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的“荣辱观”教育,应努力做到“四融入”:融入新课的导语,融入学生的思考,融入文本的情境,融入课外的活动。以此实现品德与社会课“让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荣辱观;融入
在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有很多课文的内容凸显着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教师应认真研读文本,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那么,如何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荣辱观”教育呢?
一、融入新课的导语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导语如歌唱家的定调、提琴家的上弦,又如打鼓的第一槌、开山的第一炮,主要作用在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导语,既能使学生受到一定的熏陶感染,又能迅速地将学生引入文本,更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活动。如教学《我们的合作》一文时,可预设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有一家公司招聘两名职员。十个竞聘者进入各自的房间接受测试,房间里只有一个大木箱,且特别重,怎么也推不动。竞聘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木箱推到房间内指定的区域。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偏偏有两个人,比较顺利地把木箱推到了指定的区域。公司老总问这两个人:“你们是怎样推动木箱的?”两个人回答:“我们俩是合推一个木箱的,合推了一个后再合推另一个。”公司老总面带笑容地说:“恭喜两位被我公司录用了,我公司欢迎善于合作的人。”显而易见,这样的导语,能让学生感受到:团结互助是光荣的。
二、融入学生的思考
思考,就是想问题。人的一生中,碰到的问题很多,能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答案的情况却较少,更多的是要通过思考,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挖掘课文的深层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积极、认真、深入的思考,明荣知耻,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三、融入文本的情境
对于一篇课文,作者是“情动辞发”,读者自然应“披文入情”。教学中,应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进入作者设计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中的人物位置,进入文本情境,想文中人物之所想,做文中人物之所做,深刻体会文中的思想内涵。如教学《应该怎么做》一文时,可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课文中的“我”,进入角色想象:“假如我玩足球时,在没人知晓的情况下,不小心把人家窗户上的玻璃撞破了,会怎么想?怎么做?”“假如我坐公交车去上学,上车后,周围有很多大人把我围住,售票员根本看不到我,是买票呢,还是逃票呢?”“假如学校领导来我班检查卫生,我的座位旁有一团废纸,是赶忙用脚踩住,不让学校领导发现呢,还是让学校领导发现了扣分呢?”学生经过角色想象,将各自的想法和做法进行讨论交流后,便能体会到“诚实守信”的光荣。
四、融入课外的活动
针对某些课文,应适当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对此,可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辩论活动,让持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各陈其词、各抒己见、据理论事,在摆事实讲道理之中明辨荣辱。也可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如讲解《惨痛的教训》一文后,可组织学生辩论:“被别人欺负后,要不要以牙还牙?”通过辩论,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又如,讲解《我能为你做什么》单元后,可要求学生去社区、医院、哨所、乡村、商场,采访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体会到“服务人民的光荣”。另外,讲解《我们的民风民俗》一文,应引导学生知道“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讲解《生活中处处有“登山”》一文,应引导学生明白“辛勤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讲解《粒粒皆辛苦》一文,应引导学生理解“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课的“荣辱观”教育,应引领学生走向社会,贴近自然,深入生活,指导学生面对种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体验和思考,从而明白事理、明辨事非、升华情感,最终实现“让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如 水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荣辱观;融入
在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有很多课文的内容凸显着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教师应认真研读文本,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那么,如何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荣辱观”教育呢?
一、融入新课的导语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导语如歌唱家的定调、提琴家的上弦,又如打鼓的第一槌、开山的第一炮,主要作用在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导语,既能使学生受到一定的熏陶感染,又能迅速地将学生引入文本,更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活动。如教学《我们的合作》一文时,可预设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有一家公司招聘两名职员。十个竞聘者进入各自的房间接受测试,房间里只有一个大木箱,且特别重,怎么也推不动。竞聘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木箱推到房间内指定的区域。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偏偏有两个人,比较顺利地把木箱推到了指定的区域。公司老总问这两个人:“你们是怎样推动木箱的?”两个人回答:“我们俩是合推一个木箱的,合推了一个后再合推另一个。”公司老总面带笑容地说:“恭喜两位被我公司录用了,我公司欢迎善于合作的人。”显而易见,这样的导语,能让学生感受到:团结互助是光荣的。
二、融入学生的思考
思考,就是想问题。人的一生中,碰到的问题很多,能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答案的情况却较少,更多的是要通过思考,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挖掘课文的深层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积极、认真、深入的思考,明荣知耻,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三、融入文本的情境
对于一篇课文,作者是“情动辞发”,读者自然应“披文入情”。教学中,应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进入作者设计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中的人物位置,进入文本情境,想文中人物之所想,做文中人物之所做,深刻体会文中的思想内涵。如教学《应该怎么做》一文时,可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课文中的“我”,进入角色想象:“假如我玩足球时,在没人知晓的情况下,不小心把人家窗户上的玻璃撞破了,会怎么想?怎么做?”“假如我坐公交车去上学,上车后,周围有很多大人把我围住,售票员根本看不到我,是买票呢,还是逃票呢?”“假如学校领导来我班检查卫生,我的座位旁有一团废纸,是赶忙用脚踩住,不让学校领导发现呢,还是让学校领导发现了扣分呢?”学生经过角色想象,将各自的想法和做法进行讨论交流后,便能体会到“诚实守信”的光荣。
四、融入课外的活动
针对某些课文,应适当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对此,可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辩论活动,让持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各陈其词、各抒己见、据理论事,在摆事实讲道理之中明辨荣辱。也可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如讲解《惨痛的教训》一文后,可组织学生辩论:“被别人欺负后,要不要以牙还牙?”通过辩论,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又如,讲解《我能为你做什么》单元后,可要求学生去社区、医院、哨所、乡村、商场,采访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体会到“服务人民的光荣”。另外,讲解《我们的民风民俗》一文,应引导学生知道“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讲解《生活中处处有“登山”》一文,应引导学生明白“辛勤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讲解《粒粒皆辛苦》一文,应引导学生理解“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课的“荣辱观”教育,应引领学生走向社会,贴近自然,深入生活,指导学生面对种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体验和思考,从而明白事理、明辨事非、升华情感,最终实现“让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