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探索银行创新项目,在高校模拟运营,不断完善经营对策,开发客户的自主服务意识,对其占领校园市场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 运营模式 创新
一、商业银行校园内运营出现的问题
(一)盈业利润少,附加值偏低。在大学校园中,许多中间业务诸如代发工资、信息咨询、上门收款、零残币兑换等业务成为多数银行的无偿服务。很多中间业务在大学校园中投入了很多资金推广,却不能成为主要盈利的产品,很多可以盈利的产品一直处于免费状态。没有在消费者群体中建立起收费的概念,导致中间业务的发展受阻。很多业务,比如基金代理,投资代理不能得到开展。这也不单是存在在大学校园里的问题,在国内的大环境下,由于分业经营金融政策的制约,使银行,证券,保险严格的划分,导致了中间业务的局限性。银行只能进行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业务技术含量简单,增值小的中间业务。
(二)运作缺乏规范性,管理系统不完善。目前,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管理系统不完善,部门之间协作不协调,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度不够,市场定位不明确,还没有一套对于如何建立可发展、有利润、档次高的组织管理方案。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使基层银行在中间业务市场开拓中被动性强,难度大。银行的学校分支已经触及到某些中间业务的开拓和发展,但是由于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缺少专门的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开发,导致这些学校基层收集到的信息没有能够及时反馈给银行,银行也没有能够有足够的人力,无力,财力来针对这些信息做出系统的计划和实施。这些系统结构的问题导致大学校园的中间业务一直得不到发展。
二、商业银行运营模式现状简析
银行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学费和教职工工资的存款收入和贷款发放上,就高校的状况来看,无论是存储的工资还是贷款的费用利润都非常低,从金融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还主要依赖于传统业务,并没有创新。所以,在资金业务方面的争夺尚未达到高峰阶段。初步统计,目前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仅260余种,但在大学校园中开办得较成功的品种来看,仅有信用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和票据贴现业务近年来发展较快,而保管箱服务、网上银行、财务顾问、个人理财业务等的影响还比较有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少,难以迈出突破性的原因是在金融业施行的分业经营制度,这一制度导致商业银行在校园内受到约束,业务品种区域化,产品档次低,缺乏高科技和高收益的产品种类,因此只是集中于简单的日常结算,缺乏综合性、全方位的产品。
目前,银行的目标人群定位主要还在社会,忽视了学校的潜在消费性,部分地区简单调查表示高校学生的平均学费大约为,公立学校5000-7000元/年,私立大学8000-15000元/年,留学联培100000以上,高校教师年收入大约为,教授56000-330000元,副教授41000-180000元,讲师28000-60000元,以某个普通院校在校生大约3万人,根据教师和学生比1:16,教师人数大约为2000人,以公立院校学费每人5000元/年,教职工年收入5万元来算,学费和教职工收入大约为3亿元,这几乎是最低水平,再加上贷款和奖助学金,每年的资金流量就更多,并且教师人群大多数都代表一个家庭,学生和教职工都是巨大的潜在消费者,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放宽视野,关注高校市场的潜力,将高校业务的单一现状逐步改善,丰富金融产品,提高产品服务,为现行商业银行需要转变的运营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运营创新经营管理对策
(一)寻求优质合作伙伴,拓展中间业务。校银合作是一个双赢局面,所谓校银合作指的是普通高等院校和银行发挥各自优势,一方面学校可以让各专业院系参与银行业务,扩大业务量,并且可以联合开发新产品,拓展创新项目,例如校园卡项目、奖学基金和银行自助设备业务等领域。另一方面,银行可以为高校提供优惠贷款支持科研活动、为校办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及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住房贷款等。然而商业银行要想创新不仅要和学校合作,也要联系其他共赢的合作伙伴,例如电商,移动、电信和联通等运营商,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本、渠道共享,还可以提高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服务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充分了解消费群体的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掘潜在客户,加强宣传力度,丰富中间业务产品的种类,强化业务管理,培养金融、会计、税务和法律等综合知识性专业人才。注重客户服务的流动性,通过多方面开发中间业务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强信息收集,信息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银行应建立快速处理信息情报的专门机构,应对客户的紧急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抓住每一个商机,是商业银行运营的重要之路。
(二)开发电子和自助设备等创新运营工具。随着电子网络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不断拓展,银行业务从实体办理到网上银行再到手机银行,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联合各自的力量,在力拼短信、彩信和彩e的同时,有分别推出了无线JAVA和BREW。为了分散柜台压力,银行自助设备的设置不仅可以提升客户体验,而且可以拓展银行业务,延长服务时间,最重要的是可以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自助设备是以高科技的手段来节省人力和物力,但却可以扩大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比例,改善主要以存贷差为主要收入的狭窄现状,随着金融的改革和创新,商业银行不断转制,新兴业态“社区银行”以自助设备为依托,未来这种设备更要趋于服务智能化、服务多元化发展来帮助商业银行快速占领市场。
(三)完善营销策略,控制经营风险。电子银行发展面对的最大阻碍就是信任危机和风险规避。电子银行业务的普及率和使用率还有待提高,不少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个金融产品,还有些学生认为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些服务,没有意识到自己账户的动态,并且认为这种支付交易方式存在很大的风险,认为手机丢失和垃圾短信都会带来资金的被盗风险,而且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都是学校自动划走,很多学生没有安全感,认为账户被公开,存在无故资金流失的风险,因此很多人宁愿跑到实体业务点办理业务,坚持传统的业务办理流程。为此,商业银行的创新手机支付业务要想得到客户认可,就要提高诚信度,完善业务水平,实行透明业务,并且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对于现行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的转型仍需进一步探索,不仅是金融学理论的研究,更是实践性的研究,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完善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 冯晋 齐中英,中国商业银行运营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3月20日.
[2] 李得仁,商业银行后台业务集中运营模式探析[J],青海金融,2014年7月18日.
关键词;商业银行 运营模式 创新
一、商业银行校园内运营出现的问题
(一)盈业利润少,附加值偏低。在大学校园中,许多中间业务诸如代发工资、信息咨询、上门收款、零残币兑换等业务成为多数银行的无偿服务。很多中间业务在大学校园中投入了很多资金推广,却不能成为主要盈利的产品,很多可以盈利的产品一直处于免费状态。没有在消费者群体中建立起收费的概念,导致中间业务的发展受阻。很多业务,比如基金代理,投资代理不能得到开展。这也不单是存在在大学校园里的问题,在国内的大环境下,由于分业经营金融政策的制约,使银行,证券,保险严格的划分,导致了中间业务的局限性。银行只能进行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业务技术含量简单,增值小的中间业务。
(二)运作缺乏规范性,管理系统不完善。目前,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管理系统不完善,部门之间协作不协调,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度不够,市场定位不明确,还没有一套对于如何建立可发展、有利润、档次高的组织管理方案。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使基层银行在中间业务市场开拓中被动性强,难度大。银行的学校分支已经触及到某些中间业务的开拓和发展,但是由于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缺少专门的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开发,导致这些学校基层收集到的信息没有能够及时反馈给银行,银行也没有能够有足够的人力,无力,财力来针对这些信息做出系统的计划和实施。这些系统结构的问题导致大学校园的中间业务一直得不到发展。
二、商业银行运营模式现状简析
银行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学费和教职工工资的存款收入和贷款发放上,就高校的状况来看,无论是存储的工资还是贷款的费用利润都非常低,从金融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还主要依赖于传统业务,并没有创新。所以,在资金业务方面的争夺尚未达到高峰阶段。初步统计,目前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仅260余种,但在大学校园中开办得较成功的品种来看,仅有信用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和票据贴现业务近年来发展较快,而保管箱服务、网上银行、财务顾问、个人理财业务等的影响还比较有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少,难以迈出突破性的原因是在金融业施行的分业经营制度,这一制度导致商业银行在校园内受到约束,业务品种区域化,产品档次低,缺乏高科技和高收益的产品种类,因此只是集中于简单的日常结算,缺乏综合性、全方位的产品。
目前,银行的目标人群定位主要还在社会,忽视了学校的潜在消费性,部分地区简单调查表示高校学生的平均学费大约为,公立学校5000-7000元/年,私立大学8000-15000元/年,留学联培100000以上,高校教师年收入大约为,教授56000-330000元,副教授41000-180000元,讲师28000-60000元,以某个普通院校在校生大约3万人,根据教师和学生比1:16,教师人数大约为2000人,以公立院校学费每人5000元/年,教职工年收入5万元来算,学费和教职工收入大约为3亿元,这几乎是最低水平,再加上贷款和奖助学金,每年的资金流量就更多,并且教师人群大多数都代表一个家庭,学生和教职工都是巨大的潜在消费者,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放宽视野,关注高校市场的潜力,将高校业务的单一现状逐步改善,丰富金融产品,提高产品服务,为现行商业银行需要转变的运营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运营创新经营管理对策
(一)寻求优质合作伙伴,拓展中间业务。校银合作是一个双赢局面,所谓校银合作指的是普通高等院校和银行发挥各自优势,一方面学校可以让各专业院系参与银行业务,扩大业务量,并且可以联合开发新产品,拓展创新项目,例如校园卡项目、奖学基金和银行自助设备业务等领域。另一方面,银行可以为高校提供优惠贷款支持科研活动、为校办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及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住房贷款等。然而商业银行要想创新不仅要和学校合作,也要联系其他共赢的合作伙伴,例如电商,移动、电信和联通等运营商,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本、渠道共享,还可以提高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服务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充分了解消费群体的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掘潜在客户,加强宣传力度,丰富中间业务产品的种类,强化业务管理,培养金融、会计、税务和法律等综合知识性专业人才。注重客户服务的流动性,通过多方面开发中间业务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强信息收集,信息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银行应建立快速处理信息情报的专门机构,应对客户的紧急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抓住每一个商机,是商业银行运营的重要之路。
(二)开发电子和自助设备等创新运营工具。随着电子网络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不断拓展,银行业务从实体办理到网上银行再到手机银行,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联合各自的力量,在力拼短信、彩信和彩e的同时,有分别推出了无线JAVA和BREW。为了分散柜台压力,银行自助设备的设置不仅可以提升客户体验,而且可以拓展银行业务,延长服务时间,最重要的是可以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自助设备是以高科技的手段来节省人力和物力,但却可以扩大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比例,改善主要以存贷差为主要收入的狭窄现状,随着金融的改革和创新,商业银行不断转制,新兴业态“社区银行”以自助设备为依托,未来这种设备更要趋于服务智能化、服务多元化发展来帮助商业银行快速占领市场。
(三)完善营销策略,控制经营风险。电子银行发展面对的最大阻碍就是信任危机和风险规避。电子银行业务的普及率和使用率还有待提高,不少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个金融产品,还有些学生认为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些服务,没有意识到自己账户的动态,并且认为这种支付交易方式存在很大的风险,认为手机丢失和垃圾短信都会带来资金的被盗风险,而且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都是学校自动划走,很多学生没有安全感,认为账户被公开,存在无故资金流失的风险,因此很多人宁愿跑到实体业务点办理业务,坚持传统的业务办理流程。为此,商业银行的创新手机支付业务要想得到客户认可,就要提高诚信度,完善业务水平,实行透明业务,并且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对于现行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的转型仍需进一步探索,不仅是金融学理论的研究,更是实践性的研究,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完善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 冯晋 齐中英,中国商业银行运营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3月20日.
[2] 李得仁,商业银行后台业务集中运营模式探析[J],青海金融,2014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