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需要思维。在当今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介绍了求散思维,顿悟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能力 培养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视学生为能动主体,学习应是主动的,方法应是科学并富有创造性的。生物教学教会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对于学好生物是非常重要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会思维的学生就会学习,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素质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题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多起点、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和分析,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独辟蹊径,打破常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认识。
一、提出疑问,设置矛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从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诱发动机,增强兴趣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细胞分裂”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的吸收”时,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少,这是为什么呢?”类似的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会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他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自然选择”时,笔者介绍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关键在于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发挥求异思维的课堂环境,这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下面以“渗透作用原理”的教学为例,介绍引导学生求异思维的过程。
首先把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展示给学生,并做演示实验,然后展示计算机模拟实验,用以弥补实验装置不易观察现象的不足。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示学生,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观察,把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这个环境和气氛中,学生争相发言,提出很多问题:如(1)水分能自由通过半透膜由烧杯进入漏斗,会不会有从漏斗出来的水分子?(2)漏斗内蔗糖溶液和烧杯内清水互换,液面会不会下降?(3)液面能无限上升吗?(4)什么条件下液面停止上升?引导学生将上述问题加以整理,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得出结论:随着水分的渗入,漏斗内渗透浓度小,漏斗内外浓度差减小而导致渗透压减小,而液柱的升高使液柱压逐渐增大,当两者力量达到平衡时,液柱不再升高。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三门学科的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求异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必然的。
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不仅制造一个利于发挥学生求异思维的环境,还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创新思维成果得以实施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做一个实验前,为学生“新实验”的实施创造条件。例如:在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提出:“划滤液细线后风干得太慢”,笔者便抓住这个学生提出的疑点,进一步引导全班学生:想一想,丙酮的挥发本来就是很快的,为什么滤液线风干得慢?有什么办法改进这个实验,使其风干更快些?学生很快找到答案:鲜叶片含有大量的水分,是水分影响了风干速度,并且影响了层析速度和层析质量。通过这个疑点,适时引导学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吗?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学生想到找一些含水量少的植物叶片做实验,也有的同学想到把叶片快速烘干后再提取色素。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按照他们的思路改进并重新做实验,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习纸层析法时,有的学生还提出了粉笔层析法,他说:“我看到粉笔一端醮水后,水分会沿粉笔迅速向上扩散,所以就想到了用粉笔做色素吸咐的载体。”笔者当场表扬了这位学生,并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下课后去实验室自行设计方案,并实施。次日,学生拿来了实验结果,效果很好。这件事成了笔者鼓励学生创新的一个例子,在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的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激发和培养起来。因此,我们平时要有意识地创造适合学生发挥思维的环境和条件。
五、培养思维的顿悟性
创造性思维即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就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次实验课中,有一位学生在做用显微镜观察蛙膜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时,他试探着用磁铁加在蛙蹼两侧,蹼膜在磁场的作用下,其内的毛细血管变粗,血液流动速度及血细胞运动加快,血细胞的形状、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都清晰可见。他的这一发现,得到了推广。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基于以上认识,在生物教学中,不断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就能塑造创造型人才,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非常重要的,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大胆尝试和研究。
(作者单位:425900湖南省东安县职业中专)
【关键词】思维能力 培养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视学生为能动主体,学习应是主动的,方法应是科学并富有创造性的。生物教学教会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对于学好生物是非常重要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会思维的学生就会学习,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素质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题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多起点、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和分析,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独辟蹊径,打破常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认识。
一、提出疑问,设置矛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从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诱发动机,增强兴趣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细胞分裂”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的吸收”时,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少,这是为什么呢?”类似的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会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他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自然选择”时,笔者介绍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关键在于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发挥求异思维的课堂环境,这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下面以“渗透作用原理”的教学为例,介绍引导学生求异思维的过程。
首先把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展示给学生,并做演示实验,然后展示计算机模拟实验,用以弥补实验装置不易观察现象的不足。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示学生,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观察,把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这个环境和气氛中,学生争相发言,提出很多问题:如(1)水分能自由通过半透膜由烧杯进入漏斗,会不会有从漏斗出来的水分子?(2)漏斗内蔗糖溶液和烧杯内清水互换,液面会不会下降?(3)液面能无限上升吗?(4)什么条件下液面停止上升?引导学生将上述问题加以整理,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得出结论:随着水分的渗入,漏斗内渗透浓度小,漏斗内外浓度差减小而导致渗透压减小,而液柱的升高使液柱压逐渐增大,当两者力量达到平衡时,液柱不再升高。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三门学科的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求异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必然的。
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不仅制造一个利于发挥学生求异思维的环境,还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创新思维成果得以实施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做一个实验前,为学生“新实验”的实施创造条件。例如:在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提出:“划滤液细线后风干得太慢”,笔者便抓住这个学生提出的疑点,进一步引导全班学生:想一想,丙酮的挥发本来就是很快的,为什么滤液线风干得慢?有什么办法改进这个实验,使其风干更快些?学生很快找到答案:鲜叶片含有大量的水分,是水分影响了风干速度,并且影响了层析速度和层析质量。通过这个疑点,适时引导学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吗?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学生想到找一些含水量少的植物叶片做实验,也有的同学想到把叶片快速烘干后再提取色素。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按照他们的思路改进并重新做实验,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习纸层析法时,有的学生还提出了粉笔层析法,他说:“我看到粉笔一端醮水后,水分会沿粉笔迅速向上扩散,所以就想到了用粉笔做色素吸咐的载体。”笔者当场表扬了这位学生,并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下课后去实验室自行设计方案,并实施。次日,学生拿来了实验结果,效果很好。这件事成了笔者鼓励学生创新的一个例子,在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的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激发和培养起来。因此,我们平时要有意识地创造适合学生发挥思维的环境和条件。
五、培养思维的顿悟性
创造性思维即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就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次实验课中,有一位学生在做用显微镜观察蛙膜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时,他试探着用磁铁加在蛙蹼两侧,蹼膜在磁场的作用下,其内的毛细血管变粗,血液流动速度及血细胞运动加快,血细胞的形状、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都清晰可见。他的这一发现,得到了推广。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基于以上认识,在生物教学中,不断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就能塑造创造型人才,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非常重要的,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大胆尝试和研究。
(作者单位:425900湖南省东安县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