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秋天,枯得发烂的黄叶让人心事飘摇。当美丽化为苦恼的追忆,那零星的雨花便是那无色的淤泥。颇让人几分无奈。
小镇上有一所私立中学,规模不大,只有矮矮的三层,其中包括男、女生宿舍,还有一家小卖部。几场雨后,塑胶跑道上的色彩暗淡了许多,有几块地已经双色融合,别具一格。学校竟然设置了广播站,很简陋,只有一台扩音器,上面积满了灰尘;两只大喇叭和几盘《中华民歌》之类的磁带,实在不协调……
如此差劲,让人不敢恭维。也有一些闲人,三位男生,六位女生。学校给了他们“播音员”的大头衔,最大不过十八岁,声音天生有一股子磁性。从未经过培训,但听着很舒服。这些人只在早晚广播,分成三个小组,每组一男两女,每组播两天。早上念几段新闻,晚上放几首民歌,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年轻人,总有一股追求时尚的动力与新鲜感,面对这些爷爷辈听的老得掉牙的歌,总是让人昏昏欲睡。那些播音员毕竟也是同一时代的年轻人,自然明白这些歌的无聊,便办了个“点歌台”,点歌人自备磁带。还是他们鬼点子多。
自此以后,喇叭里总传来很流行的歌曲,每一天都不重复,大家都挺爱听,没事也跟着哼!有谁过生日或有高兴的事,也为自己点一首,有趣!放眼望去,广播室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连小卖部老板也心生感叹……
见到这样繁盛的情景,最高兴的首当为主管广播站的德育主任,他立即在当月的简报中写道:“广播站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家点歌,效果喜人。”以此向校长请功。
中学校长年过半百,秃顶的头,历经沧桑和岁月的蹉跎,略显得有些老,深沉老道,看似通明豁达,脑子里却存着一套又一套旧思想,他对广播站的反应颇让人出乎意料。本以为他老人家呵呵一笑,谁知他一拍桌子,响亮的敲击声便在这办公室中回荡,德育主任不禁打了个寒战。“一屋子的男男女女,点什么歌?学校没有吗?不像话,早晚会点出‘事’儿来,从今天起,点歌的人一律受惩罚!”
点出“事”儿?
德育主任“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他不想将“点歌台”取消,但又生怕饭碗丢了,便风风火火地召集广播员开会,传达了校长禁止点歌的精神,并“发扬光大”,本着这股“精神”做出一个决定:所有广播员重新分组,男生分一组,女生两组。说男男女女的在一间屋里播音早晚会“播”出“事”来。播音员的脸顿时像熟透的柿子,红得发烫!
唉!都什么年代了!老套!
打那天起,广播室“门前冷落车马稀”。喇叭里又响起“熟悉”的旋律,一遍又一遍播放:
我的故乡并不美
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
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
依恋在小村的周围
一片贫瘠的土地上
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住了一年又一年
生活了一辈又一辈
哦……
也有一些“不法分子”“怂恿”播音员偷偷放一下,播音员也只能回报一丝苦笑,这顶“乌纱帽”至少也要“亮彩”啊!
终于有一天,挂在宿舍楼上的喇叭让人弄掉了一个,大概是嫌它太吵了吧!也可能是向学校示威,反正至今也没查出是谁干的。最后,校长干脆将扩音器搬走,安在学校的广告车上—— 招生用,广播室顿时空荡荡一片,好凄凉,播音员们也散了。
唉!广播站以这样的方式“圆寂”,没人说,也没人问……
悄无声息……
后来传来小道消息,学校因“校风严谨,纪律严明”博得了社会一致好评,今年生源有望突破1000人大关。校长发自内心的得意不由地表现在脸上,整天背着手围绕校园转,累了坐在办公桌前,望着蜡黄带白的天花板痴痴地笑,手指与手指间不停地摩擦,不知是数今年奖金还是招生费用,好大一笔啊!
在他老人家眼里,学校只是失去了堆灰的扩音器和两个无用的大喇叭;在学生眼里,失去的便是最美好的“寄托”。
而我们,只能苦笑那些离逝的风……
只能痛骂那些思想的“伟岸”。
老师荐评
以广播站为切入口,来反映出学校生活的真实面貌:教育的体制,学生的需求,在剑拔弩张地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原本以为用点歌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广播室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因为校长保持的教育理念和权力打压,广播站回到往昔的沉闷,而且不受学生欢迎的老歌占了上风,巨大的喇叭被人偷了一个,于是“校长干脆将扩音器搬走,安在学校的广告车上——招生用”,广播站以这样的方式“圆寂”,而同时学生们也沉默无声,没有喜没有悲了。然而讽刺的是,校长大人竟以为自己的教育有方,理由是“‘校风严谨,纪律严明’,博得了社会一致好评,生源有望突破1000人大关”。最让人悲哀的事情就是教书育人的方针本末倒置。(黄 忠)
小镇上有一所私立中学,规模不大,只有矮矮的三层,其中包括男、女生宿舍,还有一家小卖部。几场雨后,塑胶跑道上的色彩暗淡了许多,有几块地已经双色融合,别具一格。学校竟然设置了广播站,很简陋,只有一台扩音器,上面积满了灰尘;两只大喇叭和几盘《中华民歌》之类的磁带,实在不协调……
如此差劲,让人不敢恭维。也有一些闲人,三位男生,六位女生。学校给了他们“播音员”的大头衔,最大不过十八岁,声音天生有一股子磁性。从未经过培训,但听着很舒服。这些人只在早晚广播,分成三个小组,每组一男两女,每组播两天。早上念几段新闻,晚上放几首民歌,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年轻人,总有一股追求时尚的动力与新鲜感,面对这些爷爷辈听的老得掉牙的歌,总是让人昏昏欲睡。那些播音员毕竟也是同一时代的年轻人,自然明白这些歌的无聊,便办了个“点歌台”,点歌人自备磁带。还是他们鬼点子多。
自此以后,喇叭里总传来很流行的歌曲,每一天都不重复,大家都挺爱听,没事也跟着哼!有谁过生日或有高兴的事,也为自己点一首,有趣!放眼望去,广播室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连小卖部老板也心生感叹……
见到这样繁盛的情景,最高兴的首当为主管广播站的德育主任,他立即在当月的简报中写道:“广播站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家点歌,效果喜人。”以此向校长请功。
中学校长年过半百,秃顶的头,历经沧桑和岁月的蹉跎,略显得有些老,深沉老道,看似通明豁达,脑子里却存着一套又一套旧思想,他对广播站的反应颇让人出乎意料。本以为他老人家呵呵一笑,谁知他一拍桌子,响亮的敲击声便在这办公室中回荡,德育主任不禁打了个寒战。“一屋子的男男女女,点什么歌?学校没有吗?不像话,早晚会点出‘事’儿来,从今天起,点歌的人一律受惩罚!”
点出“事”儿?
德育主任“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他不想将“点歌台”取消,但又生怕饭碗丢了,便风风火火地召集广播员开会,传达了校长禁止点歌的精神,并“发扬光大”,本着这股“精神”做出一个决定:所有广播员重新分组,男生分一组,女生两组。说男男女女的在一间屋里播音早晚会“播”出“事”来。播音员的脸顿时像熟透的柿子,红得发烫!
唉!都什么年代了!老套!
打那天起,广播室“门前冷落车马稀”。喇叭里又响起“熟悉”的旋律,一遍又一遍播放:
我的故乡并不美
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
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
依恋在小村的周围
一片贫瘠的土地上
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住了一年又一年
生活了一辈又一辈
哦……
也有一些“不法分子”“怂恿”播音员偷偷放一下,播音员也只能回报一丝苦笑,这顶“乌纱帽”至少也要“亮彩”啊!
终于有一天,挂在宿舍楼上的喇叭让人弄掉了一个,大概是嫌它太吵了吧!也可能是向学校示威,反正至今也没查出是谁干的。最后,校长干脆将扩音器搬走,安在学校的广告车上—— 招生用,广播室顿时空荡荡一片,好凄凉,播音员们也散了。
唉!广播站以这样的方式“圆寂”,没人说,也没人问……
悄无声息……
后来传来小道消息,学校因“校风严谨,纪律严明”博得了社会一致好评,今年生源有望突破1000人大关。校长发自内心的得意不由地表现在脸上,整天背着手围绕校园转,累了坐在办公桌前,望着蜡黄带白的天花板痴痴地笑,手指与手指间不停地摩擦,不知是数今年奖金还是招生费用,好大一笔啊!
在他老人家眼里,学校只是失去了堆灰的扩音器和两个无用的大喇叭;在学生眼里,失去的便是最美好的“寄托”。
而我们,只能苦笑那些离逝的风……
只能痛骂那些思想的“伟岸”。
老师荐评
以广播站为切入口,来反映出学校生活的真实面貌:教育的体制,学生的需求,在剑拔弩张地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原本以为用点歌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广播室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因为校长保持的教育理念和权力打压,广播站回到往昔的沉闷,而且不受学生欢迎的老歌占了上风,巨大的喇叭被人偷了一个,于是“校长干脆将扩音器搬走,安在学校的广告车上——招生用”,广播站以这样的方式“圆寂”,而同时学生们也沉默无声,没有喜没有悲了。然而讽刺的是,校长大人竟以为自己的教育有方,理由是“‘校风严谨,纪律严明’,博得了社会一致好评,生源有望突破1000人大关”。最让人悲哀的事情就是教书育人的方针本末倒置。(黄 忠)