,经0.22m滤膜过滤后进行HPLC检测。色谱条件:色谱柱ODSC18柱(4.6mm×150mm,5m);流动相甲醇︰水︰10%氢氧化四丁铵(TBA)溶液(30∶75∶2);流速0.7ml/min;检测波长220nm;柱温25℃;进样量10l。
3.3 制备原生质体
在装有30ml菌丝制备液体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内装直径约3mm的玻璃珠15粒),28℃振荡(220r/min)培养32h取SIIA0487斜面菌种(约1cm2)进行接种到。吸取菌丝培养液10ml,离心(1700×g)15min,弃去上清液,收集菌丝体。用P缓冲液洗涤菌丝3次,加入适量无菌溶菌酶(浓度为1mg/ml)溶液,混匀,30℃保温酶解。在整个酶解过程中,每隔15min用吸管吹吸一次,使酶充分作用于菌丝。镜检原生质体形成情况,当绝大多數菌体脱去细胞壁,呈现单一的原生质体球时,停止酶解反应。用吸管多次吹吸酶解液使原生质体从菌丝中释放。将此酶解液通过双层无菌擦镜纸过滤,除去未酶解的菌丝片断,取滤液离心(140×g)5min,小心弃去上清液,轻弹离心管壁,直至原生质体分散在残留的液体中,形成奶状悬液。用P缓冲液洗涤离心(140×g,5min)2次,洗净溶菌酶,最后加入P缓冲液,悬浮原生质体。
3.4 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以及对苏氨酸耐的观察
对于1高产突变株SIIA0220连续斜面传代至F5,进行摇瓶发酵培养。结果显示,F0~F5的发酵单位分别为5113、5230、5110、5089、4981和4990g/ml,无显著变化,表明该突变株连续传至6代1产量较稳定。将1高产突变株SIIA0220获得的原生质体接种于含不同浓度苏氨酸的再生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原生质体生长情况。结果体现出,1高产突变株对苏氨酸的耐受程度比出发菌株有所提高,在含10%苏氨酸的平板上可见少量呈光秃型的小菌落,对苏氨酸的耐受浓度由6%提高到10%。
结语
该试验将苏氨酸加入到再生培养基中,选用原生质体不能生长的苏氨酸浓度作为筛选模型,利用该模型有望选择性提高菌株产物产量的阳性突变率。通过该模型筛选得到的突变株,其代谢途径和代谢流可能发生了变化,从而有望筛选得到1高产突变株。本研究采用上述方法,最终得到了一株遗传性能稳定的1高产突变株SIIA0220,其摇瓶发酵单位达5113g/ml,比原始出发菌株SIIA0487提高约36%。
参考文献
[1] 史毓芳,韩俊茹,王普.克拉维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05):570-575.
[2] 王明林.克拉维酸产生菌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
[关键词]克拉维酸;菌种;选育及;发酵工艺
中图分类号:TQ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2-0301-01
1 克拉维酸的作用机理
克拉维酸的分子结构中除了含有β-内酞胺环外,还有一个哩烷环。克拉维酸主要作用于β-内酞胺酶的丝氨酸位点,β-内酞胺酶一旦与克拉维酸结合后,会使β-内酞胺环开环形成酞化物2,然后哩烷环开环形成酮衍生物3,这些产物可以水解得到活性酶及产物5和6,产物3再转变为p一氨丙烯酸类化合物4后,可进一步反应生成含有插烯氨基甲酸酷结构的不可逆的抑制产物7和8,这些酶结合产物难以水解,致使克拉维酸对β-内酞胺酶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因此能够确保β-内酞胺酶类抗生素的活性。
2 仪器与材料
2.1 仪器与试剂
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带小棒链霉菌SIIA0487(本所菌种保藏中心,1摇瓶发酵单位3760g/ml)。溶菌酶(中国医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化试剂BR,比活力≥20000u/mg)。
2.2 培养基与缓冲液
斜面及分离培养基/g·L-1:可溶性淀粉20,MgSO4·6H2O0.244,KNO41,FeSO4·7H2O0.01,NaCl0.5,K2HPO4·3H2O0.5,琼脂12;pH7.0。
种子培养基/g·L-1:淀粉12,黄豆粉30,甘油5,酵母粉1,蛋白胨1,KH2PO41,KNO41;pH7.2。发酵培养基/g·L-1:淀粉30,黄豆粉35,酵母粉10,蛋白胨1,谷氨酸钠0.5,苏氨酸1.5,甘油10,KNO41,KH2PO40.8;pH7.6。
菌丝制备培养基(YEME)/g·L-1:酵母粉3,蛋白胨5,麦芽提取物3,葡萄糖10,蔗糖150,调至pH7.2,121℃灭菌20min。使用时加入灭菌后的下述溶液:浓度为2.5mol/L的氯化镁溶液至终浓度5mmol/L,浓度为1g/ml的甘氨酸至终浓度3g/L。
微量元素溶液/mg·L-1:ZnCl240,FeCl2·6H2O200,CuCl2·2H2O10,MnCl2·4H2O10,Na2B4O7·10H2O10,(NH4)6·Mo7O24·4H2O10,后4种试剂单独灭菌,使用时加入。再生培养基(R2YE)/g·L-1:蔗糖103,蛋白胨4,葡萄糖10,酵母抽提物4,胰蛋白胨2,酪蛋白水解物1,K2SO40.25,MgCl2·6H2O10.12,琼脂20,微量元素溶液0.2ml。取上述溶液50ml加入下列溶液:0.5%磷酸二氢钾溶液1ml,3.68%氯化钙溶液8ml,0.25mol/LTris-HCl(pH7.2)10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0.5ml,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最终pH6.5。
P缓冲液:蔗糖103g,K2SO40.25g,MgCl2·6H2O2.02g,微量元素溶液2ml,加水溶解并定容至800ml,调至pH6.8~7.0,121℃灭菌20min,使用前按顺序依次加入以下灭菌溶液:0.5%磷酸二氢钾溶液1ml,3.68%氯化钙溶液10ml,5.37%TES(N-三甲基-2-氨基乙磺酸)缓冲液(pH7.2)10ml。
3 方法与结果
3.1 菌种培养
第一,种子培养,对于挖块新鲜斜面培养物接种于种子培养基30ml/250ml摇瓶中,28℃振荡(220r/min)培养32h。第二,发酵培养。取种子液按接种量16%接入发酵培养基30ml/250ml摇瓶中,28℃振荡(220r/min)培养96h。
3.2 方法
对发酵液离心(2200×g)10min,去除菌丝体和固体剩余物。吸取上清液5ml,用重蒸水适当稀释,经0.22m滤膜过滤后进行HPLC检测。色谱条件:色谱柱ODSC18柱(4.6mm×150mm,5m);流动相甲醇︰水︰10%氢氧化四丁铵(TBA)溶液(30∶75∶2);流速0.7ml/min;检测波长220nm;柱温25℃;进样量10l。
3.3 制备原生质体
在装有30ml菌丝制备液体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内装直径约3mm的玻璃珠15粒),28℃振荡(220r/min)培养32h取SIIA0487斜面菌种(约1cm2)进行接种到。吸取菌丝培养液10ml,离心(1700×g)15min,弃去上清液,收集菌丝体。用P缓冲液洗涤菌丝3次,加入适量无菌溶菌酶(浓度为1mg/ml)溶液,混匀,30℃保温酶解。在整个酶解过程中,每隔15min用吸管吹吸一次,使酶充分作用于菌丝。镜检原生质体形成情况,当绝大多數菌体脱去细胞壁,呈现单一的原生质体球时,停止酶解反应。用吸管多次吹吸酶解液使原生质体从菌丝中释放。将此酶解液通过双层无菌擦镜纸过滤,除去未酶解的菌丝片断,取滤液离心(140×g)5min,小心弃去上清液,轻弹离心管壁,直至原生质体分散在残留的液体中,形成奶状悬液。用P缓冲液洗涤离心(140×g,5min)2次,洗净溶菌酶,最后加入P缓冲液,悬浮原生质体。
3.4 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以及对苏氨酸耐的观察
对于1高产突变株SIIA0220连续斜面传代至F5,进行摇瓶发酵培养。结果显示,F0~F5的发酵单位分别为5113、5230、5110、5089、4981和4990g/ml,无显著变化,表明该突变株连续传至6代1产量较稳定。将1高产突变株SIIA0220获得的原生质体接种于含不同浓度苏氨酸的再生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原生质体生长情况。结果体现出,1高产突变株对苏氨酸的耐受程度比出发菌株有所提高,在含10%苏氨酸的平板上可见少量呈光秃型的小菌落,对苏氨酸的耐受浓度由6%提高到10%。
结语
该试验将苏氨酸加入到再生培养基中,选用原生质体不能生长的苏氨酸浓度作为筛选模型,利用该模型有望选择性提高菌株产物产量的阳性突变率。通过该模型筛选得到的突变株,其代谢途径和代谢流可能发生了变化,从而有望筛选得到1高产突变株。本研究采用上述方法,最终得到了一株遗传性能稳定的1高产突变株SIIA0220,其摇瓶发酵单位达5113g/ml,比原始出发菌株SIIA0487提高约36%。
参考文献
[1] 史毓芳,韩俊茹,王普.克拉维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05):570-575.
[2] 王明林.克拉维酸产生菌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