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一种能治疗恶性肿瘤的大型医疗设备在重庆诞生。2000年,该设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医疗器械所获得的最高发明奖。2002年,该设备出口英国、日本等国,改写了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2005年6月23日,德国向该设备颁发欧共体市场准入许可证——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惟一获得该项认证的超声治疗设备。这种神秘的医疗设备,就是由重庆医科大学自主研发的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
1988年,以王志彪为代表的重医大海扶科研团队在探讨超声对胎儿的安全性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定剂量的超声对胎儿有影响。“能否将这一负面效应运用于疾病的治疗,比如肿瘤?”沿着这个创新的“火花”展开研究,在经历长达9年、数百次的不断探索后,1997年,“海扶刀”正式诞生,实现了超声技术从诊断到外科治疗的革命性突破。
“海扶刀”其实并不是一把刀,但它具有锋利的“刀刃”——产、学、研完美结合的创新体系。这套体系由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及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HIFU肿瘤中心和重庆海扶?穴HIFU?雪技术有限公司构建而成。各部门既相互独立,又分工合作。即:在临床应用中发现问题,研究所进行基础研究,公司开发产品再回到临床应用,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
从1988年开始,在海扶科研团队,就形成了这种临床医生与工程师的深入沟通、共同攻关的自主创新机制。正是在这种机制的保障下,海扶团队才在短短几年中就解决了国际同行几十年都无法解决的难题。18年来,这种医工交融的模式已经渗透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全过程。正是靠着这一机制,海扶在自主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继“海扶刀”之后,又有2个新产品问世,有三四个新产品即将问世,待转化的新成果10余项。目前,海扶已获得6个发达国家的技术发明专利,国际专利申请覆盖20多个发达国家。
(本资料由重庆市科委提供)
1988年,以王志彪为代表的重医大海扶科研团队在探讨超声对胎儿的安全性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定剂量的超声对胎儿有影响。“能否将这一负面效应运用于疾病的治疗,比如肿瘤?”沿着这个创新的“火花”展开研究,在经历长达9年、数百次的不断探索后,1997年,“海扶刀”正式诞生,实现了超声技术从诊断到外科治疗的革命性突破。
“海扶刀”其实并不是一把刀,但它具有锋利的“刀刃”——产、学、研完美结合的创新体系。这套体系由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及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HIFU肿瘤中心和重庆海扶?穴HIFU?雪技术有限公司构建而成。各部门既相互独立,又分工合作。即:在临床应用中发现问题,研究所进行基础研究,公司开发产品再回到临床应用,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
从1988年开始,在海扶科研团队,就形成了这种临床医生与工程师的深入沟通、共同攻关的自主创新机制。正是在这种机制的保障下,海扶团队才在短短几年中就解决了国际同行几十年都无法解决的难题。18年来,这种医工交融的模式已经渗透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全过程。正是靠着这一机制,海扶在自主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继“海扶刀”之后,又有2个新产品问世,有三四个新产品即将问世,待转化的新成果10余项。目前,海扶已获得6个发达国家的技术发明专利,国际专利申请覆盖20多个发达国家。
(本资料由重庆市科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